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霞
摘 要:該文結合課堂教學實例,介紹了以讀促寫活動的優勢及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筆者提出,教師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設計巧妙的閱讀問題,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遵循語言學習規律,幫助學生有效表達,從而完成讀寫任務。
關鍵詞:閱讀教學 以讀促寫 寫作能力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216-02
以讀促寫是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寫作練習的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幫助學生將語言學習和運用緊密結合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理解文本后,根據文本內容和語言特點,結合自己的理解,在教師的引導下,寫出精彩片段。以讀促寫既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英語學習的潛力,又能幫助學生學習文本中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內化語言知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該文以一節初中二年級的閱讀教學簡錄為例,闡述了如何在教學中開展以讀促寫活動,并引發了筆者的一些相關思考,也希望能給廣大英語教師一些啟示。
1 教學案例分析
初中英語閱讀課的教學通常安排兩個課時的教學時間,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組織學生整體閱讀,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和技巧獲取信息,理解文本,初步了解一些詞匯和句型等;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文本內容,學會使用重點詞匯和句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4 Reading“Gulliver in Liliput(格列佛到小人國)”的第二課時,主要是童話故事《格列佛游記》中“到小人國”片段,講述了主人公格列佛(Guliver)乘坐的船觸礁后,來到小人國的一段奇遇。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嘗試采用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剖析并對故事進行續寫。下面是這節課的教學簡錄。
第一步:觀看視頻,導入話題。
首先,筆者組織學生觀看英文版動畫《格列弗游記》“到小人國”片段,回顧所學文本內容。
第二步:回顧文本,口頭復述。
(1)回答問題。
根據圖片的提示,引導學生在故事情節中回答“What did Guliver do?”和“What did the tiny man(men1)do?”這兩個問題。學生回答時,投影呈現相關動詞短語。
(2)復述故事。
筆者引導學生根據投影中所呈現的圖片和動詞短語,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對故事的理解,簡要地復述故事。
第三步:學習語言,深入閱讀。
(1)利用圖片呈現語言點。
根據故事的發展順序,利用圖片情景呈現動詞的用法 “tie,continue,manage”。
(2)通過情景操練語言點。
教師借助圖片,及時對學生進行故事情節追問,引導學生完成下列句子:
The tiny men tied Guliver to the ground.
Isaw the tiny men tying Guliver to the ground.
The tiny men continued shouting loudly at Guliver.
The tiny men managed to tie Guliver to the ground.
接著請一位學生與教師配合,表演并使用這三個動詞,在模擬情景中及時鞏固語言知識。
(3)發揮想象深入閱讀。
組織學生學習語言點的同時,教師根據情景又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追問:①格列佛被綁在地面上清醒以后,向學生提出問題:How did Gulliver feel?
②小人們從格列佛身上摔下來,又繼續往他身上爬時,筆者又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iny men?
③一個小人靠近格列佛臉部時,提出問題:What did the tiny man say to Gulliver?
④格列佛成功地掙脫了繩索之后,提出問題:What other things did Gulliver manage to do later?What did the tiny men shout?
第四步:依托文本,激活思維。
教師根據故事情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After Gulliver broke al the ropes.what would happen?Would he run away?
(2)If he didntrun away.how would he get along with the tiny men?
(3)How would he solve some daily problems?
第五步:重塑文本,有效續寫。
(1)口頭作文。
學生根據小組討論結果,成員之間互相用完整的句子進行表達;小組推薦代表向全班同學進行口頭匯報,形成口頭作文。
(2)獨立寫作。
組織學生根據小組討論的結果獨立續寫故事結尾。
(3)作品賞析。
作品賞析分為三步:一是師生共評,教師投影兩位同學的作品,并示范如何點評;二是生生互評,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點評,小組互相評價;三是佳作賞析,根據學生互評的結果,推薦優秀作品投影展示。
2 對以讀促寫活動的教學思考
閱讀教學中,采用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但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時,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2.1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
從認知規律的角度來看,直接傳授的知識學生很難真正領會,而從實踐中得出的經驗或教訓則令他們印象深刻,但是訓練必須生動豐富、貼近生活實際。創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景,能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聯系生活、積極表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找到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的交叉點,充分挖掘故事內容,激活學生思維。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才會豐富、生動,才會有愉悅的學習體驗。
2.2 提出巧妙的閱讀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課本的首要功能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 而是首先是用來閱讀的,閱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閱讀能力,其次是提供語言輸入與文化輸入。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內容相對而言比較簡單,但情節很吸引人,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閱讀中,教師巧妙地提出能誘發學生想象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挖掘文本內容,并嘗試體驗文本節。在這一系列的提問中,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設計,更需要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在想象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會更有效。
2.3 搭建有效的語言支架
在以讀促寫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讀”培養閱讀能力,學習文章的謀篇布局,獲取語言信息;通過“寫”實現由輸入到輸出的轉換,實現活學活用的目的。讀寫兩項任務在一節課內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必須對教學環節進行優化設計,因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既要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框架結構,又要學習文章中出現的語言知識。因此,教師應根據寫作任務的目的和需要,有針對性地處理文本中的語言點,從而達到有效引導學生、搭建語言支架的目的。
總之,閱讀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應積極嘗試以讀促寫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在閱讀課上勤于思考,樂于表達,從而為寫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蔣建華.閱讀教學中開展讀后續寫活動的策略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3(10):29-33.
[2] 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沈君.參照英語課本提高寫作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