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玉 鄭志雄

[摘要] 目的 分析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病因及臨床預后。 方法 整體抽樣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就診并確診為青年腦梗死的患者86例,根據頭顱CT及MRI檢查結果分為單發性腦梗死組(n=32)和多發性腦梗死組(n=54),分析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病因,并分析其預后。 結果 多發組心臟疾病、高血壓發病率高于單發組(P<0.05);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臟疾病、高血壓是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影響多發性腦梗死預后的因素有病灶數目和NIHSS評分。 結論 影響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為心臟疾病和高血壓疾病,而影響其預后的因素為病灶數目和NIHSS評分。
[關鍵詞] 青年;多發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發病誘因;預后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3-003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etiology and prognosis of young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86 cases of young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who diagnosed and accepted treatm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sampled,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head CT and MRI,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ingl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n=32) and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n=54). Then, the risk factors and etiology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th were analyzed, and its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in the multipl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 group(P<0.05); Through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t found that the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th, which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the number of lesions and NIHSS score. 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of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people are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are the number of lesions and NIHSS score.
[Key words] Youth; 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 Risk factors; Predisposing factors; Prognosis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社會壓力的增大,腦梗死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該病多見于60歲以上老年人群,隨著年齡增長,腦梗死的發病率明顯升高,但近年發現青年腦梗死的發病率也有增高趨勢。經調查統計,至少有20%~30%的青年腦梗死發生于工作年齡[1]。目前臨床關于青年腦梗死與老年腦梗死之間在危險因素和發病誘因的差異報道較多。而多發性腦梗死是由2個及以上不同供血系統發生腦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腦梗死,該病與單發腦梗死比較,其預后更差[2]。故分析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發病誘因及臨床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選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我院就診的86例青年腦梗死患者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象來源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于我院就診的86例青年腦梗死患者。入組標準[3]:患者發病至就醫時間超過5 h,均為首次發病;經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入選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排除標準:年齡超過50歲以上者;既往有腦卒中史者;合并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病變者。根據頭顱CT及MRI檢查結果分為單發性腦梗死組(單發組,n=32)和多發性腦梗死組(多發組,n=54),單發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1~48歲,平均(34.2±2.3)歲;平均病程(2.6±0.6)年。多發組男34例,女20例,年齡22~48歲,平均(34.8±2.4)歲;平均病程(2.8±0.7)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詳細詢問患者病史,如曾經是否有心肌梗死、心房顫動、心力衰竭、腦卒中等病史;全面進行體格檢查、胸部X線、血生化檢驗、心電圖、頭顱CT及MRI檢查,明確血管阻塞程度、病灶數量、病灶所占循環、病灶偏中側等;調查患者心臟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飲酒史、吸煙史、中風家族史等危險因素;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4]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定,包括昏迷、嗜睡、睜閉眼、凝視等項目,總分值為4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中風越嚴重;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5]對患者腦卒中后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采用0~5分制,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腦卒中功能恢復越差,根據mRS評分結果,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0~1分)和預后不良組(2~6分)。
1.3 評價標準
高血壓診斷標準[6]:在未用藥情況下,經2次及以上血壓監測,平均收縮壓(SBP)≥140 mmHg和(或)平均舒張壓(DBP)≥90 mmHg。
高脂血癥診斷標準[7]:禁食12~14 h后抽血檢測,甘油三酯(TG)>1.7 mmol/L,總膽固醇(TC)>5.7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65 mmol/L。
