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遠
摘 要:高校教學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指標。除完成科研工作外,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更加重要。與其他學科相區別,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特點,其指導思想、研究過程與其他學科存在差異,作者結合我國高校歷史教學,對高校歷史學科的特點,高校歷史教學取得的成就,面臨的挑戰,高校歷史教學改革的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校教學;歷史學科;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08-0089-02
Abstract: Teaching in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to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uld be more important. Different from other disciplines, histor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research process between histo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Combined with histor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in colleges, the achievements of history teaching,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and the paths of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Key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historysubjet; teaching reform
教學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8月18日主持的第十五次中央深化改革小組會議上指出,要重視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并通過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因此筆者認為,高校不應該僅僅是科研單位,更應重視和推動教學工作。筆者結合高校歷史學科的發展情況,對其歷史教學現狀和改革作出分析。
一、高校歷史學科的特點
與其他時段的教學不同,高校歷史學科具有特殊性。首先,高校歷史學科必須植根于正確的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歷史學科指明了研究與教學的方向。近代以來,由于中國的貧窮落后,一些西方學者否定唯物史觀,特意抹黑中國歷史。西方歷史學家馬克思韋伯提出“宗教精神決定論”,并由此出現了一大批否定中國傳統歷史,全盤西化,并以“歐洲中心論”為主要價值取向的歷史傾向。上世紀50年代后,更有一些西方學者以韋伯理論為基礎,全盤否定我國建國后的歷史成就,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馬克思唯物史觀,對高校教學產生了惡劣影響,必須予以抵制。
再有,高校歷史學科嚴重依賴國內外最新歷史研究成果。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任何知識理論要經受時代的檢驗。諸如對清代歷史的研究,由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需要,一些組織和學術團體對清代的描述過低,不符合歷史真相。現如今高校教材越來越重視清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教學過程自然受新的研究成果的影響。此外,考古成果與歷史研究相結合,更容易為高校教學提供新的范式和保障。因此高校歷史教學決不能因循守舊,要與新知識、新成果相結合,從而不斷更新完善知識結構體系。
第三,高校歷史學科必須以愛國主義為基礎。習近平同志指出,愛國主義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所在,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歷史學科的發展,必須體現愛國主義。梁啟超先生曾經指出,“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也”。高校歷史學科的研究和教學,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些都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興趣。我國古代先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教育上有璀璨的物質遺存和精神遺存,值得每一位公民認真學習和體會,青年學生更是如此。
二、高校歷史教學的現狀
從現狀來看,高校歷史教學既有輝煌成果,又面臨嚴峻挑戰。
從理論成就來看,我國新時期高校歷史教學堅持以馬克思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傳統文化的先進方向,總體上蒸蒸日上,日新月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歷史教學相結合是我國高校歷史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國高校教材堅持對中國古代社會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進行分期,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高校歷史教學的具體活動中,重視中華民族人民群眾的力量,擯棄了傳統史學中,過分鼓吹帝王、貴族階層的糟粕。
從核心價值來看,我國新時期高校歷史教學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同“西方中心論”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相區別,并排除其干擾。“西方中心論”者以西方為主導,漠視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力量,并曲解中國傳統史學的成就。“歷史虛無主義”者則將歷史描繪為“帶小辮子的小姑娘”,認為存在即合理,否認了近代西方對中國的侵略,將近代中國的貧窮與落后,概括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受到了我國廣大高校師生的抵制。
