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波元
摘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優化學校管理,豐富學校內涵,提升學校品位的重要舉措。我校以此為契機,確立“小學‘宋江陣校本開發與傳承的實踐研究”課題,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課題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根據時代的要求,挖掘“宋江陣”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拓展南拳教學內容,探索新時期南少林武術傳授方式、途徑。實踐證明:“宋江陣”的訓練對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已經成為我校的一項辦學特色,我校被評為福建省優秀傳統武術學校。
關鍵詞:宋江陣;傳統武術文化;開發與傳承;實踐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宋江陣源于明末清初。當時泉州不少義士支持鄭成功反清復明,受到清政府打壓。這些義士遂以迎神賽會化妝表演形式,保持練武習俗和武術套路,于是,在春節、元宵、中秋等民間傳統節日里便出現了一種以裝扮水滸英雄好漢108將參與踩街表演的隊伍,即“宋江陣”或“套宋江”。后來,宋江陣逐漸成為我國福建省閩南地區與臺灣地區頗具當地風味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
宋江陣為閩臺社會所獨有,宋江陣傳自福建,目前卻在臺灣比較盛行,以臺南、高雄兩縣市最多,最具有盛名的首推高雄縣內門鄉宋江陣,有一百四十余年歷史。臺灣保留了大量且完整的陣式,而宋江陣發源地泉州,有些套路和陣式卻已經佚失。近年來,隨著閩臺文化交流的開展,臺灣高雄等地反哺指導廈門、泉州等地宋江陣,使宋江陣得以重現在閩南。
目前,在閩南地區還保留“宋江陣”排練的隊伍僅16支,而在宋江陣文化發源地泉州,宋江陣的傳承卻仍多是村或武館自發組織,宋江陣校園傳承還處于起步階段,泉州人(特別是少年兒童)對民族文化瑰寶宋江陣知之甚少,“宋江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泉州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迫在眉睫。
2006年5月起,鯉城實小一直致力于南少林武術(五祖拳)的傳承,開發了南拳校本課程。武術文化走進了鯉城實小的校園,師生一起練南拳,創編南拳課間操、《南拳》教材,取得了優異的成果,并積累了豐富的課題經驗。為了過進一步挖掘南拳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江陣”,學校在市武協的幫助下迎來新的契機,頻臨失傳的文化瑰寶“宋江陣”在鯉城實小引來了復蘇的曙光。
鯉城實小將“宋江陣”引入校園,以學校為單位,在三年級學生中挑選一批學生組建 “宋江陣”,在資源挖掘、課程開發,教材編寫、課程實施以及演練和表演中傳承、傳播宋江陣文化。宋江陣進校園能夠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立德樹人,弘揚武德,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有利于創建體育特色學校、推進學校體育事業健康發展。使全校師生對每天鍛煉一小時體育運動賦予了持久的熱情,愛如養心、習武健身的意識和習慣源源不斷進入師生血脈。“宋江陣”的組隊也是對挖掘歷史文化,傳承民俗文化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宋江陣作為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進校園,未來也將為促進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傳承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小學“宋江陣”校本開發與傳承的實踐研究
課題確立后,我們發現實施難度大,師資有限,專業知識有限,學校資源利用有限。沒有現成的教材,動作設計也需要專業人員參與,在課題組面臨重重困難之際,學校領導進行前瞻性的指導和宏觀的安排,一方面,號召課題組成員全力打造,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與泉州武術協會聯合,實現武術專業技能與教育教學方法的嫁接,使課題順利地進行了創新性、實質性的研究。
(一)提高師資水平,開發適合小學生演練的“宋江陣”器械、陣型和套路,為課題奠定基礎
俗話說:“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中華武術講究的是功底,強調的是精、氣、神。為了能向學生傳遞“宋江陣”的真諦,課題組體育教師憑著高度責任感和事業心,克服酷暑和家庭困難,利用暑假和雙休日,到老拳師家,拜師學藝。面對老師嚴格的超強度訓練,課題組教師克服傷痛,憑著堅忍不拔的毅力,終于在短時間內使自身的技術有了較高的提升,為課題實施提供保障。
