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趙勝國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訪談法等對安徽省20所高校女教師的健身行為進行調查與探索,主要包括健身動機、健身手段、健身消費、健身時間、健身頻率、健身時間、健身次數、影響健身的因素等。結果表明:受多種角色和工作原因的影響,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健身行為的動機意識較強烈,鍛煉活動內容較單一,鍛煉時間受限制,缺乏固定的組織形式,缺乏專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體育設施設備不足。根據調查情況,探索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健康促進的轉化機制,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女教師;健身鍛煉行為;現狀;健康促進研究
2016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2016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安徽省全民健身計(2016—2020年)》,就貫徹國家全民健身計劃戰略作出部署。發展目標提出:到2020年,群眾體育健身意識普遍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每周參加1次及以上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000萬,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2500萬,群眾身體素質穩步增強。
高校女教師已成為教師隊伍的半邊天,比例仍在逐步增加,她們是支撐國家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高校女教師具有了健康的身體,各項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進行,該群體的健康和參與體育健身狀況同樣關系著全民健身計劃推進與實施。女教師們對全民健身的理念已經大大提升,健康理念也成為了她們追求的一種品質生活。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在不斷增加的學生數和日益繁重的教研任務面前,高校女教師的壓力和對健康及體育健身需求間得不到平衡和滿足。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隨機抽取了安徽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宿州學院、阜陽師范學院、黃山學院、巢湖學院、滁州學院、安徽職業學院、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安徽工商職業學院、滁州職業學院、合肥職業學院、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安徽糧食工程職業學院20所高等院校的1200名女教師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最后確定有效問卷為1156份。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訪談法、邏輯歸納法。搜集相關文獻資料整理對關于女性教師的體育鍛活動進行系統梳理;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156份;對問卷填寫者進行隨機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運用數理統計法和邏輯歸納的方法對理論數據和資料進行歸納和推理并總結,從而得出本文的結論。
二、結果分析
(一)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加工作年限情況
從表1可見,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加工作年限情況5年以內占30.4%,5—10年的占27.2%,10—15年的占18.3%,15—20年的占13.1%,20年及以上占11%。
(二)安徽省高校女年齡區段分析
從表2中我們可知被調查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年齡區段20-30歲的比例為35.9%;50歲以上最少為12.1%;40-50歲年齡區段占22.9%;30-40歲年齡區段的女教師占23.9%。
(三)安徽省高校女教師職稱和學歷
表3的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均有專科及以上學歷,其中具有本科學歷的占14.7%,具有碩士學位的占比最高,達到了77.6%,博士學位比例為7.7。安徽省高校女教師職稱中助教/教員的比例占24.8%;講師的比例最高,達到50.7%;副教授比例占21.6%;教授的比例為2.9%。
(四)安徽省高校女教師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頻次
通過表4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女教師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次數,排在首位的是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1-2次;其次是每周3-4次,二者分別占59.4%和34.2%;統計學呈現的結果與成人每周最適宜的體育鍛煉頻次(3-4/周)還是有明顯距離的。通過訪談可知,大部分不能參與完成每周3-4次體育鍛煉活動的高校女教師,其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教學活動、單位事務和家庭生活上;還有就是體育活動的場地等硬性條件的缺失、匱乏或者距離較遠等客觀因素導致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師參與體育活動的頻次不能達到最佳刺激閾區間。表4還顯示6.2%的調查對象每周活動次數在5-6次,還有極少數的一部分每周參加體育鍛煉活動達到每周6次以上,該群體的主要特征是:具備某項運動特長或者長期參與社會體育社團活動,該群體已經形成了良好的鍛煉習慣,享受到規律體育鍛活動對身體健康和社會參與以及人生價值、理想實現的正向價值。
(五)安徽省高校女教師每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動因
