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青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出現,引發了農民進城務工的高潮,隨之而來,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他們大多與其祖父母、外祖父母或父母的親友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親情溫暖和細致周到的照顧,“留守兒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三缺兒童”:生活缺少照顧,學習上缺少輔導,行為上缺少管束。他們的生存現狀令人堪憂。他們成為了農村弱勢群體中的特殊一員,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并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那么,他們究竟面臨什么問題呢?根據調查,留守兒童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103-01
一、留守兒童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日常生活照顧不周。與父母均在家的學生相比,雖然留守兒童的家庭收入大幅度提高,但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這是因為照顧他們的人手減少了。影響最大的是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這些留守學生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這些老人本來已年老體弱,在農村,多數還要耕種田地,由于孩子的父母為了掙錢養家雙雙外出,他們又不得不承擔撫養孫輩的擔子,更是力不從心。所以,這些學生有的衣著邋遢,蓬頭垢面,有的甚至三餐難保,忍饑挨餓,嚴重營養不良。
2.人身安全缺乏監護,容易遭受意外傷害。在農村,大部分監護人本身安全意識淡薄,對留守兒童也很少進行教育;再加上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肩負繁瑣的家務,無法長時間看管他們,導致留守兒童更易遭受意外傷害,如狗咬、摔傷、被拐、被騙、溺水等。
3.學習上,留守兒童因為缺乏監督和輔導,總體成績不理想。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學好了,沒人夸;學差了,沒人幫。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沒有動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有的監護人是沒有能力輔導,有的是不想輔導,認為學習好一點或差一點都沒關系,只要吃飽穿暖、身體健康就行了。在校表現方面留守兒童于普通兒童相比,遲到、逃學、打架、偷竊行為增多,有的留守兒童甚至無法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4.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多。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致使他們心里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和撫慰,久而久之,容易養成內向、孤僻、抑郁、敏感、自卑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性格由于得不到他人的接納和理解,會使他們產生一種被遺棄的感覺,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出現,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嚴重的心理問題足以摧毀一個人,使這個人的人生徹底改變。
二、針對以上問題的對策
1.在每個學期開始時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調查工作,并登記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家庭、身體、生活情況及興趣愛好等,以便于有針對性地管理和教育。還要留有留守兒童在外打工的父母的地址、電話及在家監護人的聯系方式,便于教師和監護人隨時聯系。
2.教師要關心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天氣變化,要囑咐他們增減衣服;頭疼腦熱,要帶他們去看醫生;教師還可把自己的聯系方式告訴留守兒童,讓他們“有困難,找老師”。農村小學教師必須擔負起部分“代理爸爸、媽媽”的責任。
3.教師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多和學生談心溝通。同時要讓留守兒童明白父母在外辛苦打工是為了整個家庭,他們也很不容易,作為子女,我們應該理解他們,自覺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讓父母擔心。父母不在家,我們要更加自覺、自愛、自強。據調查,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就是與人交往。由于父母不在家,這類兒童不知如何與人交往,又得不到父母和教師的幫助,往往逃避與人交往,教師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4.堅持家訪制度,多與留守兒童監護人聯系,掌握學生動向,并指導留守兒童利用多種形式和父母聯系溝通,加強親自聯系。據統計,70%的父母一年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信的頻率月均不足一次。溝通不足易導致親自關系緊張冷漠。對此,我鼓勵學生通過打電話、發短信、寫信等形式多與父母聯系,有條件的還可以上網多聯系。
5.希望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改善農民工的待遇,妥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大力發展農村寄宿制學校。希望我們的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讓農民可以留在自己的家鄉工作,減少外出,減少留守兒童的出現,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和諧。
總之,留守兒童是社會經濟轉型的特定產物,妥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讓我們對留守兒童多一點關注、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關愛、讓他們得到多一縷的溫暖陽光,并讓這縷陽光伴隨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