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蓮
【摘要】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在這過程中傳遞淵源流長的文化、傳遞生活與生產的經驗,是人類發展的重要推力。個人的身心發展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根據皮亞杰理論,小學階段的孩子是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期,由此小學時期的教育非常關鍵,特別是小學語文教育。在本文中,我將把小學語文教育帶給我的思考作出分析討論。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育與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7-0059-01
小學語文是虛實相對的關系,虛指的是語文教材中英雄人物所傳遞給學生的人文價值觀,實指的是學生真切體會到甚至可以真正運用到生活中的知識,作為老師要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將教育與教學進行有效融合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1.小學語文的發展應具有多面性
小學階段的課程本就不多,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語文課程中我們應該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課堂上讓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他們表達的舞臺,做他們的傾聽者,讓學生做小老師,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在此過程中或許會有比較棘手的問題出現,但是老師要保持冷靜,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對于性格內向、膽小的孩子要多給予鼓勵。其次,課堂不再局限于教室,讓學生走進自然、呼吸新鮮空氣、真切感受春意盎然的景象。相較于以往,老師拿著課本通過語言像孩子們描述窗外的景色,倒不如讓學生切身感受,在感受的同時附加上老師的描述,一方面學生的積極性會得到調動,另一方面在實踐中學生會知道“春意盎然”不再是說說而已。與此同時,這對代課老師的綜合能力有了極高的要求。最后,改變從老師自身做起。不要布置刻板的作業、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不要讓學生抓耳撓腮編作文。布置作業的時候要多花心思研究,究竟什么樣的作業既可以達到學生鞏固知識的目的,又能讓學生樂在其中。
2.教育與教學的關系
正如前文所說,教育本質屬性是有目的培養人的活動,它具有永恒性、歷史性、繼承性、長期性、相對獨立性、生產性和民族性的社會屬性。現在是素質教育時代,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是固執的培養某一學科的“天才”或為考試而應付的教學活動。教育自夏朝就已存在,歷經五千年的發展,如今的教育趨勢更加明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正由理想走向實踐,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向民主化縱向發展,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并駕前驅,終身教育已成為21世紀的教育理念。
教學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規范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傳遞和掌握社會經驗的雙邊活動。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要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同樣的一篇課文對于不同的班級要有不同的教案,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運用到工作中,不僅便于自己教,更有利于學生在合適的學習模式下高效學習。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教學評價,為人師表體現在日常的方方面面中,在課堂中有的同學也許回答錯問題了,但是一定要給予正面鼓勵的態度,不能因為沒有聽到正確答案就表現消極。學生是成長中的人,老師是他們的導路人,也要加強對他們的鼓勵與支持。
由此可見,教學是包含教育的關系,教育是老師單方面的教的活動,而教學是老師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都有共同的目的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作為老師,我們要不斷為之奮斗。
3.教師的做法
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是根本任務。在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前,會經歷一段成長過程,福勒和布朗將它分為關注生存階段、關注情境階段、關注學生階段。第一階段,教師關注的是自己如何在學校中工作生活;第二階段,教師關注的是自己的教學工作;第三階段才是教師真正成長的表現,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生身上,促進學生更全面的發展。
4.結束語
小學階段雖是基礎教育階段,但是它的重要性不亞于高等教育,它是一個人終生發展的奠基石,承載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作為教師不能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世上沒有壞孩子,只有你還沒找到好方法,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是每一位教師必須做到的。而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更為重要,積極克服困難,課堂上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課下與學生是朋友,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將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如夸美紐斯所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當祖國的花朵絢麗綻放時,一切都是值得的。
參考文獻:
[1]李艷.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若干思考——參加《現代與經典》有感.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6-26期刊
[2]陸小平.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11-08-05期刊
[3]朱曉麗.關于小學語文中繪本閱讀教學的思考分析.中國校外教育2016-01-30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