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啟軍+程格平+屈俊峰+谷瓊
摘 要:針對程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以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為基礎,提出基于五導法的教學模式,分別闡釋“導教、導學、導思、導用、導創”的含義和具體實施辦法,說明如何圍繞教學內容建立三維的教學資源,實施混合式教學,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以提高程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程序設計;課程群;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
文章編號:1672-5913(2017)05-0089-03
中圖分類號:G642
1 背 景
程序設計課程群包含的課程主要有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數據結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語言)、程序設計課程設計等,是計算機專業的基石。這些課程之間存在緊密的依存、遞進關系。對于廣大的地方高校來說,開展程序設計課程群的教學研究,就是研究這些課程知識的“教法、學法、用法、創法”。文章將從教與學著手,探討在教學中的所用、所感、所思、所改。
2 五導法
所謂“五導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導教、導學、導思、導用、導創。
2.1 導 教
2.1.1 知識點化繁為簡
對于地方院校來說,計算機類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通常會先講授程序設計基礎(C語言)、再講授數據結構、最后講授最流行的面向對象語言——Java。在這些課程中存在大量的基本語法、原理和技巧,譬如:C語言的輸入輸出格式控制、運算符、表達式、運算規則、賦值語句等,靈活多樣;數據結構中指針的使用無處不在;Java語言中包含權限的交叉融合、對象與引用的多態性等。對于初學者來說,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策略,比如選擇性講授,即先講授最常使用的知識、應用方式,且大量運用演示法、案例法,讓學生在實例中逐步理解、掌握、熟悉;再逐步延伸,增加深度和廣度;最后還需要有畫龍點睛的總結。
在C語言教學中,若只顧及語法知識的全面性、完整性,將會導致顧此失彼、欲速而不達的結果;若只注重算法,而輕視、忽視基本語法,將導致程序代碼的編寫寸步難行、錯誤百出。所以,要秉持語法夠用的原則。
在數據結構課程中,大量的教材在講述順序線性表時,都是直接采用動態申請連續空間的方式來存儲線性表中的元素[1]。這種方式顯著地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為什么不先講述使用靜態的數組來存儲元素,再過渡到動態的存儲方式呢?所以,教師講授時要化繁為簡、由易及難、逐步深入,遵循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2.1.2 思維的轉化
雖然程序設計的算法來源于數學,但不能照搬數學思維。
譬如:三個數如何求最大值。數學思維使用的是三個單分支的if語句,且每個if語句中的表達式都是由兩個與運算符連接三個關系表達式構成的;而程序設計思維使用的是一個賦值語句、兩個單分支的if語句,且每個if語句中的表達式只是一個簡單的關系運算。顯然,后者不僅效率高,而且運用了程序設計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技巧和思維,即“假設第一個數就是最大值”[2]。
數學思維向程序設計思維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一段時間,需要培養。
在程序設計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程序的main函數向多個子函數的轉變(即程序模塊化)、過程化程序設計向對象化程序設計的轉變等,這是思維的轉變,也是教學的難點。
2.2 導 學
2.2.1 量變到質變
學習沒有捷徑,只有經歷大量的代碼練習,才能保證編程水平質的提高。對于常用算法必須爛熟于心,日積月累,才能熟練生巧,才能應用,才可能有創新。
2.2.2 課堂內外“三步曲”
每一門課程,教師必然對其有著深入的研究;每一節課,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必然是豐富的,重點和難點必然是清晰的。因此,需要學生課前預習、課上專心、課后復習。只有做到了課前預習,課堂上的學習才會是有的放矢;只有做到了課后復習,才能鞏固課堂知識。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了“課前預習、課上專心、課后復習”的課堂內外三步曲,才能實現高效課堂。
2.2.3 “三動”學習法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發現,程序設計的初學者,在閱讀自己或他人編寫的程序代碼時,采取的方式只是“動眼”,即用眼睛死死地盯著程序代碼行中的各個符號。這樣僅僅了解單個表達式、單條語句的表面意思,而不可能清楚變量值的變化、哪些語句被選擇或被循環執行了,也就搞不清變量、表達式、語句的真正作用和含義,當然不能歸納出程序的功能,也得不出程序的正確結果。
正確的做法是:拿出筆、攤開紙,依照程序語句的次序,認真地手工執行程序代碼,把每個變量當前的值記錄下來,如果存在循環,則把循環體重復執行3~5次,這樣才能清晰掌握每個變量值的變化情況、每條語句的執行情況,進而推導、得出程序的功能或結果。也就是說,對于一段程序、一個算法,只有手工執行,才能理清其執行過程、功能。
因此,在學習程序設計時,務必堅信不勞而獲是天方夜譚,務必時刻執行勤能補拙,務必每題實踐著“三動”學習法,即“動手、動腦、動眼”[3]。
2.3 導 思
2.3.1 思考的廣度
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是程序設計的原則之一。任何復雜的問題都可以找到簡單的原理或者雛形。
譬如:3個整數求最值、10個整數求最值、數組求最值、選擇排序等。這些問題的求解包括從順序結構到選擇結構、到一重循環、到二重循環;從單一的main函數實現到使用子函數實現。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只有深刻理解求最值的雛形,才能順利向廣度推進。
再譬如:使用線性表實現各種集合運算,對順序存儲來說基本操作就是元素的移動(即選擇性賦值),對鏈式存儲來說基本操作就是鏈的連接(即指針賦值)。
2.3.2 思考的深度
在求最值的例子中,包含著這樣一個拓展的問題:如何求解一個數組中的最大值和次大值。一種算法是這樣的:endprint
max1=max2=a[0];
for(i=1;i if(max1 max2=max1; max1=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