胡維利
【摘 要】郭思樂教授指出:我們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旨的教育,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筆者將嘗試利用“生本教育”理念,轉變固有的教學方式,利用課堂來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倡導學生運用一種與以前不同的自主學習方式:樂讀-樂學-情感共鳴-愛學,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中快樂學習,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
【關鍵詞】初中學生 生本教育理念 語文情感體驗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26
最近我們年輕教師去聽了本校一位資歷較深的老師教授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的《岳陽樓記》。我很敬佩這位教師的教學功底,佩服他一節課滔滔不絕的講課精神,在他的教授下,原本很難懂的課文講解得十分清晰,板書也是寫完一板又一板,學生也記得很仔細。我看到學生專注記筆記的一幕我突然想到了一首順口溜:老師講,學生記。老師寫,學生抄。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面對這樣的傳統課堂,作為年輕教師的我可以向他學習備課、教學基本功,但是從學生的情感出發,這樣的教學方式真的適合學生嗎?我陷入了深思中……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試行“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樂教授曾說:“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基礎教育的一切都那樣的相互牽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個階段有所成就時,就必須牽動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評價,進而指向人的觀念的更新。”[1]從教6年,我從模仿教學到摸索教學,一路走來,不斷成長,但我現在仍處于低級階段,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是快速成長的必經階段。
學校從建校以來一直提倡的教育教學理念: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導航。學校也從去年開始就實行了“新課改”——導航教育:一切以學生為本,課前《導航單》訓練,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主討論完成預習;課上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以小組為單位自主發言;課后給學生自主檢測的空間,通過課堂來發揮學生的各項能力。學校提出的教育教學理念還是提倡的“導航教育”,我想這些都是來自于或是類似于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所提倡的“生本教育”。郭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說道:我們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旨的教育,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2]
確實,無論授課有多完美,如果教師“一言堂”,學生成為知識被接受者,這樣的課堂也不能叫完美;無論學生的考試成績有多高,如果是教師“填鴨式”教學而來的成績,那這樣的好學生也不叫好學生。學生也曾袒露心跡:老師費盡心思地“講”,抵不過我們發自肺腑的“研”;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趕不上我們發自內心的“學”。其實學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們認認真真上了滿堂課,最后我們只感動了“自己”,沒有感動學生,還認為他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發展學生各項能力為前提的課堂才會是好課堂,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是最好的教學方式。正如《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的實施方面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3]
二、“問君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本教育”理念下探究情感體驗的緣由
學校雖是一所重點中學,但是絕大多數學生來自鄉鎮、農村,學生背景不同,學習習慣不一,能力參差不齊,但是都有著相同的問題:閱讀面較窄,閱讀情感薄弱——這就導致學生很難讀懂文章或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看懂文章。這對于教學是一個難題,更不要說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眾所周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學要實現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是顯性維度目標,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是隱性維度目標,它反映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時代對學生價值選擇的尊重,也體現了情感目標的復雜性、層次性與多維性,更具彈性和靈活性,為課程實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教學中,我們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活動、實踐、探究中體驗知識的豐富蘊含,獲得知識多方面的價值,從而實現知識向能力、情感、素質的轉化。這就強調體驗、領悟與內化,強調師生共同創生課程。
在這個三維目標中,我認為第三維度的目標是最難掌控的,因為情感、態度、價值觀本身就是抽象的,它是指人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人的情感表現狀態有以下七種:情緒、熱情、興趣、動機、求知欲、道德體驗、美的體驗。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和對學習的責任,它還包括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等。價值觀,在這指學生對教學中問題的價值取向或看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都需要學生自主、自覺地去培養、提升或是改變。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主角,學生才是主體,學生才是教學的“源頭”,教師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卻進行情感的體驗,所以我們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態度、價值觀才是最為重要的。恰如郭思樂教授所說:“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力之源,并且是最大的教學資源”。他所提出的“生本教育理論”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本,強調了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把一切為了學生作為教育價值的原則。[4]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給兒童的歡樂,取得學習成績的歡樂,喚醒隱藏在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是教育工作的一條金科玉律”。學生成功的體驗不僅為學生積極主動的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動機,而且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態度,穩定的情緒,養成他們健康的人格。
