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丹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我國勞動力遷移問題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的勞動力遷移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發展。本文主要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發展成就的國情背景下,從勞動力遷移的視角看中國發展,肯定了農村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分析了經濟發展背后出現的忽略勞動者利益的社會公平問題,同時分析了中國勞動力大批遷移對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農村留守老人造成的影響,并對產生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提出了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制度建設的觀點。
關鍵詞:勞動力遷移 社會公平 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F2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8(b)-149-02
1 中國當前的國情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具備了發展中國家的一般特征 :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低下和發展不平衡;社會發展滯后,制度建設不完善等。從發展中國家自身發展的要求和趕超發達國家的壓力來講,面臨著改變以上狀況的急切和緊迫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既要堅持“兩點論”又要堅持“重點論”,即充分利用既有資源解決能帶動其他矛盾解決的根本性矛盾,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在對外國際貿易中,發展中國家應集中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仡櫢母镩_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今日中國取得的輝煌成就不得不說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豐富而成本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優勢。因此,本文將從我國極具突出特點的勞動力遷移即農民工進城務工這一視角分析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勞動力遷移的獨特關系。
2 勞動力遷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勞動力被看作是和物質資本相等同的生產要素,在一定的技術條件下,它們以一定的投入組合投入到企業生產中得到相應的產出水平,在經濟人假設條件下,企業總是力圖通過最優化的投入組合得到最大的產出。新古典理論認為,資本和勞動之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即認為在保持產量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可以用更多資本和更少勞動的組合來實現目標,也可以用更小比例的資本和更大比例的勞動來實現。而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起步晚,底子薄,面對著百廢待興的工業體系和重建國民經濟體系的重大壓力,更是面臨發展資金不足的困境。所以注定我國必須發展對資本要求不是很高的產業,即可以利用我國廣泛存在于農村的富余勞動力替代資本,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全球產業鏈的梯次轉移浪潮中,我國順應這一趨勢,積極主動承接了亞洲四小龍等亞洲國家的加工制造業這樣一些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而在中國廣大農村具有劉易斯二元經濟結構模型中所提到的具備無限供給特征的勞動力資源,在無限供給結束之前,勞動力供給價格不會上漲,會持續地維持在極具成本價格優勢的低工資水平,但仍比在農村的工資水平略高。所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借低廉的勞動成本價格優勢,積極發展“三來一補”業務,實行出口導向型戰略,
由此,我國出口的產品在國際上和世界市場上具備了價格競爭力,帶來了出口增加,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外資紛紛在中國投資興業,也正是看中了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因此,在出口導向型戰略的驅動下,我國的加工制造業迅速發展,而由農村源源不斷轉移來的富余勞動力極大地支持了這一發展,促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工業和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人口的聚集,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使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大跨步向前邁進,這是中國廣大農村勞動力人口轉移為經濟發展所做的重要貢獻。
3 勞動力遷移的影響
中國的農民工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作為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廣大勞動者尤其是農民工階層卻沒有享受到這一改革發展成果,或者說其享受的成果與其所付出的和貢獻的是極不成比例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一方面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企業實力不斷提高,活力不斷增強,競爭力不斷提高,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一方面卻是農民工由于外出務工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
農民工的低工資收入長時期處于穩定不變狀態,即便有所增長也不敵物價水平的上漲速度,更不用說和經濟增長速度相比。這種低水平的工資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不利于廣大勞動者改善自身及其家人生活的條件。
