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柏宗 任瑞瑞
摘 要:陜北紅棗產業歷史悠久,但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產業化升級已經刻不容緩。本文介紹了陜北紅棗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了陜北紅棗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存在的問題對陜北紅棗產業升級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供物質保障、健全服務體系提供制度基礎、以紅棗文化為核心積極發展農業旅游業等建議。通過“互聯網+”加速產業升級,在推動紅棗產業升級的基礎上助力精準扶貧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陜北紅棗 產業升級 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1(a)-149-02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包括榆林市、延安市,下設共25個縣區,是我國紅棗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紅棗作為五果之一,其營養價值及養生價值在今天這個更加注重健康的時代更受人們青睞。紅棗深加工等在改革開放初就成為本土人脫貧致富的一個產業。但隨著全國紅棗市場的發展,各地的紅棗基地層出不窮,出現紅棗供過于求的現象,紅棗滯銷對棗農的經濟收入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在十三五規劃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貧任務,所有貧困縣全部摘除貧困帽子,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聯系陜北地區的11個貧困縣,引發了我們通過發展當地紅棗產業以及農業旅游業促進精準扶貧建設的思考。
1 陜北紅棗產業發展現狀
1.1 紅棗基地發展已初具規模
陜北紅棗主產于黃河沿岸,主要地區有清澗、佳縣、綏德、延川等。其中,清澗舍峪是中國領導紅棗產品出產地,盛產狗頭棗等有名且營養價值高的品種。綏德棗林坪盛產黃河灘棗,現紅棗面積已達到人均2.7畝,其果肉甜軟潤香,被素稱為“人參果”。延川縣是紅棗的最佳優產區和全國紅棗原產地,種植紅棗種類繁多,從2005年開始舉辦“中國·延川紅棗藝術節”。佳縣是我國紅棗五大產區之一,也是中國紅棗名鄉。因個大肉鮮、營養豐富被譽為“木本糧食”、“鐵桿莊稼”,鮮棗更是有“活維生素丸”的美稱。清澗、佳縣、綏德、延川等縣的紅棗種植已具有相當的規模,陜北的紅棗基地在進一步向更大更優更完善的方向發展。
1.2 紅棗加工產業方興未艾
1.2.1 紅棗產業帶形成
陜西清澗縣天韻棗業有限公司、綏德縣樹才棗藝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佳縣滿山紅紅棗有限責任公司等都是在陜北以紅棗為主加工陜北特產、干棗、蜜棗、酒棗、烤棗等各種棗制品的企業。各個企業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或對外出口,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很好的帶動作用。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之下,陜北紅棗產業帶也在逐步形成,紅棗產業得以迅速發展。
1.2.2 市場前景較好
大環境下,我國紅棗出口量大,其中有80%銷往東南亞國家,20%銷往歐美國家。在紅棗出口上我國占有絕對優勢和領先地位。大環境的帶動之下,陜北的優質紅棗也加入了出口的行列。
就陜北地區來說,特殊的地理環境——黃土高原。大量種植棗樹可提高當地的植被覆蓋率,且紅棗又是一種經濟作物,起到拉動經濟和綠化環境的雙重作用。故加速發展陜北的紅棗產業也是陜北地區林業發展重點。
1.3 紅棗技術研究發展較快
紅棗的種植、嫁接、施肥、深加工等技術在不斷發展。這些技術研究的發展成果給紅棗產業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革新,加快了紅棗產業發展。從種植到嫁接、施肥以及采摘之后的深加工都有了科學技術的支持,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紅棗產業的發展。
2 陜北紅棗產業存在的問題
2.1 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政府投資力度小,產業開發升級不能及時跟上時代發展,本地紅棗產業沒有一個良好的平臺;陜北地區干旱缺水,基本只靠少量的雨水進行水分供給,無法進行水利灌溉;大多數棗園雖主干道機械可通達,但再深入產區就只能依靠人力前往,采摘、運輸也大多依靠人力,提高了人力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在基礎建設沒有得到合理完善的前提下,各個環節成本的提高導致棗農的經濟效益下降。
2.2 制度建設仍有缺陷
本地區原紅棗品種呈退化趨勢,各個棗園內紅棗品種雜,進行紅棗品種的改良成為紅棗產業發展必須邁出的一步。但是未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統一規劃導致紅棗產業的改良和新品種的引進不及時;小商販過多,產品良莠不齊,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小商販流動性大,就算有心進行質量檢測也會由于其沒有固定經營場所,檢測起來難度較大;棗農信息化水平較低,不能準確獲取自然災害等氣象信息,對棗園的維護不夠及時,導致紅棗面臨災害天氣時損失過大。除此之外,棗農不能及時得到市場上紅棗銷售信息,從而導致銷售風險較大。
2.3 商業模式升級不夠及時
大部分企業依舊沿用傳統商業模式,沒有及時進行產業升級導致企業發展緩慢。流通環節過多,各個環節從中抽取部分利潤,最終到消費者手中時,就會出現產品價格居高的現象。在信息時代下,產業發展沒有和社會發展熱點緊密結合起來,出現產業發展與社會發展趨勢脫節的問題。
2.4 與當地文化特色相結合的程度較低
陜北當地有豐富的棗文化,但是在當地的產業發展中卻沒有很好地將產業和依靠傳統棗文化的旅游業相結合,達到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的局面。以至不能借助旅游業的力量給產品提供平臺,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3 從紅棗產業升級方面對陜北地區精準扶貧的幾點建議
3.1 加快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為產業升級提供物質保障