“宋江陣”陣形、器械和套路動作的的開發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它直接關系著課題實施的成敗。我校聘請泉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徐清輝老師和泉州市武術協會秘書長、五祖拳傳承人張曉峰為課題顧問,直接在徐老師和張老師的主持下研發。功夫不負苦心人,在課題組教師齊心協力下,終于完成了“宋江陣” 器械(鋤頭、耙、藤牌、雙拐)和套路動作的紙質校本教材和電子教材的開發,為課題實驗創造條件。
(二)巧設平臺,開展實踐活動,使課題實驗得到升華
現代教育認為給學生多大舞臺,他就跳出多美的舞蹈,課題的實驗給師生提供了展示的平臺,同時課題的內涵也在平臺中得到積累、拓展和提升。
1.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每周開設一節“宋江陣”校本課程,讓學生能進行系統的學習。通過師生平等的交流,教師一點一滴地將“宋江陣”文化灌溉到學生的心田,將“宋江陣”文化的種子播撒于孩子們的心中。
2.開展各種交流活動,以心動促行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感受“宋江陣”文化。我們真正把“宋江陣”作為文化來開發,開展了“宋江陣”征文征畫征集感言活動,“我與‘宋江陣”演講比賽,創設了濃郁的“宋江陣”校園文化氛圍。我們積極創設了師生與其它國家南拳選手交流的平臺,在各場別開生面的比賽中雄健的“武”姿,和諧的節奏和振奮激揚的音樂,令師生們真切的觸摸到“宋江陣”文化的脈博,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宋江陣”文化氣息彌漫到校園的每寸土地上。
(三)鏈接生活,拓寬練習渠道,培養自主鍛煉的品質
在實驗中,我們認識到教師不應是“授之于魚”,當辛勞而收效甚微的老師,而應是“授之于漁”,教導孩子擁有健康生活,引導學生樹立新的健康觀念。我們讓學生將“宋江陣”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在家里練習時給父母親戚作表演,教父母學“宋江陣”套路動作,使“宋江陣”成了家庭成員交流的紐帶,增進家庭生活的和諧。我們樹立以“健康第一”的教育觀念,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服務,拓展和引導學生練習和學習的領域和空間,豐富學生自學成才的渠道,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的良好習慣。許多同學主動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武術方面的書籍,與武術有關的書籍名列校園流行書籍排行榜的前列。
(四)優化教學,發揚創新精神
課題實施的主陣地在于課堂,它是師生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正確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學生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生成過程。實驗教師進行以下幾點創新教法的探索:
1.實驗教師將南拳動作融入到游戲中,讓學生玩中學會動作,在自由切磋中增進對武術動作運用要領的感悟,激活學生創編動作的智慧和熱情,讓學生在體驗成功的同時享受學習的快樂。如:創設一個游戲情境,用三個相克的動作進行比賽。
2.實驗教師將南拳的動作進行分解并兒歌化,讓學生更快掌握動作要領。如“掀手沖拳我們都是好朋友,左臂掄一掄,比比手臂粗,右出拳,左出拳,大家一樣粗,放下手臂排排隊”等。
3.實驗教師將武德教育融到課堂中,將武德教育以小笑話或故事形式表現出來,引發學生對學習武術目的的思考,開展小辯論會,使學生在歡笑中學會武德,在討論中明白事理。
(五)科學實施試驗,實事求是的印證
在實驗初,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和采集數據分析。評析課題實施前的情況。通過階段的試驗,再次采集數據和調查,進行對比,達到課題的預期目標和要求,收到良好的試驗效果。
經過實踐證明“小學“宋江陣”校本開發與傳承的實踐研究”課題實驗,符合《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辦出特色學校的要求,符合體育課程“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的目標要求,響應胡錦濤總書記的號召“每天鍛煉一小時,快樂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輩子”。是體育課程的有益補充,能較好地體現體育課程的價值,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宋江陣”必將開出燦爛的花朵。
參考文獻:
[1]體育(1-6年級)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張興.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育論文[M].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5.
[3]小學體育教學實用手冊[M].中國體育學校雜志社,2002年增刊.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