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
【摘要】英語是大學階段的基礎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是一項具有較強教學效果、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的教學理論,以提高學生大學英語教學水平為主要目標,促進了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課堂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有效教學”理論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應該與信息差量教學法共同應用于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將教學理論與實際相聯系,促進教學效益的提升,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促進教學效率、教學效益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提升大學生的英語閱讀教學水平。
【關鍵詞】有效教學 大學英語 閱讀教學 信息差量
前言
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主張學生需要發揚較強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積極的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為了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需要將信息差量教學作為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開展一系列的交際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確保大學生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相關理論概述
1.“有效教學”理論概述。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需要遵循客觀的教學活動規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能夠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將有效的教學知識及時傳輸給學生,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消耗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確保各項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效教學”理論提倡教學效果、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三者的有機結合,這三種教學觀不是獨立存在的,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的。其中教學效果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學效果,需要結合實際教學需要,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教學效率要求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能夠獲取無限的知識。以有效的課程知識為核心,借助最少的教學手段,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教學效率強調實踐檢驗理論,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課程理論知識,還需要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教學中去,為教學活動帶來較高的效益,具備較強的實踐運用能力。
2.信息差量。信息差量主要是指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由于接受的傳遞信息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對信息的理解存在不同,導致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存在不對等現象,在信息差交際活動中,需要針對同一問題不斷的與人進行信息分享,為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師生在交際過程中存在信息差,使課堂活動出現不自然現象,語言信息差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激發學生參與信息交流活動。
二、信息差量教學的優勢
1.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信息差量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差量教學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能夠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是建立在“信息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給人們營造了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信息任務不是對語言形式的關注,會為交流信息的完成任務而產生交際式互動的必要性。
2.幫助學生自然習得語言結構。信息差量教學原理與Krashen的語言輸入假設有直接關系,強調語言輸入假設的重要性,認為學習者在進行語言水平語言輸入時,會產生自然語言習得。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機械模仿與練習的形式來填補學習中的信息差,要求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明確信息差學習任務,通過不斷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3.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感。在Krashen監察模式中,需要將“情感過濾假設”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主要情感因素,從信息交流的角度來開展信息差任務教學,提高學生的思想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信息傳遞能力,降低學生的學習焦慮感,促進學習目的的達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有效教學”理論下信息差量在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大學生英語綜合教程課堂閱讀教學信息差量教學設計。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課堂閱讀教學中,為了促進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需要確保設置的任務教學內容需要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符合,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近,強調語言輸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英語課堂參與熱情。其次,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進行可理解語言的輸入,確保信息差量教學設計的合理性,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語言交際的機會。再次,還需要遵循學生原有的信息差,明確學生彼此之間存在的信息差量,但是通常教師提供的材料從表面上來看存在一定的信息差,但是實質上學生對這些信息卻較為了解,學生面對學過的知識,導致學習興趣不高。因此,要求教師需要加大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合理設計課堂學習任務。最后,需要給學生創設成功的體驗機會,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堅持以人為本學習理念,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2.信息差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信息差量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進行應用,主要是采用“拼板閱讀法”,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滿足“有效教學”理論的要求,教師需要結合文章的具體情況,將文章分為幾部分內容,讓學生結合劃分好的內容進行閱讀,以此來產生信息差,主要是通過語言交際活動的形式將缺少的信息補充完整,以達到對課文內容全面理解的目的。
(1)需要做好介紹和引入工作。教師需要結合英語文章的內容,將英語文章用PPT的形式將課文中的插圖顯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對文章的內容進行預測,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例如:Where did lily Go Sunday? What did he do there?等。并給學生提供一些與文章相關的詞匯,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內容,為學生接下來的閱讀掃清障礙。
(2)閱讀階段。為了提升閱讀教學效果,符合“有效教學”理論的要求。在第一學習階段,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三個大組,給每個學習組分為文章任務,將提前設置好的問題,下發給組內成員。在第二學習階段,待小組成員討論研究之后,要求組內成員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是僅可以回答自己組內的問題。在第三學習階段,要求學生解決其他兩個小組中的問題,小組內的成員可以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最終總結出問題的答案。例如:
Mr. Grey was the manager of a small office in London. He lived in the country,and came up to work by train. He liked walking from the station to his office unless it was raining,because it gave him some exercise.
One morning 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street when a stranger stopped him and said to him,“You may not remember me,sir,but seven years ago I came to London without a penny in my pockets,I stopped you in this street and asked you to lend me some money,and you lent me ? 5,because you said you were willing to take a chance so as to give a man a start on the way to success.”
Mr Grey thought for a few minutes and then said,“Yes,I remember you. Go on with your story!” “Well,” answered the stranger,“are you still willing to take a chance?”
將文章分為三段,三個小組相對應的問題是:
1) How did Mr. Grey get to his office?
2) Mr. Grey had been willing to lend money to a stranger in order to_______.
3) n the second paragraph,“…take a chance” means ______.
3.討論。教師需要將全班所有的學生重新組合在一起,讓學生以三人為一組開展英語學習活動,要求這三個人需要來自于不同的學習小組,由于這三名同學閱讀的內容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進行問題討論時,可以相互交流意見和信息,提升閱讀效果。
四、結論
通過上文的敘述,可知信息差量教學對激發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動機,優化課堂教學環境,降低學生的英語閱讀學習焦慮感具有重要作用,符合“有效教學”理論的教學要求,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閱讀教學效果,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英語閱讀教學更具備生動性和創造性特點,使任務型教學更富實效性,促進了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崢.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觀照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以第四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為例[J].外語界,2014,04:71-79.
[2]任慶梅.構建師生協同發展的大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理論模式[J].外語界,2014,03:20-28.
[3]任慶梅.大學英語有效課堂環境構建及評價的理論框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05:732-743+800-801.
[4]王曉靜.基于認知策略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教學,2016,02:65-68.
[5]米潔.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大學英語教學[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5:140-142.
【項目基金】項目內容基于“有效教學”理論的大學英語綜合教程課堂閱讀教學信息差量研究,編號:XYJ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