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紅
摘要:雞壞死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以小腸后段腸管明顯增厚和黏膜壞死的急性傳染性疾病,臨床癥狀以患病雞排出紅褐色糞便,小腸后段黏膜壞死為主要特征。隨著泰安市岱岳區雞養殖產業不斷向前發展,雞壞死性腸炎的報告病例呈現增多趨勢,呈現地方性散發流行,常常因為發病急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雞壞死性腸炎;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6-3637(2017)07-0158-01
1 發病情況
泰安市岱岳區某養殖戶2016年5月1日新購進2000只肉雛雞采用舍飼養殖,并嚴格按照當地的制定的免疫程序對雛雞免疫了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法氏囊、馬立克氏病、腎傳支等疫苗,雞群生長情況一直比較良好。當雞群生長到56日齡后,飼養戶在雞舍中發現5只死亡雞,當天下午雞群中出現了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雙翅下垂的患病雞,發病后立即將患病雞隔離,并對養殖場進行全面消毒,使用青霉素治療,但無任何效果,隨后幾天雞群中發病雞數量逐漸增多,死亡率也逐漸升高。飼養戶立即請獸醫前來診斷,獸醫人員到場后發現雞舍環境衛生較差,雞舍通風不良,糞便堆積,氨氣味濃重,雞群飼養密度較大。結合發病情況和最終的實驗室診斷結果確診為由魏氏梭菌引起的雞壞死性腸炎,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治療,在較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避免養殖戶損失進一步擴大,從發病到確診共有108只雞發病,死亡43只。
2 發病癥狀
患病雞表現為突然發病,為急性死亡特征,有11只患病雞無任何癥狀倒地死亡,天然孔流血。患病雞身體消瘦,精神沉郁,羽毛雜亂,食欲不振,畏冷,身體肌肉震顫,雙翅下垂,并出現運動機能失調的癥狀。有一半左右的患病雞還出現了嗉囊腫脹。所有患病雞出現了腹瀉癥狀排出紅色或者黑色煤焦油狀糞便,有的糞便中夾雜大量血塊和腸粘膜組,死亡22只雞。發病癥狀較為緩和的患病雞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體重下降,排出白色稀便,有10只患病雞逐漸衰竭而死。
3 病理學變化
選擇10只瀕臨死亡的患病雞解剖后發現病變位置主要在小腸組織,打開腹腔后能夠聞到一種腐尸氣味,可以看到所有病死雞小腸后段特別是空腸和回腸部位增粗明顯,約為正常腸管的2~3倍左右。腸管嚴重擴張并在內部充滿了氣體,腸壁增厚,腸道內容物為混有血液的紅褐色或者黑色的稀便,腸壁黏膜嚴重充血水腫,有散狀出血點,在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分布。在腸粘膜上還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麩皮狀壞死病斑組織,有3只病死雞的病變組織形成偽膜容易剝離。剩余部分的腸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或者出血性炎癥,腸道內因為組織病變壞死而是其他彈性,輕輕用力腸管就能斷裂。
4 實驗室診斷
結合發病情況、發病癥狀和病理學變化可以對病情做出初步的診斷,但是想要確診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室診斷。
無菌環境下取上述病死雞小腸病變黏膜的刮取物制成涂片用火焰固定后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大量成對排列或者呈現短鏈排列的兩端鈍圓的粗大桿菌。無菌環境下取病死雞典型病變的腸粘膜組織,劃線接種到葡萄糖血液瓊脂平板和卵黃瓊脂平板以及普通瓊脂平板上,37℃有氧和無氧環境下培養48h,在普通脂平板上生長出圓形、光滑、中間隆起、邊緣整齊的白色菌落。在葡萄糖血液瓊脂平板上表現有典型的雙重溶血區,在卵黃瓊脂平板上生長出乳白色渾濁環。用病死雞腸道內容物培養物腹腔接種到小白鼠體內,接種不到10h,所有小白鼠死亡,病理學變化和上述病死雞病理學變化相似。將典型的致病菌菌落接種到牛乳培養基上,培養10h,出現明顯的暴烈發酵,凝固的乳酪蛋白呈現多孔的海綿狀。藥敏試驗發現該致病菌對硫酸慶大霉素、乳酸諾氟沙星、林可霉素、黃連素高敏,對青霉素、鏈霉素和紅霉素低敏耐藥。結合實驗室診斷結果可以確診為由魏氏梭菌引起的雞壞死性腸炎。
5 治療
選擇使用硫酸慶大霉素1g兌水20kg讓患病雞自由飲水,每天2次,連續使用5d。同時使用1g硫酸慶大霉素拌料15kg進行全群預防,每天2次,連續使用5d。同時在雞飲用水中添加高能速補,按照1:800的比例飲水,連續使用5d。在治療的同時,指導養殖戶使用10%的百毒殺按照1:200的比例帶雞消毒,每天1次,連續使用5d。治療1周后中電話隨訪,患病雞在治療第2天進食量增加,精神狀態好轉,治療5d后沒有繼續出現患病雞,患病雞群恢復健康。
6 體會
雞壞死性腸炎的致病菌為產氣的魏氏梭菌,是雞養殖過程中一種條件性疾病,常常呈現撒發發生,以危害雛雞和育成雞為主,發病突然、發病急。魏氏梭菌廣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該養殖戶由于飼養密度大,通風條件不佳,飼養環境差,糞便堆積導致雞群抵抗能力下降而引起發病。徹底消除該種致病菌是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選擇使用氧化性較高的氯制劑或者碘制劑。在治療之前要選擇高敏抗生素治療,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參考文獻
[1]改良飼喂措施可有效降低肉雞壞死性腸炎的發病率[J].黎先偉,獸醫導刊, 20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