糖尿病診斷標準[8]:有多飲、多尿、消瘦、煩渴等癥狀;空腹血糖≥7.0 mmol/L,后餐后2 h血糖≥11.1 mmol/L。
飲酒史:每天飲酒超過50 g,且持續2年以上。吸煙史:每天至少抽10支煙,且持續3個月以上。
1.4 隨訪
發病后進行3個月隨訪,采用電話或門診隨訪的形式,采用mRS量表對患者腦梗死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
1.5 統計學處理
詳細、準確記錄所統計的數據,選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單因素分析
多發組心臟疾病、高血壓發病率明顯比單發組高(P<0.05);而兩組在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飲酒、中風家族史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多因素分析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心臟疾病、高血壓是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見表2。
2.3 預后情況
根據mRS評分結果,將所有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n=41)和預后不良組(n=45),結果發現兩組在高血壓、心臟疾病、病灶數目、病灶所占循環、病灶偏重側、NIHSS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預后多因素分析
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灶數目、NIHSS評分是影響多發性腦梗死的預后因素,見表4。
3 討論
青年腦梗死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常見類型,經調查統計,隨著年齡增長,腦梗死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其中40~45歲之間的腦梗死患者占所有青年腦梗死患者中的60%~65%[9]。腦梗死的發病誘因較多,有文獻報道[10],影響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較多,如吸煙、飲酒、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卒中家族史等。本研究經多因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心臟疾病、高血壓疾病是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與周曉明等[5]報道結果相似。
多發性腦梗死的發生,因血液循環及供應障礙,會引起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癥狀較多,前期會出現眩暈、頭痛、四肢無力等癥狀,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可能會逐漸加重,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死亡率較高[11-12]。有研究表明,腦梗死的發生可從患者體表癥狀來判斷病情嚴重程度:①無癥狀性腦梗死;②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多出現反復性眩暈、肢體癱瘓癥狀;③重癥腦梗死,患者發生腦梗死后,常出現急性昏迷或死亡。與同齡健康人群相比,青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的高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及死亡率明顯升高,且生活質量明顯受限,有研究表明[13],有45%~55%的青年腦梗死經積極治療后能完全恢復,無明顯癥狀,能正常工作及生活,但其死亡率高達同齡健康人群的10倍。有研究發現[14],年齡≥35歲、吸煙、酗酒、高血壓、心臟疾病、大面積腦梗死、NIHSS評分、心力衰竭與青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預后不良有關。本研究顯示,病灶數目、NIHSS評分是影響青年多發性腦梗死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林文[15]報道結果相似。因此,針對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加強預后的控制,有效避免危險因素,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由于本研究樣本例數較少,研究范圍有限,未做長期隨訪,還需加大樣本例數及觀察時間作進一步分析研究。
綜上所述,影響青年多發性腦梗死發生的因素較多,其中以心臟疾病、高血壓疾病最為多見。而多發性腦梗死的發生以及嚴重的神經功能缺損,會直接影響患者預后。因此,針對青年多發性腦梗死預后的不良因素,指導臨床使用相關藥物控制,并定期隨訪,可改善其預后。
[參考文獻]
[1] 曹華,張保華. 不同年齡組青年腦梗死的危險因素探析[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5(2):114-116.
[2] 張艷麗. 不同TOAST亞型的青年腦梗死患者預后的差別及影響因素[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6):20-22.
[3] 鄢輝龍,謝正勇. 136例青年腦梗死的臨床分析[J]. 卒中與神經疾病,2011,18(3):169-170.
[4] 和紅英. 淺談青年腦梗死的危險因素、病因及預后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5,5(8):10-12.
[5] 周曉明,賀涓涓,尚文錦,等. 不同年齡段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病因分型及遠期預后的對比分析[J]. 廣東醫學,2014,35(13):2108-2111.
[6] 陳烜,王慧聰,何芙蓉,等. 130例青年腦梗死回顧性臨床分析[J]. 臨床醫藥實踐,2011,20(1):25-26.
[7] 付聯群,王曉麗,閔連秋,等. 青年腦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其危險因素及病因的關系[J]. 廣東醫學,2015, 16(1):116-120.
[8] 周艷雯,戴亞輝,靳令經,等. 急性多發性后循環腦梗死的危險因素及病因學分析[J]. 醫學臨床研究,2016,33(3):420-423.
[9] 溫清,劉人愷,楊春水,等. 青年腦梗死的影像學特點 TOAST 分型及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4):9-11.
[10] 張小麗. 青年腦梗死患者的臨床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580-581.
[11] 張振華,楊潮萍,劉秀麗,等. 青老年腦梗死危險因素與影像學特點的回顧性研究[J]. 中國急救醫學,2015, 35(2):191-192.
[12] 郭莉麗,邵森,方天富,等. 青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特征觀察[J]. 中華全科醫學,2014,12(3):409-410.
[13] 王勇,方傳勤,李敬誠,等. 青年腦梗死患者血管病變的腦血管造影分析[J]. 重慶醫學,2010,39(3):300-301.
[14] 馮光坤,牛建花,朱海英,等. 中青年與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病因及危險因素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2,10(17):1940-1942.
[15] 林文. 162例青年腦梗死患者病因分型、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J].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5,12(4):95-97.
(收稿日期:2016-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