通過表5可以看出,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動因選擇主要包括:鍛煉身體、社會交往、興趣愛好、豐富業余生活等。通過訪談我們從中發現,大多數被訪對象都希望在參與體育鍛活動的過程中提高健康水平,從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狀態。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是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最主要的動機之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是娛樂休閑的需求以及舒緩日常壓力,通過訪談我們也了解到在高校工作的的職場壓力較大,高校女教師通過參加不同種類的體育鍛煉活動能夠達到舒緩工作壓力和愉悅身心的良好效果,在解壓的同時達到身心兩健的目的。追求高質量生活品質排列第四的動因,其被選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達到了37.8%,隨著國人對生活品質需求不斷提升,身體健康成為人們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條件,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活動恰恰是改善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 37.3%的被訪者認為參與體育鍛煉活動能夠豐富業余生活,通過鍛煉活動消除工作生活產生的形神壓力。還有相當部分的受訪者參與體育活動主要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這類被訪者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容易受到身邊人影響,參與的頻次和次數起伏較大。排在第七位和第八位的分別是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和興趣愛好,這部分被訪者大部分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其中有一小部分的被訪者具有體育專長或對某一項體育運動頗為精通,該群體的主要特征如下:具有較強的鍛煉自覺性,主動參與規律性鍛煉已經成為她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錯過了體育鍛煉還會感覺情緒低落。還有相當比例的被訪者本身的技術一般,通過與其他群體的交流互動緩解工作壓力、提升生活幸福感。加強與社會不同群體的聯系,不但提升了交際能力,在參與體育鍛煉活動中,全面廣泛的與不同個性、職業、地域社會成員進行有效互動。這樣的被訪者比例為22.1%。
(六)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收益情況
通過表6的統計數據可知,安徽省高校女教師把增強了體質列為第一,被訪者選擇此項的百分比達到了66.8%;促進身心愉悅排在第二位,622名被調查的被訪者選擇了該選項,比例達到了53.8%;位列第三位是提升了交際能力,所占比例同樣超過了半數,達到了51.9%;促使安徽省高校女教師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排名第四,排名第五是參與者的運動能力不同程度的得到增長,兩項都超過40%的。通過實地調查訪談可知,女教師們在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過程中實現鍛煉身體提高健康水平的直接效應,滿足了自身健康需求,同時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收益,比如緊跟了時尚潮流,很多健身項目成為大眾的寵兒,不知不覺發現自己也成為了時尚潮流中的一員甚至成了單位的健身時尚達人。被訪者中15.7%認為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使體型趨于完美。
(七)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影響因素
國人體質下降是不爭的事實,安徽省高校女教師的總體情況也佐證了國人體質不斷下降的趨勢。表顯示影響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主要因素,排名第一的是業余時間少,表7顯示受訪的女教師們把業余時間少,無暇參與體育鍛煉活動放在第一選擇,所占比例為45.8%。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尤其是年輕教師,教學工作任務和職稱晉升,外加家庭壓力,處于這一年齡階段的年輕女教師們,經濟基礎較弱,還負擔養育后代的家庭重任,多重壓力下,能抽出閑暇時間進行鍛煉的就相對較少,即使能夠參加體育鍛煉活動,參與的頻次也相對比較低。排名第二的是場地問題,住在學校里的老師相對來說鍛煉的可選性還是有的,當然不同的學校的硬件條件有差異。還有相當比例的被訪者認為所在小區的鍛煉設施或者健身會所存在著器材不足、場地資源不夠、距離偏遠等。第三和第四分別是生活工作壓力較大、經濟壓力較大;這兩點主要是部分女教師在工作、日常生活中消耗了大量時間,同時鍛煉所需要的經濟成本也成為制約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影響因素。
(八)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校內頂層關注情況
從表8中可見,據統計學結果顯示大多數被調查的對象認為學校層面對女教師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是不重視或者是一般,相當數量的被訪者認為只在教師節、婦女節或者每年學期末才會由工會組織一些體育鍛煉活動,這些體育鍛煉活動的模式很好,除了以上其他的由學校組織的日常性、規律性的體育鍛煉活動屈指可數。任何集體性活動的良好運行離不開頂層制度的硬性支撐,安徽省高校女教師的體育鍛煉活動規范化、規律化、長久化離不開校級層面領導的制度設計。政策驅動的作用下,女教師們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積極性勢必大為改善;制度導向同樣也會為解決場地問題提供良好助力。
三、結論
(一)安徽省高校女性教職工缺乏專業的指導人員
專業的指導人員對參與體育鍛煉活動的參與者影響較大,根據被訪者的訪談,在進行鍛煉的過程中被有效指導的機會較少,大多數被訪者都是自己進行鍛煉,主要是自我感覺上的一些特征來確定鍛煉是否可行。
(二)安徽省高校女性教職工健身鍛煉行為受客觀因素影響