政府一方面可加大建設投資力度,為產業開發升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積極建立招商引資的平臺,幫扶本地紅棗產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了物流網絡、銷售網絡等工業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鋪設外,信息通訊基礎設施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了建設核心。寬帶、云計算、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建設成為時代基礎設施建設的中心。例如在棗區、棗園設置監控設施,安裝以云計算為核心的災害性天氣預警系統等,將會為本地區產業發展帶來顯著地成效。
3.2 建立健全陜北紅棗的服務體系,為產業升級提供制度基礎
政府應設立專門管理機構進行統一規劃。如設紅棗技術管理部門,對陜北紅棗品種的改良和引進進行研發和管理,培育優良品種;提供棗園管理技術培訓機會和必要的信貸扶持;設紅棗產品質量檢測部門,對于紅棗產品進行嚴格的質量把控與監督;設紅棗信息管理部門,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水平,實現災害性天氣、供銷消息等的及時掌握。
3.3 積極嘗試“互聯網+”思維驅動產業升級,推動精準扶貧發展
“互聯網+”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的結合,優化生產要素、更新業務體系、重構商業模式,從而完成產業轉型升級。陜北紅棗產業互聯網化大致分為兩步,首先是進行紅棗產業+互聯網,將紅棗產業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同時,互聯網又連接了諸多其他產業。以此實現紅棗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連接。接著就是借助互聯網化契機完成產業升級,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1)互聯網與紅棗產業的結合。第一是改善原有商業模式,減少中間環節的成本;鏈條式的傳統商業模式中,從生產商到消費者一系列環節高度組織化,供需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時代下,把供需雙方都納入一個平臺內,實現供給和需求的有效配置,省去中間環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利用“平臺化”解決生產供應中信息不對稱問題,提高營銷效率,能夠有效地解決“豐產不豐收”的問題。第二是將互聯網本身具有的開放性、平等性、互動性等運用在紅棗產業上,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理清供求關系,改造紅棗產業的生產方式、產業結構等提升經濟效益。(2)在“互聯網+”與“紅棗產業”二者聯合并深入融合之后,借助互聯網化的契機完成產業升級,實現經濟轉型。第一,調整產業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聚集目標消費者,當平臺產生流量后,就可以根據大數據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還可以把大數據和小數據結合起來,形成對群體及個體的分析為用戶提供精準服務。通過流量帶來注意力,吸引眼球,再通過合適的手段變現。所以,我們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用戶需求之上。第二,在技術應用層面上進行技術創新。當傳統行業+新技術后,即可拓寬產品市場。通過技術創新開辟和占領新的市場,即完成市場創新。第三,在管理模式上通過互聯網改正傳統模式下由于信息傳遞緩慢而造成的低效。通過互聯網信息管理系統,及時高效地完成“任務——人員”的相互匹配,減少時間、人力成本。互聯網強調共享,在共享的前提下帶來的信息高速更新和迭代,給我們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
3.4 以紅棗文化為中心,整合周邊旅游資源,形成極具特色的休閑農業生態旅游業
陜北棗鄉不僅自然風光美,紅棗文化也源遠流長。紅棗與陜北的傳統習俗有著分不開的聯系。陜北人訂婚、舉辦新婚儀式時都有與之相關的習俗。客人造訪時,他們往往會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棗工藝品,如棗牌兒、棗囤兒等。飲食方面的特色有棗燜飯、棗糕等。旅游就是求異,通過對于傳統文化風俗的挖掘和開發,形成當地特色旅游風。通過互聯網線上營銷,使更多人了解陜北風俗。再加上近些年來,人們收入水平提高,鋼筋混凝土的冰冷、都市的喧囂讓人們更追求健康、原生態的生活方式,旅游成為一種人們緩解壓力的方式。全國有很多地區借農業旅游業的興起辦起了農家樂、度假山莊。陜西佳縣現存有一片世界上最大的千年古棗群落,就可結合周邊旅游資源“白云山AAAA級景區”為依托的道教文化和《東方紅》代表的紅色文化,以此為靈魂開發出獨具當地特色的旅游項目。
4 在推動紅棗產業升級的基礎上助力精準扶貧事業的發展
據“從歷史發展淵源來看,我國扶貧工作大致上遵循著這樣一條主線:改革扶貧—開發扶貧—攻堅扶貧—定點扶貧—精準扶貧。”目前,陜北十一個縣區還屬于貧困縣。扶貧工作可謂是老大難,最大的挑戰就是“解決增長扶貧成效,改進扶貧方法”兩個基本問題。貧困是一個經濟現象,扶貧更是一個經濟學問題。所以,利用陜北地區的特色來發展紅棗產業是本地區實行精準扶貧政策的首選。
目前,扶貧對象大多數都是以“村”為單位。區域性的精準扶貧往往與本區域產業聯系緊密。首要任務就是發展市場交換的合作,技術關系上的合作以及經濟組織要素合作,并加強精準化,即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發展成本最低化。
在市場關系方面,對紅棗產業實行“+互聯網”和“互聯網+”兩部曲,改善商業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經濟轉型。在互聯網平臺上,所有人都是老鄉。技術關系方面,以紅棗服務體系為基礎,通過互聯網技術優化生產要素,借助平臺化的分享經濟完成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升級。同時,大力發展以陜北棗文化為核心的農業生態旅游產業,不僅可助力精準扶貧,還可豐富民族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 高敏.陜西省佳縣紅棗資源現狀調查與開發前景分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2] 劉解龍,陳湘海.精準扶貧的幾個基本問題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
[3] 胡遠男,梁勇.農業文化遺產地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4(4).
[4] 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