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婧 崔波
摘 要:校園冷暴力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屢見不鮮,其隱蔽性使之不易被察覺,但它給學生造成的傷害絕不遜色于軀體暴力,是人們必須面對的教育問題之一。界定校園冷暴力,從人才選拔機制、教師、學生、學校和家庭五個方面進行歸因分析,并且提出相應可行的對策,力求減少和杜絕校園冷暴力的發生,給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學習生活環境。
關鍵詞:校園冷暴力;歸因;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9-0131-03
Abstract: Emotional abus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 is very common. It has become one of educational problems that we have to face since it is not easy to sense but easier to do harm to students than body abuse. To define emotional abuse in the school has been attributably analyzed from five aspects, such as talents selection mechanism, teacher, student, school and family. Meanwhile,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diminish and stop emotional abuse in the school and produce a healthy learning and living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Keywords: emotional abuse in the school; attribution;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現如今國內外對校園內暴力行為的研究都投入了巨大的熱情,但是對較隱蔽的校園冷暴力現象缺乏應有的關注。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倡教育人性化、教育規范化和師德標準化,校園內教師對學生身體的有形的暴力行為已變得越來越少,然而,另一種無形的校園冷暴力現象呈增長蔓延之勢,雖然它看起來比體罰要文明許多,但它帶給學生的心理上的傷害遠超于體罰帶來的傷害,如果不干預任其行為的反復積累,對個人、學校以及社會的安全都是極大的威脅。因此,本文將分析校園冷暴力產生的原因,從源頭上遏制校園冷暴力。
一、什么是校園冷暴力
所謂“暴力”,是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力,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冷暴力”屬于“暴力”的一種形式,相對于“拳腳相加”的“熱暴力”而言,“冷暴力”主要是利用語言、眼神、態度,通過歧視、嘲諷、羞辱、輕視、孤立、排斥、漠視、威脅等方式,最終給受害者帶來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創傷,并且經由同類行為的反復積累,極有可能轉化為受害人外顯的生理創傷和行為異常。[1]校園冷暴力的特征是行為表現的隱蔽性,行為后果的延遲性和行為影響的彌散性,它可以劃分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作為”指的是以非軀體的行為或諷刺犀利的語言給人以“心罰”,如諷刺、挖苦、排擠、孤立、歧視、輕視等,“不作為”指的是以漠不關心、敷衍、放任、無視的形式使對方失去愛與歸屬感。
校園冷暴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教師在平時培育學生的過程當中體現出來的非暴力手段的懲罰,也可以稱作心罰,尤其是對問題學生,它最大的特點是對人不對事,是對學生一種有意識的忽視,這種懲罰會對學生造成長期的人格影響,表現有兩種:一種是畏縮性人格,即學生對待問題時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不敢與他人交流,最后心理抑郁;另一種是爆發型人格,即學生在受到冷暴力之后,性格變得很狂躁,萌生了報復他人報復社會的想法和傾向,成為危險人物。另一方面是學生之間的諷刺、排擠、疏遠、冷漠對待,使受到暴力對待的學生喪失了最基本的團隊認同感和歸屬感,繼而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冷暴力”有的是個人針對個人的,也有團體針對個人的,還有的是團體與團體之間的沖突,施暴的對象不僅僅指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差生,還包括“上帝的寵兒”,他們家庭條件優越或學業成績優異,也包括“上帝的棄兒”,他們家庭貧困或身體有缺陷。
二、校園冷暴力的歸因
(一)人才選拔機制的影響
我國多年來提倡素質教育,要求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大批合格人才。然而,目前的社會形勢找不到更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從古代的科舉制一直沿襲到現在的高考制,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依然是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標準,導致素質教育步履維艱。在這種大環境下,學校、教師對學生實行統一的評價方式,即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來衡量一切學生,然而,教師在這種環境下并不能感受到教書育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也限制了自己的發展,漸漸地降低了對教學的熱情,產生了職業倦怠,在遇到問題學生的時候就變得容易使用冷暴力。過重的學業負擔使學生不堪重負,學生平時連休閑娛樂的時間都沒有,哪有時間去適應集體生活,包容他人的一些習慣。
