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梅 潘立軍
摘 要:作為高校有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從高校服務社會的職能視角看,服務社會是其直接服務職能,而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則是其間接服務社會職能。本文從高校直接與間接服務社會職能視角,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服務社會職能的內容,并構建了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這一研究為進一步推進地方高校與本地經濟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有益參考。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服務地方經濟 評價指標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c)-168-02
目前在全國1396所普通高校中,有1285所為地方政府所屬,占92%。這些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的主要機構,其建設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高校不僅要服務地方經濟,而且要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在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中,實現雙方的互動協調發展。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指出,各新建本科院校要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特別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科學定位的問題,在辦學方向的定位上,要牢固樹立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意識,加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為此,各相關學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地位、作用、服務內容、提升策略、模式與途徑等方面都開展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如成丙炎,朱紅[1](2008)分別從廣義和狹義的視角挖掘高校社會服務的內涵。劉衛華[2](2011)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從專業設置、生源地、培訓區域、就業區域4個方面分析了云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現狀。然而,就新建本科院校服務效果如何測試,研究成果廖廖可數,包括李凡[3](2011)以上海楊浦區為研究區域,以社會需求為研究視角,建立了包括人才培訓服務、科研技術服務、專家咨詢服務、文化資源服務的評價指標體系;陳冬陽[4](2016)結合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特點,設計了適應轉型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評價指標體系。筆者試從高校基本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出發,構建一套較為全面詳實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推進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的有效對接。
1 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內容
在研究高等教育學過程中,普遍聯系原則是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就研究高校社會服務職能而言,首先需考慮高校的第一、第二職能,脫離前兩個職能,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只能成為空殼[5]。成丙炎將社會服務職能分為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服務是指為社會所進行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狹義的社會服務則是指高等學校利用自身優勢為社會提供的直接服務活動。它不是通過人才培養或科研成果的轉化等間接方式進行,而是利用自身的資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會各個方面的建設和發展[1]。本課題結合高校的基本職能,將新建本科院校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的內容分服務直接服務與間接服務職能。
1.1 新建本科院校直接服務職能的內容
直接服務職能是新建本科院校與本地的經濟、社會直接融合,所開展的社會培訓、校企合作項目研究與提供就業人才等方面。其中,社會培訓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利用學院的自身資源優勢,所開展服務于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繼續教育以及面向行業、企業開展社會培訓;校企合作項目研究是指學校與企業在產學研方面進行深度整合,參與當地企業、科研機構、政府等的項目研究與開發;提供就業人才是指新建本科院校為市(縣)區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由于地級城市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畢業生對本區域的宏觀經濟環境、行業發展水平、區域經濟政策較非本地畢業大學生更加熟悉與了解,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區歸屬感,如能實現本地就業,將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1.2 新建本科院校間接服務職能的內容
間接服務職能是指新建本科院校在校園內部通過開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為地方經濟的建設發展提供應用型專業儲備人才,通過教師的科學研究與成果推廣,為當地政府、企業、行業、研究機構提供政策制定、方案分析、對策提出等的參考依據。
1.2.1 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是大學產生以來就具有的職能,是社會服務職能對地方高校的基本要求。長期以來,發揮地方院校在基礎學科領域的教育教學職能,不但是地方高校的優勢所在,也是高等院校服務地方的重要領域與途徑[6]。隨著學科的不斷分化,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門類愈來愈多,新建本科院校應與地方戰略性產業緊密契合,實現應用型專業人才與地方行業、企業需求的緊密融合,在辦學理念與定位、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進行相應系統性的變革。
1.2.2 科學研究
高校作為高學歷、高層次人才的聚焦地,是為地方知識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核心與關鍵,社會對高校參與經濟建設期望值最高的領域往往是科學技術領域。高校推進科技園區建設,促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創業孵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社會綜合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科學發展觀逐步成為全民族的共識和自覺行動,社會各界對高校提供社會科學服務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社會科學領域服務社會發展將日益成為大學服務社會的熱點。
2 新建本科院校發展科學職能指標分解
結合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內容,參考陳冬陽(2016)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將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測評指標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直接服務三個層次,具體指標如表1所示。
參考文獻
[1] 成丙炎,朱紅.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內涵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5).
[2] 劉衛華.云南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研究[J].衡水學院學報,2011(6).
[3] 李凡.高校社會服務職能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11(1).
[4] 陳冬陽,李志宏.新建本科院校師資隊伍評價體系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5).
[5] 劉哲.我國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研究綜述[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6] 錢國英.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①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成果《新建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評價指標與提升策略研究》(湘教科規領[2014]005號文,課題編號:XJK014CGD019);湖南工程學院院級重點學科項目資助(校教字[2013]3號)。
作者簡介:劉喜梅(1978-),女,漢族,湖南湘潭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財務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