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
【摘要】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時候,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模擬情境、利用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利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并有效結合教材的內容,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況及特點等創設直觀的、生動的、形象的、活躍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 中職 幼兒衛生保健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5-0149-01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教學活動中去,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情境教學法作為素質教育改革發展以來一種新型的教學法,不僅可以轉變傳統教學方法中沉悶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一、利用多媒體模擬情境
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突破教學重難點擴大知識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正提高教學效率,使用電教手段教學色彩鮮艷的幻燈片和聲畫結合的視頻,不但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使他們能夠專注地學習,使幼兒衛生保健教學形象化、具體化、情境化。例如講非傳染性疾病之一齲齒時,先讓學生觀看潔白整齊健康的牙齒圖片,再看一些不整齊不健康得了齲齒的圖片,通過對比,讓學生感知牙齒保健的重要性,接著講述我國齲齒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齲齒俗稱“蟲牙”,是牙齒硬組織逐漸被破壞的一種慢性細菌性疾病,幼兒會因牙疼而影響食欲咀嚼進而影響消化、吸收和生長發育,普及口腔衛生知識乃當務之急,觀看采訪牙醫的視頻,醫生說重點要抓好幼兒口腔保健工作,使幼兒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飯后漱口早晚刷牙,教會幼兒正確刷牙的方法:從上往下輕輕刷,從下往上仔細刷,里里外外都牙刷,減少或控制飲食中的糖,糾正幼兒睡前吃糖果、點心或其他甜飲料的習慣,睡前刷牙使用含有一定量的氟化物牙膏,或使用其他防齲藥物,并定期開展齲齒普查,以便及時采取治療措施。
二、利用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
理論來源于實踐并且服務于實踐,可以利用生活實例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幼兒衛生保健知識去認識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講授幼兒的意外事故的預防,幼兒活潑好動,什么都想去摸一摸、動一動、看一看常接觸危險的環境,做危險的動作,幼兒對生活環境的認識水平較低,缺乏對外界事物的理解和判斷,會嘗試去做他們自己不能做的事而引起意外傷害,如用手去摸插座導致觸電,玩火引起燒傷,在河邊玩耍發生溺水事故,所以很容易發生意外事故,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除進行適當的安全教育外,還必須建立必要的安全制度和采取安全措施,以保障幼兒的健康。通過生活實例,讓學生根據所掌握的保健知識去思考、解決實際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幼兒揮舞木棍玩耍,根本不會考慮會對別人有什么危害,幼兒站在高處往很硬的地面上跳,幼兒的髖骨由髂骨、恥骨、坐骨依靠軟骨相連而成,還沒有形成一個整體,骨盆也尚未定型,特別是女孩子,以免傷著骨盆的骨頭,也是不計后果,與他人爭搶玩具發生打斗,想看窗外的情景,站在小椅子上不慎摔倒,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主要是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怎樣注意安全,保護自己避免受傷害,還可利用圖片談話講故事,向幼兒講一些因缺乏安全意識而釀成災禍的實例,加強兒童遵守安全制度的意識,教育幼兒遵守各種安全制度,教育幼兒懂得“水”“火”“電”的危險。
三、利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
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環境中來,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利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例:營養與幼兒的生長發育的關系如何?提出問題后,老師留出一定的討論時間,并將全班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使學生以組為單位對該問題進行交流討論,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以提高幼兒衛生保健教學的質量。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每天必須從膳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物質和熱量,才能滿足身體發育修補組織,維持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幼兒若長期缺乏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便會患營養不良癥,表現為精神不佳、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最后各小組得出交流討論的結論:營養不良影響幼兒身體發育;營養不良影響幼兒骨骼發育;營養不良影響幼兒智力和行為。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師必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利用新型的情境教學法,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萬鈁 學前衛生學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春燕等編著:《幼兒園課程論》,新時代出版社,2005年版.
[3]楊曉萍著《學前教育回歸生活課程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