(二)教師自身因素的影響
現在教師心理健康危機成為不爭的事實。教師這份職業,待遇低,之前中小學教師勞動報酬只能保證溫飽,直到2006年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教師的待遇才有所轉變;時間長,教師除了平時在學校上班外,晚上回去還要加班,甚至周末都泡在備課改作業中,有些剛進入教師隊伍的青年教師老師基本上沒有休息日;任務重,每天除了要完成教學任務外,還有教研組、教務處、教導處布置的任務,帶領學生編排娛樂節目,為運動會苦練項目等等;檢查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來自校內外的檢查,內容不一,評價標準各異;評價單一,學校單一的以學生學業成績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的評價標準使得教師在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變得力不從心;教師只是一份職業,本質上還是人,作為一個普通人,在種種壓力下也會產生心理問題,再加上心理調適能力的不足和排解疏導渠道的匱乏,就把個人情緒帶到工作中。
部分教師專業素養不高。有些教師的教育慣性和認知慣性會將學生進行分類,那些成績差又愛搗亂的學生自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整天帶著偏見的眼光審視他們,偏見一旦形成,即使面對負面的偏見,通常也沒有任何修改或放棄偏見。現在教師懲戒學生在社會輿論中已經成為不能容忍的事情,很多教師為了保全自己,選擇不管不顧不理睬學生,任其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完全忘記了育人是教師的職責,在這種情況下,有些過分強調和維護自己權威的教師,一旦學生犯了錯誤,冷暴力便派上了用場。
(三)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個性,在氣質、性格、追求、習性、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多數學生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和把握這些差異,使之成為人際沖突的導火索;有的學生外表看起來與成人無異,但是內心敏感脆弱,過于理想化,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認為自己對別人怎么樣,別人就應該怎樣對自己,一旦這種對等關系失衡了,矛盾也就出現了;還有些學生嫉妒心在作祟,當發現別人在某些方面超越自己了,在心理上接受不了,繼而轉化成對別人的非武力的攻擊行為。
從眾心理也是校園冷暴力現象擴散不容忽視的因素。從眾是在群體壓力的影響下,主體放棄個體意見而與大家保持一致的行為,從眾的前提是個人自感的或實際存在的群體壓力。當教師對某一位學生實行冷暴力的時候,其他學生在教師的權威和壓力的感染下也轉而排擠、孤立、輕視這位學生。有些學生在班級“惡霸”或小團體的自感的或實際壓力下,對與自己沒有矛盾沖突的其他學生實行冷暴力,明確表明自己的立場,以防自己成為被施暴者。
(四)學校管理因素的影響
就現在校園安全管理的重心來看,主要還是放在校園暴力事件的預防和控制上面,殊不知校園冷暴力才是這些暴力事件產生的根源。學校在事后也沒有反思,只在事件浮于表面的的現象上做文章。在這種環境下,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由于法律意識淡薄根本意識不到校園冷暴力的存在,意識到的也只會認為冷暴力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小摩擦,更別說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心理上不可抹去的的傷害和成為校園安全的威脅。
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不足,也是產生校園冷暴力的重要因素。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使學生心理健康,人際關系和諧,就不容易發生校園冷暴力;反之,以管住學生為目的,追求分數至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就會導致校園冷暴力的頻發。
(五)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在的,不容忽視的。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家長們每天早出晚歸,沒有多余精力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采用專制型、溺愛型或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成為導致中學生校園冷暴力問題的一個“遠因”;[2]如果在一個夫妻關系并不和諧的家庭,孩子經常目睹父母的唇槍舌劍和拳打腳踢的場面,更甚者還會將怨氣撒到孩子身上,會讓孩子產生心理陰影,導致性格內向、孤僻,不愛溝通,容易成為校園冷暴力的受害者。
三、遏制校園冷暴力的對策分析
(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落實教育法律法規的重要內容
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在法律中提出了素質教育,對在義務教育階段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規定:對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的考察,應當綜合考察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情況,不得以考試成績代替全面考察;義務教育督導不得對義務教育學校進行評比,不得以升學率作為督導標準;學校應把德育放在首位,形成德育教育體系;應保證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文化娛樂等課外活動。[3]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采取措施促使該法律條文的逐步落實,從源頭上遏制校園冷暴力的的發生。
