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李欣月 劉河岐 黃小陽
摘 要:私人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爭論不是教學的今天才有的,在昆提連老師的年代就已經對這兩者有了很深刻的剖析,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談談對昆提連老師有關兩者優劣勢分析的感悟。
關鍵詞:私人教育;學校教育;優劣勢探析;感悟
目前很多父母都在對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進行批判抨擊,有的覺得應試教育磨滅了孩子的天性,在批量化的生產社會人;有的人覺得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們的創新能力,一貫填鴨式的講授讓孩子喪失了思考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其實在昆提連教授的思想里,已經開始在思考對于孩子來說在家進行教學更有利于孩子成長,還是讓他到大學校那兒去接受正規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成長。在昆提連教授所在的年代,很多社會名望和有力人士都不太傾向于正規教育。除去某些人對私人教育的特殊偏好以外,總結起來對私人教學的青睞無非有兩個原因。其一認為“一個教師一個學生”的原則能使教師的時間安排更加充裕,不會產生由于多個學生平分學生一個教師導致精力不足的問題。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在大環境學習不利于道德良好的建立,這些學者認為私人教學可以減少由于大環境對道德損害而導致的許多容易犯錯誤的人。
我們在討論私人教學和大眾教學時容易忽視的是作為教育者自身的感受。是希望自己的得意門生是“一枝獨秀”,還是希望自己的得意門生“桃李天下”,經過詢問和調查不難發現,作為教育者而言“桃李滿天下”的選擇是對大眾公立教育的鼎力支持。因為絕大部分教育者都以擁有更多的學生為榮,因為優秀杰出的他們值得擁有如此多的受眾。對一些私人教學的教育者而言,有可能并不能勝任私人教學中多他們所提出的諸多要求,由于本身資質的平凡可能根本起不到教育者的作用,反而充其量起到“書童”的作用。
為了不讓學生道德品質受到壞的影響而一味將其禁錮在狹隘的空間中的做法實際上是不可取的。對于一個成功的人而言,首先應該是不懼怕社會的,不懼怕公眾環境的。所以從一開始適應公眾環境對他們而言益大于弊。而私人教育那股如隱士遁客般的生活,如果缺乏市場能引起心靈啟發的刺激時,會讓身處其中的人愈發地沉悶下去。就好像被丟棄在不起眼暗角的東西一般,時間一久就會失去本身應該有的光彩,整個心靈都會被一層發霉的東西給腐蝕吞沒,最后只能導致兩種情況,一種完全自棄,另一種滿腔傲氣,空有一腔自負情緒。后者產生的原因是因為缺乏比較,缺乏參照群體,如此一來衡量自身的得失與進步難免繞不出自恃清高的局面。
在私人教育中,除了缺乏參照群體以外,缺乏的還是共同鉆研與進步的伙伴。友誼在人與人相處之間能激發的正向能量是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也不容忽視的東西。在友人的陪伴下共同學習與鉆研能產生很多合聚的力量,也能在相互的提點與提攜之下達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加入遠離了群體,一味采用私人教學,學生交流的天性會被扼殺,也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找不到“共鳴”和“合作”的理由。
在私人教育中,確實可以獨享教師的教學資源,但是卻忽視了在私人教學中這種獨享也封閉了學生的其它學習路徑。在學校里,除了得到老師的傳授以外,還能在教師以外的別人身上學到有利于自身的東西,比如:在被人身上會看到很多不同理由的贊美和不同原因的批評,這些被贊美的優點和被指正的錯誤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導向,引導他們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為一個人實際上不能犯下所有孩子們的錯誤,也得不到所有的領悟。這些對優點的贊美之聲能激發學生內心對勝利和贊美的渴望,那些對錯誤的批評之聲也能激發學生們對恥辱的思考,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很大裨益的。
可能某些學者又會有其他的想法,例如贊美所激發的爭勝之心和超越他人所感受到的光榮之感可能會引發一種野心。不可否認野心本身確實不好,但是同樣不能否認野心常常也是美德之母,所以當野心對于學習而言時,是非常具有價值的鼓動力量的。所以榜樣的作用我們不難理解了,一個孩子如果有了最初想要模仿的對象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定要看這個對象是否真的值得被模仿,因為一旦確立了模范之心,孩子會想法設法的去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的,并且可能為自己定上一個更高的目標那就是超越想要被模仿之人。在私人教育中,孩子們的心智有可能還不足以區分什么是可以模仿的,什么是不可以模仿的,單憑小小的他們來區分這些未免有些為難了他們,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可能會出現許多不適宜的情況。但是在公眾教育之中,在人們的贊美和批評中,孩子們的心中出現一桿秤,這桿秤就是他們心里的評判標準,幫助他們區分哪些值得學習,哪些理當丟棄。
除此以外,就我自身作為教育者而言的感觸,當有一大群非常忠實的受眾時,我能傳授的課本的東西和超越課本的東西會更多,因為眾多的聽眾激發了我本身潛在的智慧和能力,而只有一個受眾時,老師真正能被激發的潛力可能遠遠不急一群受眾的情況。所以私人教育不能作為公眾教育的替代品,而是應該作為公眾教育的補充。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等,曹晚紅譯,《教育的藝術》[M],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年8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
林芝(1985年4月),女,籍貫:四川彭州,職稱:中級職稱,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工商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李欣月(1998年3月)女,籍貫:四川資陽,就讀于: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護理學,學生管理。
劉河岐(1998年7月)女,籍貫:四川內江,就讀于: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護理學,學生管理。
黃小陽(1998年3月)女,籍貫:四川內江,就讀于: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護理學,學生管理。
(作者單位: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