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佳璐 馮志敏
摘 要:隨著中國國內經濟貿易網絡的飛速發展,制約區域之間專利合作的瓶頸已被打破,使得區域之間的專利合作越來越多,尤其是高校跨區域和企業展開多樣合作儼然已成常態化。江蘇大學與其他省市的企業合作數量雖然較少,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本文重點研究江蘇大學發明專利的合作情況,以此探究發明專利合作的新方向。
關鍵詞:專利 合作 社會網絡 江蘇大學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b)-163-02
隨著高校功能從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到社會服務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中,大學將被推向社會發展的中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十二五”期間,鎮江市加快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力促企業需求與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機對接、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銜接。鎮江實現了“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九連冠,創成國家高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躋身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成效列全國地級市第四位,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連續4年保持全省第一。這些成就都與坐落在鎮江的江蘇大學戚戚相關。本文以江蘇大學為背景,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研究其發明專利合作特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期更好地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達到鎮江市和江蘇大學雙方共贏的局面。
1 數據樣本與研究方法
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專利信息資源,以江蘇大學為檢索詞,在佰騰網檢索江蘇大學在國內申請的發明專利,專利數據檢索的時間段為:2008年1月~2016年12月。共檢索了6597件發明專利,其中與企業或其他高校有合作的專利有351件,將這351件專利的申請人及其所在地、申請日和主分類號輸入Excel中。首先,統計各個專利所在的技術領域,發現其合作特征。其次,統計各個省的合作發明專利數量(共13個省市)以及省內各個市的合作發明專利數量(共11個市),利用UCINET軟件分析合作發明專利的地理距離特征。最后,分析基于社會網絡方法的專利合作演化特征。具體包括研究江蘇大學不同時間階段與企業合作數量的增減變化。針對以上研究,提出對策和建議,建立多種產學研合作的模式構想和商務模式的創新。
2 研究結果
2.1 專利合作技術領域特征
根據統計的數據可知,江蘇大學合作發明專利的技術領域主要集中在B、C、G和F(如表1所示),其他領域也各有涉及。江蘇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特色的綜合型大學,截至2015年,該校擁有國家水泵及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混合動力車輛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農業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及交通運輸工程為全國排名領先專業。因此,合作發明專利也集中在這些專業技術領域,與國內高校相比具有相當的優勢。
2.2 專利合作地理距離特征
江蘇大學坐落在文明古城鎮江,因此統計數據先以鎮江為中心,統計省內10個城市的發明專利合作數量(見表2),再以江蘇省為中心,統計共十三個省份,包括直轄市的發明專利合作數量。
由表2可知,與鎮江企業合作的發明專利數量最多,該分布體現了合作的就近原則。其次就是南通,南通相比于常州、南京、揚州等臨市,離鎮江距離不算近,之所以專利數量排第二,是因為南通重工機械企業較多,與技術領域分布特征相符。
2.3 專利合作的演化特征
系統的結構、狀態、特性、行為、功能等屬性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謂之演化。江蘇大學2008年專利合作量僅為25件,而2013年專利合作量達到68件,發明專利合作數量逐年攀升,這與江蘇大學欲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宗旨相符。江蘇大學前身為理工科大學,因此前期合作偏向于工科類,隨著綜合型大學建設的推進,在其他領域也有了很好的發展。合作企業數量的增加以及合作領域的拓展,與江蘇大學制定適應的發展戰略、營造良好的知識交流共享環境息息相關。
3 對策建議
第一,分析發現機械學院和化學化工學院是合作發明專利的高產地,科研人員積極性較高。學校可以通過跨院競爭,向其他學院提供豐富的企業資源,提高其他學院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近年來,大批的發明專利失效或無法轉讓問題日益突出,造成資源的浪費。學校在鼓勵教師們申請發明專利的同時,也要鼓勵與企業合作,實現專利的轉化應用,可以對已授權發明專利的轉化和應用做出實質性貢獻的發明人(設計人)進行獎勵。第二,社會關系是以一定的信任為基礎,在基于社會關系的合作網絡中,憑借相互之間的信任,網絡中的成員可以將合作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系數降到最低。
同區域企業具有地理優勢以及其他方面的資源優勢,因此,在高校的專利合作網絡中,同區域企業所占的比例往往很大。高校與同區域企業進行專利合作主要具有以下優勢:(1)地理位置比較近,專利信息溝通更加便捷。(2)屬于同一行政區域,具有相近的政策,便于雙方進行對接。(3)由于雙方直接溝通,可以有效避免信息傳輸過程中導致的失真,使專利合作與轉化效率更高。
隨著中國國內經濟貿易網絡的飛速發展,制約區域之間專利合作的瓶頸已經被打破,使得區域之間的專利合作越來越多,尤其是高校跨區域和企業展開多樣合作儼然已成為常態化。江蘇大學與其他省市的企業合作數量雖然較少,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學校應鼓勵本單位員工利用個人的社會關系進行跨區域合作,充分利用各個省市資源。對于廣大科技工作者來說更是需要借助于社會關系尋找合作研究的機會,以提高自身的科研效率、科研成果的數量與質量及其在領域內的影響力和可見度。
對于科研管理部門來說,借助于社會關系網絡分析可以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專利合作的現象及規律,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相應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各種社會關系加強科研合作。企業在成立之初會積極尋找高校進行專利合作以快速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幫助企業進入目標市場國家和地區,從而使高校與企業的專利合作時間和數量都較為集中,江蘇大學應牢牢抓住合作機會,并進一步與企業建立戰略層面的專利合作機制,爭取將這種短期合作模式轉變為可持續合作模式。發明人針對這些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行研究創造,實現高校與企業的信息對稱,提高專利的轉化率,避免專利浪費與資源浪費。
參考文獻
[1] 李紅,陳少龍.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智能手機專利發明人合作網絡演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
[2] 陸亦愷,石亮,張善杰.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高校專利合作特征與案例研究[J].現代情報,2015(8).
[3] 劉桂鋒,盧章平,劉瓊,等.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江蘇省高校產學研專利合作研究[J].情報雜志,2015(01).
[4] 溫芳芳.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專利合作模式研究[J].情報雜志,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