勞動力與勞動者的人身存在是不可分的,如果勞動者的人身條件得不到改善,那么勞動力的發揮和使用必然受到限制,勞動者作為生產力諸要素中的關鍵要素和主動條件,應把滿足人的需要和要求放在首位,在總生產過程中應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滿足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滿足人民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要求,人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社會人而存在的,存在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既有生存需要,也有發展的需要,從物質需要到精神文明需要等,而不是像西方主流經濟學所假設的“經濟人”,以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勞動者的社會保障。由于勞動者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在大部分的私有企業中,私有企業主在最大化利潤動機的驅使下通常不予考慮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或者在用工企業繳納了社會保險,但由于勞動者工作的地方不穩定,是變動的,勞動者也隨之變遷,亦或年輕時在外務工,年老時返鄉,而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建設,體制機制不夠完善,社保資金賬戶不能隨勞動者遷移。繳納了社保卻因體制的不完善不能享受這一待遇,這對勞動者來說是不公平的,不能享受改革開放和自己的勞動成果。
留守兒童的問題。在青壯年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大潮中,農村留下的都是老少病弱,并且在農村也沒有建立起相關的養老機構等,這部分弱勢群體沒有人照顧,沒有生活上的依靠,尤其是留守的青少年,他們作為祖國未來的一代,正處于接受知識成長期,在長期缺乏父母親的陪伴和照顧的情況下,缺少父愛母愛,對于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培養是不利的,家庭又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條件,良好思想道德的培養也缺乏完整的家庭環境,最近這些年,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發生的與留守兒童有關的悲慘案例。
諸如此類,這都是屬于在勞動力遷移為支持經濟開發地區發展所帶來的負面的社會影響,盡管任何一種改革都會有代價,在任何發展階段都會有發展重點,不免會出現顧此失彼的局面,但我們切不應該把此等社會問題視為理所當然,這種缺少公平的經濟發展必然會成為經濟效率提升的制約,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制度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從現在開始我們更應注重社會公平的體現,防止出現兩極分化和絕對貧困的現象,更加注重勞動者的利益,讓他們不僅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也成為建設成果的共享者,他們不是改革開放事業的旁觀者,更不是犧牲者,而是局中人是主人翁。為此,必須采取得力措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整體利益,以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為切入點,讓他們感受到獲得感和喜悅感,充分體現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4 勞動力遷移對未來發展的政策建議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比如東中西部地區表現出明顯的層次差異,農村和城市工業水平的差異,各地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差異,這一國情決定了我國的大規模勞動力遷移將會是長期存在的常態。在這大規模勞動力遷移的背后卻沒有完善勞動社會保障體系與之相適應,目前的社會保障體制是改革開放之初建立的,遠不能滿足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的需要和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社保資金賬戶大都是以各省市為統籌的,各地區之間不能很好地調劑余缺,于是就出現了農民工聚集的沿海地區賬戶盈余,而內陸地區則常出現虧缺,為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從國家的層次,建立統一協調的社會保障體系,使各地的賬戶余缺能相互調劑,并且能解決勞動力轉移時出現的賬戶手續續接的問題,切實保障好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更加有安全感和歸屬感。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應逐步放開農民工隨遷子女入學的政策限制,允許異地高考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讓孩子的受教育權得到保障,這樣也能使孩子和父母親在一起,感受到父母親的家庭溫暖,并且適當放寬高校對農民工子女的入學標準,加大名牌高校對農村欠發達地區的招生指標,讓農民工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有更好的受教育條件,這有利于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這是對發展權的保障和維護,這充分體現了倫理原則和人文關懷。
實現教育公平,有利于推動機會公平,有利于社會多重矛盾的解決,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和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相對于結果不公平而言,機會的不公平更讓人深惡痛絕,而機會的不公平往往與教育的公平有著直接的正相關性,教育越不公平面臨的機會就越不公平,繼而導致結果越發的不公平。因此,以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和隨遷子女的入學問題為突破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最直接的問題有著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廣大勞動者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歷史進步的推動者,因此對廣大勞動者利益的保障和維護既是社會公平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中國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體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廣大人民是黨的事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可靠的依靠力量,因此,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黨的性質的體現,也是對黨長期執政的要求。只有實現好了,維護好了,發展好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讓勞動群眾成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才能最廣泛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鞏固黨執政興國的根基,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 高傳勝.勞動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2] 楊河清.勞動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陳佳嫣.分析勞動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發展的策略[J].新經濟,2013(23).
[4] 張金英.勞動經濟學理論范式及其演進過程[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