通過訪談可知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師的參與體育鍛活動的意向性是比較強烈的,面臨的是、現實問題讓她們無法正常規律的參與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閑暇時間較少,受累于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無多余精力和時間參與體育活動;受限于場地,無法使用較為便捷的體育鍛煉場地進行體育活動;較高的經濟壓力(包括專業的體育裝備消費、專業教練費用、較高的年費和場地租金等)。大多數的被訪者都認為適當的、科學的參與到體育健身活動中,可以有效的增強體質、提升生活品質、更好的疏解生活工作上的壓力等。現實是:安徽省高校女教師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鍛煉需求,與現實的經濟壓力、場地的限制、無法抽身于現實狀態成為了矛盾主體。如何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成為本文討論的核心。
(三)安徽省高校女性教職工參加體育活動的頂層規劃缺失
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安徽省許多高校針對女性教職員工的體育社團極少,有零星的教職工參加社會組織的體育類團體,大多數屬于自發、零散、無固定組織、無基本章程的純業余性質的閑散組織,體育鍛煉場地不固定,組織活動的隨意性較強。學校層面牽頭組織成立專門性質的女性教職工團隊,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這樣對其發展勢必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
(四)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師參加體育鍛活動的差異較大
安徽省高校女教師的體育鍛煉活動發展階段的不平衡性。各個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體育鍛煉活動,少數高校具有女性教師的專項體育鍛煉活動規劃。女性教職工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集中在三八婦女節和教師節等特定節日,形成規模、固定、有序組織的女性教職工鍛煉活動較少。
四、建議
(一)安徽省高校女教師參與體育鍛煉等健身活動需要學校層面及更高層級的直接管理,制定合理科學的規章保障制度,同時形成監督執行的反饋機制。
(二)充分發揮調動學校體育部門的職能作用;抓好女性教師體育特長骨干成員的培養,努力形成合力強的組織成員班子。
1.安徽省高校可以嘗試女性教職員工體育鍛煉活動組織成業余俱樂部的方式,指派專人對這些體育鍛煉的女性教師群體進行經常化、組織化、循序漸進式的指導。
2.校內體育管理部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女性教師提供免費場地資源,最好能夠根據女性教師的性別特征給予劃定指定場地,可以有效減輕參加體育鍛煉的參與者的場地經濟壓力。
3.學校主管部門領導應給校內女性職工的體育鍛煉團體的發展高度重視,納入學校體育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定期組織對該群體的主要負責人進行技能再培訓,不斷提高指導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積極性,將指導老師的工作納入學校績效考核之列,促進該女性教職工的體育鍛煉活動進入良性發展循環階段。
(三)各類學校要根據校情制定長期符合學校長期穩定發展的目標,使高校女性教師參與體育活動長期穩定的發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對不同項目的體育鍛煉參與者分別進行分類、分層指導,滿足女性教職工不同層次的體育鍛煉需求。
(四)結合地方實際特色,開發創造品牌體育社團
安徽省高校女性教師同樣可以因地制宜的開展區域性特色體育項目,地處不同區域的高校可以根據高校所在地理位置特征,與當地的體育傳統文化相互融合、促進,為傳承區域體育文化的優良基因做出應有貢獻。在滿足女性教職工的健身需求之外,又傳播發揚優秀的體育文化基因,二者共存共榮。
1.建立長期具有校本特征的女性教師群體體育鍛煉的典型案例發展機制,為以后立足本校的基礎之上,嘗試走出校園,不斷提高校內體育鍛煉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而為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做出貢獻。
2.成立女性教職工體育鍛煉的特色體育社團。
發揮高校女性教職工體育社團的輻射功能,對高校周邊社區群眾體育活動進行交流和指導,一方面促進了女性教職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走出校園與校園周邊社區就會互動,形成校園-周邊社區-社會互動的發展發展鏈,最大限度的整合校內外的體育資源,構建校園與社會互動發展的體育交流新模式。女性教職工積極參加社區體育邀請賽、友誼賽等。在區域性基層比賽互動中,不但走出了校園,愉悅了身心,與社會各個領域的成員進行了互動,增進了高校同周邊社區居民的情誼,同時也成為校園和社會互動的有機構成。
參考文獻:
[1]王燕杰.高校教職工體質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01):52-53+70.
[2]杜麗君,塔娜.內蒙古高校教職工生活行為方式的調查分析[J].慢性病學雜志,2015(03):287-291.
[3]何曉蕓.浙江省高校女性教職工參與休閑體育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7):47-48.
[4]高福佳,劉維珍,馮振翼.某高校教職工亞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06):880-882.
[5]何曉蕓.浙江省高校女性教職工參與休閑體育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7):47-48.
[6]黃俊,劉連發.城市女性體育鍛煉分層現狀及影響因素的關聯性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體育與科學,2012(05):64-68.
[7]高福佳,劉維珍,馮振翼.某高校教職工亞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06):880-882.
[8]王春燕,張衛平.當代女性體育鍛煉促進的新視野——女性審美身體觀對體育鍛煉參與的影響研究[J].運動,2012(03):143-145.
[9]吳燕丹,江蕓,鄭學華.中年女性體育鍛煉與健康促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5(06):36-37+40.
[10]李鳳婷,董威.中老年女性體育鍛煉內容與效果的研究——以六安市中老年女性為例[J].運動,2014(14):149-150.
(作者單位:朱玲 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趙勝國 巢湖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