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平



摘要: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睂υ捫枰裰鳌⑵降鹊姆諊馕吨鴮W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它意味著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充分展開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在筆者看來,語文教學應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閱讀教學;氛圍;個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6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很容易激發十二三歲孩子的共鳴。為了讓學生更為真切地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準確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筆者在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認真閱讀課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你喜歡文中的“我”嗎?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么做?請你評價文中的杰利和父親的行為,并說說你的理由。
以下是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蘇軾的《題西林壁》是這樣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人移動視線從不同角度觀察山姿,那么進入視野中的廬山形象也就有了差異。同樣,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文章,也就會有不同的感覺發現?!蹲咭徊剑僮咭徊健愤@篇文章你喜歡文中的“我”嗎?為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么做?
生1:我不喜歡文中的“我”。膽小、怕事,一點小事都承受不了。
生2:我喜歡。其一:“我”是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為了不被小伙伴們渺視,毅然跟在他們后面爬上懸崖;其二:文中的“我”能夠從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一條人生哲理,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學習的。
師:很好!有自己的見解。那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會怎樣做呢?
生3:我會哭的。因為此時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況且文中說八年來“我”一直有病。
生4:我會高聲求救的。
生5:我會一直趴著,等著別人來救我。因為此時的“我”已經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生6:我會想辦法下去的,因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生1:我會求杰利救我下來。因為杰利是“我”的朋友。
師:好,剛才冠芳同學提到杰利,你們覺得杰利他夠朋友嗎?(提示抓文本)
生3:杰利好像有點不放心,可見夠朋友。
生2:我認為杰利他不夠朋友。因為他作為我最好的朋友,在我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拋下了我和小伙伴們走了,說明他完全沒有把我們的友誼放在心里,這是對友情的背叛。(對,對。一些同學附合著。)
生7:不,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杰利還是夠朋友的。文中寫道:我聽到杰利和父親的聲音,說明是杰利去叫父親了。至于他把我拋下,也許當時的他也不甘落后嘛,因為他也是個孩子啊。
師:那么如果你是杰利,你會怎么做呢?
生8: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們去爬懸崖,我會跟在他后頭,幫助他爬上懸崖的。因為我知道他身體不太好,所以要讓他對自己有信心。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非但不準許同伴嘲笑他,還會讓這些朋友一起鼓勵他。
生3:如果我是杰利,我會在大家決定把他丟棄在一邊時,勸大家想辦法營救他,一邊營救,一邊讓一兩個人去通知他的父親。
師:不知誰說過這樣一句話:“有些事情并不是因為困難,我們才失去信心,難以辦到;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顯得困難,難以辦到?!蹦敲次闹械母赣H在“我”陷入困境時,他又是如何幫“我”脫險呢?你們感覺父親是好父親嗎?為什么?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請說說理由。
生8:我很欣賞這個父親,在“我”陷入困境時,他沒有絲毫責罵,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你能辦得到的”。
生9:我也喜歡這個父親,他很有方法,他的那句“晚飯做好了”看似輕描淡寫,其實對陷入困境中的“我”來講是個莫大的安慰??梢姼赣H不責怪文中的我,比我父親強,我要是這樣父親肯定先K我一頓。(學生開懷大笑,并爭先恐后搶答)
生6:我覺得這是一位很有耐心的父親。他告訴自己的孩子“眼睛看著手電筒照到的地方”,并仔細指導孩子如何一步一步爬下懸崖。
生7:我認為父親是一位懂得教育方法的好父親,從小就培養孩子擺脫依賴心理,增長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生2:我覺得這個父親可以用三個短語來形容,就是“懂安慰、給信心、會指導”。
生4:但我還是要給這個父親提意見,都那么晚了才來找兒子,太不負責了。(眾笑)
生5:也是。“我”在懸崖上都呆了那么久了,早已害怕得手腳冰涼,作為父親該借一個梯子,讓“我”順利地下來多好。明知道自己的兒子膽小,太不善解人意了。
生6:父親的方法還是很笨,他為什么不爬上去直接把兒子抱下來呢?
師:哦?那咱們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是父親,我們怎么給自己的兒子解圍?
生2:下面安個墊子,讓兒子跳下來。
生9:把消防車叫來,車上有那種很高很高的梯子。
生4:可以打110。(眾笑)
生10:還可以用直升飛機。
師:方法果然多,而且還很先進??墒?,以后文中的我再遇到類似的問題要怎么辦?(學生似乎有的茅塞頓開。)
生11:是啊,以后兒子再遇到類似的困難,除了等緊急救援,他就一動不敢動了。
生5:所以,我感覺父親是一位偉大的父親。父親告訴文中的我只要想著一小步,不用擔心下一步,這讓兒子信心大增,并且產生了巨大成就感。
生12:兒子投入父親懷抱中,并激動啜泣。以后遇到困難讓我想起這一經歷并能應付一切。可見父親給了兒子終身的財富。
生13:我覺得這位父親是可敬的。當我仍畏縮不前時,他說 “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正是這充滿信任的話,給了“我”莫大的鼓舞,而后又耐心地幫“我”一步步地爬下了懸崖。父親在緊急關頭讓自己的父愛以另外一種方式表現出來,使“我”克服了困難,拋棄了自卑,體驗到了“巨大的成就感”,并獲得了一種精神力量,支撐著“我”走過以后的人生之路(全班同學報以熱烈的掌聲)。
……
教后反思:
1. 這篇文章的特點是文字淺顯,哲理性強,又處于第一單元(以人生為主題),決定了它的教學重點應該是對學生人生態度的影響、思想情感的熏陶,而不是某一具體知識和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注重以人的發展為核心,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作為教學重點。
2. 這是一篇情感性很強的文章。由于本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探究閱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筆者著重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讓學生充分發表和闡述自己的觀點,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使學生深入文本,由悟而讀,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痹诒竟澱n的教學中,筆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激發他們大膽、自由的學習靈感與興趣,讓他們自己探究,在語文學習的“殿堂”中自由飛翔。
本節課的教學實踐證實了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礪青中學 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