所以,對于學生閱讀面較窄,閱讀情感薄弱的問題,在語文教學中,我主要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個維度,利用生本教育,轉變教學方式,利用課堂來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倡導學生運用一種與以前不同的自主學習方式:樂讀-樂學-情感共鳴-愛學,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中快樂學習,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
三、“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生本教育”理念下探究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培養
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常常注重的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系。我們常常關注的是學生有沒掌握知識或技能,卻沒有更多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而是簡單粗暴的教授給學生;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情感體驗,而是引導學生朝著我們教學預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發展。“生本教育”理念下,主要以情感和態度為動力,促使學生主動發展,而我們所知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
“生本教育”理念在價值觀上主張教育的一切是為了學生;在倫理觀上主張高度尊重學生;在行為上主張全面發展學生。[5]在教學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必須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不斷地成功和進步之上,因此教師能否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是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前提條件。積極地情感體驗是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創造,并且把通過學習知識、獲取知識當成一種快樂的體驗。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者,蓋在于引導、啟發。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的這個。”
民主、和諧、寬松的環境最大的特點是老師放手,給學生時間和空間去自主地學習、探討、感悟,師生形成一種平等的教學關系,一起探討,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一起促使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當然,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教師還應該做到善待學生的錯誤,欣賞學生的想法,表揚學生的優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希望被人賞識的欲望。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想法時,賞識他們,接納他們的意見,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從而誘發出積極地情感,主動學習,從而使學生形成“樂讀—樂學”的學習方式。如我在教學《岳陽樓記》時,1.給學生羅列每課時需要掌握的知識點;2.第一課時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字音字形、重要實詞、虛詞的解釋、重要句子的翻譯、分析特殊句式、通假字積累、古今異義、詞語活用、熟悉課文內容等;3.第二課時自主朗讀,賞析景物描寫,理解重要的句子,分析情感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4.第三課時,拓展知識,自主完成習題。這些課堂環境中,學生自主參與學習之中讓其充分討論后,教師再做總結。因為我相信只有學生自學過的東西,他才會印象深刻。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前提,具有自主能力的學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激昂的上進心,更善于思考,更敢于質疑,更樂于探索,這樣的教學效果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授課過程中,激揚生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生本教育”理念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使教學從傳統的“以老師為主體”轉化為“以學生為主體”,使教育從“控制生命”轉化為“激揚生命”。“生本教育”理念的運行機制就猶如我們開動汽車一樣,教師給學生鑰匙,去開啟自身的動力系統,我們稱之為激發式教學。俗話說“一枝一葉總關情”。在授課過程中,即使在教學字詞句這類基礎知識時,我們也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情感,因為只有學生自己進行選擇,自己進行體驗,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感悟。如文言文的學習是很枯燥的,學生常常有一些抵觸。我在教學《岳陽樓記》的第一課時,采用小組競爭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習興趣。我將70個學生分成10組,各設一位組長,組長帶領大家完成布置的學習任務。然后,以競標的方式(每個任務以10分為滿分,根據題目的難易程度將每個任務給予5~10分不等,并配有相應的答題錯誤機制懲罰。每組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來選擇)讓學生進行成果展示。這樣既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明顯。“生本教育”理念有提到: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樹其原理是一樣的,通過兒童的內化去完成的。學生只有通過自主探究學習,他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遠遠超過教師所教授的東西。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研討、自覺地進行成果展示,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之間智慧和知識的廣博會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每個學生心里都會充滿對學習的渴求和學習的動力,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學習引力場。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促使學生與文本達到情感共鳴
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深刻闡明了教師、教材、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作為“學習引導者”,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科學處理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態度,形成“情感磁場”,努力實現認知過程的情感化,使認知和情感和諧發展,從而促使學生與文本達到情感共鳴,如教學《岳陽樓記》時,第二課時分析情感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背景、心路歷程等來體悟作者的情感,促使學生大濟天下的曠達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會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從課堂延伸到課下,從學校延伸到社會。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以情感的雙眼辨識這個世界。這才是生本課堂教學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