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琴
【摘要】“學困生”就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相對城市農村的學困生要多一些。在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在我多年教學中,一直給予班級的學困生更多地關注與重視。如何有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也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我想就此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產生原因;有效轉化;策略
一、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學困生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特別是數學學習中思考某些問題需要家長的引導,培養基本的數學思維和習慣,但是多數學困生沒有這樣的家庭條件。如有的學生由于家庭缺陷、父母離異,致使經濟困難、家庭學習環境惡劣;有的是因父母外出打工管教失當,孩子得不到來自父母的教育和支持;有的家長對孩子從小嬌生慣養,過分溺愛,放任自流,對孩子的學習從不過問。
(2)自身因素。由于每個學生的先天遺傳、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不盡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體力必然各異。如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的缺乏自信心,對學習不感興趣,怕苦怕累,沒有毅力;有的存在心理問題,厭學、棄學;有的知識存在嚴重缺陷,基礎底子差,要趕上來很難;有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智力方面,數學學習對學生的智力要求很高,智力水平低的,怎么教也教不會,這一問題從應用題教學中也可以看出,提高速度比較快的,往往是那些智力因素比較好的學生。
(3)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很重要。農村的孩子受環境的限制,接觸數學知識的機會少,數學思維和在城市生活的孩子存在差距,知識缺陷是學困生的直接成因。農村小學由于受師資素質、辦學條件及教育大環境的影響,教師教育理念缺失,重優輕差現象普遍存在。數學的系統性決定了它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求很高。如果學生對前面數學概念不清,則勢必影響新知識的學習。如講比例的意義時,也是在除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倘若對除法意義的不理解,則必將對比例的學習及提高造成障礙。而學困生一般都存在知識缺陷,有時雖然努力了,但由于以前所學的內容不過關,所以經常出現聽得很明白,卻不會做題的現象。常常學習新知時仍然感到困難,因此導致惡性循環,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
二、學困生轉化策略
由于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每個班級都有一些學困生,他們需要教師從情感、教學方法等方面予以關心與幫助。創設平等對話的課堂氛圍,實施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建立平等互助的幫扶小組,設計個性鮮明的分層作業,都能有效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體驗到成功與快樂,筆者在日常數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相關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要有愛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愛心是教育的靈魂。是一名合格老師的基本條件,對學困生也充滿愛心的老師才有資格成為一名好老師,作為教師,需要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對話氛圍,應給學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感受來自老師與同伴的愛與關注。事實上,一個親切的問候,一個贊賞的目光,都會激發學困生不竭的學習動力。在課堂上,我重點觀察學困生的表現。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升和毫升”時,有這樣一個問題:“小紅家水壺裝滿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壺裝滿后可以倒4杯。你認為哪家的水壺更大?為什么?”學生高高地舉起手,看著小軍同學舉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對他說:“沒關系,你試試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輕聲地說出答案,介紹了自己判斷的理由,盡管還不是很有條理,聲音也不夠響亮,我立即給予掌聲,進行了表揚,使他獲得了自信與快樂。
(2)勤于輔導,降低難度,分散難點
數學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基礎差是現實,不會學也是普遍現象,學不懂則是必然結果。在農村,許多家長還沒真正認識到知識的重要,孩子的學業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他們只要孩子每天去上學,每天平安回家吃飯就行了。所以在農村對學困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輔導,要求家長配合接送是不實際的。因此,必須調整輔導策略和時間,盡量在學校多做學困生的輔導工作。學困生接受知識有些緩慢,思維能力也不夠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做到靈活多變。教師語言要生動形象,能關注到他們的認知經驗和接受能力,要降低難度,分散難點,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使學困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在教學以《長方形的周長》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首先,與同學們一起回顧周長的概念——繞有限面積的區域邊緣的長度積分叫做周長。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在課件上放置一個長方形的圖片,讓同學們思考長方形周長是如何求出的。其次,根據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這一概念,將圖形分解,把長方形的四個邊連成一條直線,直線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長度。難題就順利而解了。
(3)小組幫扶,積極評價,提升轉化實效
兒童之間的交流有時比師生之間的交流更為融洽,他們以兒童特有的對話方式,互幫互助,能夠共同提高。比如把班級座位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一個學困生,安排“一對一”的幫助或“多對一”的幫助。對“一對一”提出具體要求:關注學困生課上、自習等表現,如果有走神的現象,給予提醒,并在學習出現問題和困難時給予幫助,督促完成作業。把學困生的進步和轉化納入小組評比重要一項,調動小組內所有人對學困生的幫助。在評價上,強化進步加分,幫助進步加分。樹立學困生轉變較大的為學習典型。樹立同類型成功的榜樣。當一個人看到與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就會增強自我信念,認為自己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
(4)設計彈性作業,激發學習興趣
針對學困生接受知識慢,對學習很容易失望的現象。作為教師,要降低門檻,放寬對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完成自己很容易完成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很輕松地掌握符合他們現實狀況的知識。這樣,就容易把學困生輕松地引入學習的殿堂。比如把班上的學生分成尖子生、中間層和學困生三類,每次布置的作業分為三級,讓尖子生做難題,中間層做較難的題,學困生做淺顯的題。學困生在完成淺顯的作業中培養了學習興趣,因此,學習成績也會一路攀升,最終成為全班的佼佼者。對學困生降低學習門檻,把他引入學習的殿堂,這不僅培養了他學習的興趣,更主要的是改變了他人生的命運。
總之,學困生的轉化教育很難一勞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反復的教育過程。我們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給予學困生幫助,才能使學困生重拾信心,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