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秀斌
摘要:在化學教學中要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做到營造氣氛,使學生在樂學的氛圍中發揮主體作用;其次是設計化學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想學的熱情中發揮主體作用;再次是重視化學實驗,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最后要總結經驗優化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關鍵詞:化學教學;學生;主體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讓學生能主動地思考、探索,成為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主人,并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取知識、發展能力、體現自我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也是深化教學教改的急切呼喚。那么,怎樣讓學生變被動的學為“主動參與”呢?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營造氣氛,使學生在樂學的氛圍中發揮主體作用
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給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教學的主宰”轉為“合作學習中的首席”。既要保持必要的權威,又不能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斷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能力。課堂上提倡“百家爭鳴”七嘴八舌地自由討論,教師“有所為有所不為”給學生以廣闊的空間。重視學生的自我感受和獨特見解,耐心傾聽學生的心聲,視學生為合作者、朋友,確立學生的自信,使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氛圍中思維得到發展,個性得到張揚。使學生敢于參與,主動參與。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主體意識。
二、設計情境,使學生在想學的熱情中發揮主體作用
學生的學習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挖掘教學內容本身的內在樂趣,設計出適當的教學情境才能獲得較好的課堂效率。例如:我在講初中化學《緒言》時是這樣設計的:課一開始,并不急于叫學生馬上看課本,而是先設置一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1]。“大家看過魔術表演嗎?”“現在我來表演幾個小魔術,請大家欣賞”。在學生驚奇的目光下,將四個事先已沾有不同液體(都是無色的)小燒杯擺在桌子上,然后將一瓶無色液體分別注入四個小燒杯中,奇跡出現了,四個無色杯子中分別出現了紅、藍、白、黃四種不同顏色的“飲料”。此時,全班沸騰起來了。學生們既驚訝又不可思議,個個以期望的目光望著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但我沒有正面回答:“你們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嗎?這魔術的答案就在這本書里。”再如:講解金屬活動順序表時,我是這樣設計的:二戰期間,德軍占領了丹麥,諾貝爾物理獎的獲得者玻爾教授利用化學方法,使諾貝爾金質獎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國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兩年,安然無恙,之后又用化學的方法從溶液中置換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鑄諾貝爾獎章。請問同學們,教授采用什么辦法把溶液中的黃金全部置換出來?今天我們就分組試驗來尋找其中的答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有了,主動性當然也就有了。
三、重視實驗,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創新能力,觀察能力等到多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我們已不滿足于仍停留在實驗現象的簡單描述及對反應結果的驗證上,也不滿足于實驗表面的刺激和“照方抓藥”的操作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即時調整實驗教學模式,改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并對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上臺演示,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多觀察,多動腦,做到手、腦、心并用,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達到獨立思考,總結觀察,拓展思維,驗證所學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一來可以深化學習的知識面;二來可以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成立化學課外小組,目的即為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此可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制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點燃以后,可以組織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使學生感到樂學,愿學,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四、優化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
堅持以化學教材為本,以優化化學課堂結構入手,總結出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各種課堂教學結構。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例如: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結構,使學生從壓抑狀態下解放出來,獲得主體地位,課堂教學的過程變成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習的過程,變成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
先學后教"是以學生自學為主,以讀書為主的教學方法。“先學”階段教師提出先學的具體要求,并適時點撥,讓學生帶著任務帶著問題看書,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嘗試解決問題;“后教”教的是經過處理后的教材的重點、難點及學生在自學嘗試過程中產生的疑點。這樣運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都得到了落實,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事實上,只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變過去教師的講、學生的聽為學生的學,教師的導,遵循自主學習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才能有效,學生學習“能動性、自主性、創造性”這三大主體性要素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也才可能進一步得到發掘,素質教育才能最終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蔣澤紅.非智力因素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作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0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