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作文是學生綜合語文素質的體現,需要學生在各方面語文素養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發揮,作文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審美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言感受力 審美能力 表達能力 有效訓練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54
小學作文是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傳統語文教學只關注學生的語文成績提高,作文寫作能力沒有得到真正的培養。隨著新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思想的深入,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意識到,學生的字詞積累和知識增多并不意味著寫作能力就會得到發展。相反,如果還是只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只會對學生今后的長遠發展造成阻礙,甚至不利于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教學要積極開展作文教學工作,從多個方面落實對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這是作文寫作教學的基礎工作
小學作文寫作就是學生語言的表達和利用,是學生在自身語言感受能力得到發展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進行的學習活動,只有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提高了,才會在寫作中熟練運用所學知識,才會順利流暢標準地進行語言組織與運用,因此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對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
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語言感受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起始階段,以具體形象思維和直觀的動作思維為主,但語文教學是以語言表達為主導教學科目,知識都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教師如果總是以課本教材為教學重點,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語言感受能力也難以得到培養。因此,教師要采取直觀教學,使用多樣化的直觀教學手段,把抽象的知識和語言轉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圖像、圖片、視頻,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受力,借助于形象生動的視覺、聽覺、觸覺沖擊,促進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學習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時,很多學生由于時間和空間、經歷的限制,并沒有看到過西沙群島具體是什么樣子,而課文中又有很多的陌生詞匯,學生學習起來很吃力,如果教師直接開展語文教學,學生難以獲得語言感受力的提高。但是教師如果通過多媒體教學,把課文中描述的景物和生物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直觀的視覺感受增強學生對課文語言的理解。繼而,在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啟發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進行感受的表述,或者選擇一處最喜歡的景物,并說出原因,學生在感受力得到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自覺內化課文語言,提高語言感受技能,對今后的作文寫作大有裨益。
二、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作文寫作的內在需求
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寫作文的時候,都是直接給出作文題目或者要求,讓學生進行自我構思和寫作,可想而知,小學生對于教師設計的作文題目并沒有強烈的情感認同和審美情感,在寫作的過程中自然大多數都是故事的虛構雷同,結構的單一,內容的枯燥,語言的單調貧乏。但是如果教師注重對學生的審美情感陶冶與升華,激發學生對作文寫作的內在積極情感,使寫作成為一種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激發,作文寫作能力就會提高,效果自然也會改善。例如,要組織學生寫一篇和景物有關的作文,教師可以先設計作文教學情境,在課堂伊始對學生進行審美教學,聽過欣賞美的景物和美的圖片、視頻等,喚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需求,然后組織學生自覺參與討論和交流,使每位學生都在小組交流中進行互動,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景物和過去的相關經歷,然后小組推選出一位代表和大家共享,學生在審美的教學情境中自覺思考,積極參與,在互動中內化審美情感,作文寫作動機增強,自然寫作質量和水平都能有所提高。
三、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善于以準確簡潔的語言把內在語言進行外化
作文寫作在心理學上是和學生的思維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發現,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又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還要先讓學生會說,能夠把自己的內在語言轉化為言語進行有效表達,這對作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十分有利,也是一條捷徑。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多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表達溝通的活動中來,在語言交流中獲得表達能力的發展,順利實現內在語言的外化。例如,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每節課拿出三分鐘時間讓學生輪流到講臺上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積累,創造條件使學生進行語言表達,教師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鼓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講話,豐富閱讀積累和作文素材的同時,使學生自主建構語言表達,不斷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度和簡潔度。
四、組織有效的作文寫作訓練,使學生掌握基本的作文寫作技巧,創新作文寫作語言與結構,提高作文寫作能力
作文寫作是一種心智技能的培養,是需要學生在不斷地訓練中內化寫作的方法和形式的,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作文寫作訓練與指導,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啟發學生積極建構獨特化的語言表達風格,展示語言寫作特色,逐步掌握多樣化寫作技巧,學會基本的作文寫作結構。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作文寫作習慣,一般每周都要開展一次作文寫作,寫作的題目設計要充分符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和興趣,能使學生有話可說。這需要教師善于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生活和學習階段特征,結合學生的各方面發展設計豐富的作文題目和類型,使作文寫作成為一種經常化的學習活動,又不會遭到學生的排斥。例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于大自然和細節觀察比較細膩,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細節進行觀察了解,以此作為作文寫作內容;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情感和生活世界更加豐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對身邊的人物和事件或者社會上的現象進行觀察分析,以此作為作文寫作素材。使作文寫作符合學生的現實發展需要和特點,充分吸引學生的興趣,養成學生的良好作文寫作習慣,積極關注身邊的現象。另外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自覺、自主完善作文內容,把一些優秀的作文展示給大家,讓學生通過優秀的作文欣賞,學會不同的作文結構形式,通過鑒賞作文的語言和形式,增強學生自主反思意識,自覺審視自己的作文風格和結構設計,在后續的作文寫作中,指導學生對作文的語言和結構進行組織與設計,不斷完善作文寫作過程。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的作文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進行訓練提高,以學生為核心,抓住學生的階段特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展開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