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容
【摘 要】計算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計算是教師在小學數學中的教學重點,為了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數學的整個教學階段。學生經常在學習或者計算的過程中不認真而導致計算錯誤,本文就一些學生在學習計算時候出現的問題,來說一下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正確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 驗算 細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77
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的分數比值很大,在小學數學的試卷中與計算能力有關的題大概就占了百分之四十,甚至更多。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思想以及思維都還不成熟,這給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數學又是思維較為跳躍的學科,如果學生沒有認真聽講,那么在后期的數學學習中學生便會感覺很吃力,提高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數學建立在計算之上,教師要將計算作為整個教學的中心,解決學生在計算時看錯題、運算不仔細、不驗算等問題,為學生打下牢固的數學計算基礎,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應用以及反運用。計算與我們生活融于一體,在生活中處處都會用到計算,老師要學會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以下幾方面是我在計算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幾個方法:
一、落實教材上的知識點
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差,他們的計算能力的好壞與教師的教學情況緊密相關。教材是老師教學利用的基礎材料,老師的教學要落實教材上的每一個知識點,為學生的數學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上課時,老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將教材上的知識點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降低知識點的理解難度,讓學生接受起來更輕松。教材將小學數學中的各個知識點都綜合在一起,可以說根據教材教學老師的教學效果才是最好的,教材也是學生平時學習中用的最多的書,老師要將教材積極的利用起來,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落實之后,然后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
二、增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小學時,學生都是剛剛進入課堂的學習,學生從自由散漫的生活中進入到有規有矩的校園生活,學生上課時經常東張西望,上課的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在課堂講解的時候要有意的增加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將學生的注意力從別處拉回來落在自己的知識講解上。增加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一是要老師的上課進度不要過快,重視基礎,保證學生將每個知識點都了解掌握透徹之后再進行講解,避免教學時候過快的趕進度,導致學生知識掌握不到位;二是要增加課堂互動,老師設置問題讓學生互相思考討論,活躍課堂氣氛。不僅如此,老師還要避免上課拖堂,到了下課時間就要準時下課。很多老師都有上課拖堂的習慣,拖著下課的幾分鐘不僅學生的上課注意力差,而且還容易降低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好感,占用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導致下節課也不能準時上課,耽擱其他老師的時間。所以最好在下課前留幾分鐘或者十分鐘的時間專門為學生解決上課時的數學問題,比拖著時間爭著趕那幾分鐘的教學進度取得的教學效果要大得多。
三、逐漸養成學生自學習慣
小學生的自學能力差,老師要逐步的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讓學生學會預習和復習知識內容。俗話說“學習靠自覺”,老師沒辦法隨時隨地都關注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所以讓學生自己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必不可少的。預習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老師要讓學生在進行新知識教學之前,就將新知識的內容進行復習一遍。對于知識進行預習之后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新知識的吸收與掌握,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老師不是學生自己,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都不相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是適合所有的學生,那就要讓學生根據自身對數學計算的掌握情況自己為自己制定出一系列有目的的學習計劃。比如:每天預習第二天要上課的內容;每天練習十道計算題;每天對當天講解的內容進行復習等等。對自身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只有反思過后找出問題才能進行自身學習的提高。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經過長時間的習慣培養與習題練習,學生自然就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四、增加不同的計算練習形式
要想計算能力提高,大量的習題練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計算練習不是讓學生對同以類型的題目不停的進行練習。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練習的效率,老師需要給學生制定不同類型的計算練習方式,可以通過有趣的習題、精奇巧妙的解題思路、開展競賽式的答題活動以及多種多樣的解題方式,這些方法都會使計算對學生充滿吸引力,讓學生的計算練習不僅僅是枯燥無味的題量練習。計算習題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讓學生學會一種類型的計算,從而觸類旁通,讓學生以后做題的時候遇見類似的計算題也能夠舉一反三。老師不僅僅發展學生的數學筆算能力,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增加一些心算的內容,練習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一來,同樣的練習題選擇不同的計算練習形式取得的教學效果大不相同。
五、培養良好的答題習慣
許多學生做錯題不是因為不會做,而是因為不好的答題習慣而導致丟分情況,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著重強調學生答題習慣的培養,減少學生因此而丟分的情況。許多學生在答題習慣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如:答題前審題不仔細;計算時不認真;不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在有的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成績波動很大,對這成績進行分析得出的原因,就是因為學生的答題習慣的問題。我對班上學生的考試試卷都拿來進行分析了一番,也找學生談話了解過他們在計算時的失分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同學不是因為問題太難不會做考得差,而是因為計算書寫格式、題干審題不嚴沒有看清楚給出的已知條件以及求知問題、不對結果進行驗算等三個主要原因而導致丟分。所以老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反復強調這幾個答題習慣的問題以及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的重要性,并且在考試時讓他們有意識的仔細審題,對題干一字一詞的看清楚,特別是計算完成之后必須要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通過老師對學生有一定的強制性要求,學生經過幾次考試之后的成績提升,就會明白遵循良好的答題習慣取得的好處,進而自覺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總之,在小學時的數學對于學生來說并不難,老師的教學重點主要是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以及答題習慣。用多種不同的計算練習形式拓展學生的解題思維,上課之前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以及對課后知識的復習總結,學生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避免產生不必要的丟分情況等等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的計算能力取得極大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