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p>
摘 要:現今,我國大學的教育理念開始重視通識教育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在通識教育課程的設置上,傳統人文經典成為重要的資源。在有效開展通識課程教學上,“小班教學”模式成為有效的教學實踐。文章以《〈論語〉導讀》為例,探討“小班教學”模式在傳統人文經典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通識教育;人文經典;小班教學;《論語》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0-0077-02
Abstract: Since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changed to cultivate a well-rounded person, 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ve opened a lot of courses of Liberal Arts to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goal.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and the model of small class teaching is a good way to better develop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o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search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ll class teaching in the courses of liberal education.
Keywords: liberal educ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lassics; small class teaching; the analects
通識教育是相對于專業教育提出來的。我國大學教育原采用蘇聯教學模式,專業分化極細,高度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近年來,大學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意識到只培養一技之長的“工匠”絕非大學本質,大學是要培養有健全人格的人。所謂健全人格,指不僅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更具有一定的人文素養,人文情懷。而傳統人文經典,成為必不可少的養分。
一、《論語》極高的通識課程價值
推進大學通識課程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尋求養分?!拔覈拇髮W教育,在課程定位上,應將傳統文化教學列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本科共同基礎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貫穿‘經史相合的理念,促進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授課方式上,采用閱讀、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領悟能力。”[1]
《論語》是儒家經典,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與人生智慧。孔子“仁”的思想,要關愛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成為一種普世價值,成為人與人相處的“黃金規則”。孔子認為,理想的人格是“君子”,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只屬于“器”,而“君子不器”,君子一定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研究者認為,無論從《論語》的歷史地位、思想內涵、教學方法研究以及當代價值上,在“大學通識課程”中開設《論語》課程,具有重要意義。得出結論:《論語》教學是實施“大學通識教育”的完好教材。[2]
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四大高校的通識課程來看,非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授,尤其是人文經典的研讀,《論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典籍,應是必不可少的通識課程,更應成為通識核心課程。
二、“小班教學”模式在傳統人文經典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由于高校擴招,大學教育普及化,現有教學資源的有限,使得大學不得不采用大班化教學,專業課少則三五十人,公共課則多達三百人,學生人數與教師人數比例嚴重失衡。大容量的班級授課,教師往往沒有機會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發展,單純一言堂,沒有時間進行班級管理。近年來,由于大學理念的轉變,意識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義,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個體的個性化成長,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推行“小班教學”,十分必要。各大高校對此都有不同的教學改革與嘗試。北京大學采取“大班授課,小班討論”的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一言堂的問題。
作者所在的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學院領導高度重視通識教育,重視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于2012年成立了“遠景學院”,為其配備相對獨立完善的教學設備,聘用教學改革走在世界前列的美國知名教育專家擔任院長,并有專職的通識課教師。遠景學院每年從入學新生中選拔優秀的各專業學生100人,開設“小班教學”的教學實踐。課程的最終成績構成為平時成績占70%,期末成績為30%,重視平時學習,強調學生的過程學習。遠景學院每一個通識課程的課容量控制在25人,選課年級采用混選制,各年級都可以選擇。作者在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