從現實意義來看,我國新時期高校歷史教學為歷史學科輸送了大量人才,培養了一大批史學研究的領軍人物,并形成了很多歷史教學的寶貴經驗。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現,近年來報考高校歷史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數量持續增多。高校歷史學科健全,區域史學、交叉史學、公眾史學的建設如火如荼。高校歷史教學在社會科學的研究與應用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交叉學科如經濟史、科技史、文獻史、民族史等學科的教學建設成果累累。
但從長遠來說,我國新時期高校歷史教學也面臨嚴峻的挑戰。
第一,歷史知識接受過程復雜。由于歷史知識,尤其是古代史知識遠離社會和學生生活,因此顯得較為陌生。青年學生的學習,大多建立在對生活、學習的體驗基礎上。因此傳統歷史學習的主客體之間距離較大,形成過去知識與現實學習之間的矛盾,成為歷史教學的最大難度,這一點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尤為明顯。加之古代文獻的特殊性,因此如何將復雜深奧的知識理論讓學生熟悉和應用,如何使學生提高對歷史文獻的興趣,是高校歷史教學的一個嚴峻挑戰。
第二,“歷史虛無主義”對高校歷史教學的挑戰仍然嚴峻。由于現代科技手段的發達,學生可以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因此必然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存在即合理”成為唯物教學的巨大障礙,尤其是近年來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和娛樂作品中,一些不健康的,有悖歷史真相的內容被互聯網大肆渲染,歪曲丑化歷史人物,斷章取義地解釋歷史現象,有甚者對農民起義以及一些古代仁人志士的愛國行為進行挖苦和嘲諷,青年學生辨別力差,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是高校歷史教學的又一嚴峻挑戰。
第三,歷史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活動積極性有待提高。從高校的性質來看,大部分高校教師科研壓力過大,無力從事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筆者注意到,部分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過程中缺乏興趣,教學敷衍了事。或因循守舊,不接受先進知識理論;或馬馬虎虎,教學大多應付。很多高校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對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體系不完善,甚至空白。這就導致學習學校過程中,過分依賴教材,釋讀文獻資料和考古發掘資料的能力低,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
三、高校歷史教學改革的實現路徑
從實現路徑來看,高校歷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以下幾個方向:
首先,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和馬克思唯物史觀為基礎。高校歷史教學,必須堅持愛國主義,弘揚民族文化,研究和探討具有民族特色和愛國主義的歷史正能量,堅決同文化侵略作斗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高校在學科發展規劃中,要堅持以黨的領導為基礎,以愛國主義為準繩,保證高校歷史教學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高校歷史教學,必須堅持唯物史觀,與“歷史虛無主義”作斗爭,保證高校歷史教學真實、客觀、完善。
再有,高校歷史教學必須變革教育方式。教師應重視課堂建設,除了繼續進行日常課程教學外,加快建設課下教學,尤其要推動“公眾史學”和“慕課教學”的建設。“公眾史學”源于20世紀美國興起的史學派別,要求歷史研究者運用歷史學的先進成果,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對現實社會各領域進行實踐與操作,更便于培養歷史專業學生。“慕課教學”指英文“mooc”,代表大規模開放式的線上教學,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開展研究性學習。高校歷史教學,應除了建設常規課堂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史學理論的研究。高校教師和研究人員,應鼓勵學生參加其研究團隊,在理論、資料、文獻等方面使學生完成角色轉換,使學生既是歷史理論的接受者,又成為歷史學科的研究者。筆者注意到,目前歷史學、考古學青年學生為主導的研究,已經成為高校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一個新趨勢。
最后,高校要重視教學投入和教學培訓。高校及相關教育部門,應該建立教學活動評價體系,這種評價體系與科研評價體系類似,每年要進行量化考核,對有志于進行教學改革的老師進行資助和支持,擴大教學項目的比例和支出。加大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投入和幫扶,積極向社會各方面推薦教學優秀人才,擴大其影響力。高校在職稱考核、年終考核中應加大對教師教學方面的量化考核,并不斷組織教師前往教學示范單位進行學習和觀摩,提高教師的繼續教育,并重視對教師職業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新史學.中國之舊史學[A]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梁啟超卷[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39.
[2]朱紹侯.中國古代史[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3]馬克 .大學歷史教學淺談[J].歷史教學.2011(1):34.
[4]姜振逵.愛國教育在高校歷史教學中的闡釋[J].教育與職業,2011(11):77.
[5]魏志罡.高校歷史教學存在的困境及路徑解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5):49-50.
[6]蘇瑛.高校歷史教學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和效果分析[J].大學教育,2016(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