(二)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
第一,轉變學生觀。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性,充分關注每個學生在學習方法、行為習慣、性格特質、興趣愛好等各方面的差異,大力倡導賞識教育,幫助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特別是問題學生,不要把他們遺忘在角落;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平等的關系,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師與學生的臉是對立的,感情不能對立”,教師只有從內心里尊重、平等地對待學生,學生才不會有抵觸心理,對教師提出的批評建議才會虛心接受并修正。
第二,不要過早的進行功利教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說過:“過早教會孩子一味關注生存目標和競爭能力,變相地逼迫孩子帶著功利的心態去學習和生活,這對于教育來說是最致命的!”面對現實無可厚非,但是教師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保留孩子那一份純真。
第三,干一行,愛一行。部分教師把教師這份職業當作是一個暫時維持生活的平臺,很容易將自己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發泄到學生身上,這樣何談教育?教師應恪守職業道德,在努力提升知識層次和教學能力的同時,育人能力也要跟上,只要還在崗位上一天,教書育人的職責就不能懈怠。
(三)學生要完善個人修養
第一,換位思考,寬以待人。在校園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與自己不同的觀點、行為和做事方式,對不同的人、學生應該認識和容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往往積極的心理暗示能感同身受,寬以待人。
第二,創造自我保護方式,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學生平時應該多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還要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形成自己的交往技巧和交往規范,對于不好的交往方式要及時矯正或停止,為自己營造出一種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這也是自我保護的方式。同時,對于教師和學生善意的批評和建議,應該選擇心平氣和的接受,事后合理改進;對于各種壓力、負面情緒和挫折這些體驗要有正確的認知,這樣才能發揮心理調適的巨大作用。
第三,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除了學校的學習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外,還應該利用寒暑假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擴大自己的交際范圍,積累人際交往的經驗,為自己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方式奠定基礎。
(四)學校管理者應該完善管理機制
第一,學校必須建立心理咨詢及心理疏導機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學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詢辦公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當教師和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有一個咨詢和疏導的地方,盡量做到預先防護;學校還應該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時,嚴令禁止班主任或主課教師霸占該課程,還可以使心理健康課程形式多樣化,比如邀請教育心理學方面的專家來校講學和答疑,進行主題式教學,也可以讓教師和學生進行一對一和一對多的交流。
第二,完善教師評價機制。學校應由單一的以學生學業成績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的評價標準向多方面多角度的評價標準轉變,適度地減輕加諸在教師身上的升學壓力,讓教師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和關心“問題學生”。
第三,完善校園監管機制。教師和學生是校園監管的主體,可建立以班主任、任課教師、班長和心理委員構成的危機干預體系,及時察覺并向學校上報可疑情況。
(五)家長應該多給予孩子陪伴
一方面,家長通過與孩子長久的相處,可以了解孩子在學校里的情況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隱藏的問題并聯合教師通力合作,將隱患扼殺在搖籃里;另一方面,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以正確處理問題和矛盾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孩子知道還有除冷暴力以外其他合適的方式來化解問題和矛盾,既不成為冷暴力的受害者也不成為冷暴力的制造者。
參考文獻
[1]熊熊,戴江雪.校園冷暴力遏制途徑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6):87-89.
[2]張福祥,劉彤彤.中學校園冷暴力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111-1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5年修正)[Z].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