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巖
摘 要:近代西方思想家回應現代歷史發展,開創自由主義啟蒙話語體系,奠定了西方現代性啟蒙政治價值觀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把握啟蒙時代的脈動,創立了共產主義與人類解放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及其話語體系,超越了現代性西方啟蒙話語體系。百年中國啟蒙運動發展經歷了三個不斷激濁揚清、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馬克思主義文化新啟蒙運動;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期反教條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放運動;21世紀以來的不斷解放思想、理論創新與文化自覺自信自強。這是一個話語體系越來越朝向切實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各階段現實問題的偉大歷史進程。
關鍵詞:啟蒙思潮;解放思想;中國現代化發展;話語體系;理論創新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7)05-0043-05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以來的百年間,啟蒙思潮一直伴隨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進程而涌動。尤其是在中國現代化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關節點上,不同理論企圖的中國心智更是會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其話語體系,來處理這項啟蒙思想文化遺產。進而,在百年啟蒙思潮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三種不同啟蒙話語體系及其觀念:“西方啟蒙話語體系”,認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應以西方啟蒙普適性的自由主義為指導;“中西文化相結合的啟蒙話語體系”,認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應以西方啟蒙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指導;“馬克思主義的啟蒙話語體系”,認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應以超越了西方啟蒙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三種啟蒙話語體系的核心關切,是中國現代化發展應以何種理論為指導以及走什么樣的道路這一重大方向性問題。深刻認識至今仍存在的三種啟蒙話語體系,對正確吸收西方啟蒙思想,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構建面向未來、切實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問題的新話語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啟蒙運動與現代性西方話語體系的確立
在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近代西歐各國是先行者。就思想文化領域來說,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后,西歐各國又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即17到18世紀西歐各國反封建專制與宗教迫害,宣揚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體系、價值觀念及其話語體系的第二次偉大思想解放運動。這場聲勢浩大的思想啟蒙運動萌發于蘇格蘭,在法國達到高潮,理論歸結于德國,逐步傳向于世界各國,其話語體系成為近代西方社會全面變革的理論先導。
在隨后的近代西方社會政治與經濟急劇變革實踐中,以英、美、法三大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為標志,近代西方啟蒙運動獲得了歷史性勝利,建立起了資產階級的理想國,實現了政治解放,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與文化價值觀念。與之相應,社會契約論、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理性、自由、平等、代議制民主、法治、三權分立、宗教信仰自由等現代性西方話語體系逐步確立并傳播開來。
從近代西方政治哲學奠基人霍布斯《利維坦》中的“社會契約論”,西方自由主義之父洛克《政府論》中的“人生而自由”“私有財產權利”“代議制民主”,到法國啟蒙運動公認的領袖、“理性之子”伏爾泰《哲學通信》《哲學辭典》中的“宗教信仰自由”“理性時代到來”,法國啟蒙思想先行者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中的“法治”“三權分立”,法國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中的“平等”“民主”,再到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在《答復這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運動?”》中,對啟蒙的理性形而上學話語歸結:“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啟蒙運動的口號。”“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1]這些都是近代西方啟蒙思想家順應并回應時代歷史發展,所創立的典型西方啟蒙話語體系,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這些西方啟蒙思想話語體系,奠定了西方政治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理論基礎,為近現代西方強勢的所謂普適性話語體系的全球傳播與殖民確立了基調。
面對現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尖銳矛盾與巨大挑戰,現代與后現代西方各國思想家繼續反思、堅持與發展現代性西方啟蒙價值觀念及其話語體系,以文化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傲慢與偏見繼續強勢推行其話語體系,展開了所謂“第二次思想啟蒙”。當代新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后現代主義等以不同方式聯合起來,英國的哈耶克、德國的韋伯與舍勒、法國的鮑德里亞,美國的杜威、羅爾斯、弗里德曼、羅蒂、諾齊克與福山等,集結在現代性西方啟蒙運動自由主義的旗幟下,繼續拓展近代西方啟蒙話語體系,推行著其所謂的自由主義普世價值觀與意識形態。
現實的觀察與理論的思考可以發現,這些理論話語體系與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與軍事霸權等互為邏輯支撐,在全球進行著軟硬兩手的文化軟實力擴張。究其實質,是單一的資本主義現代性對多樣的全球民族國家現代化發展全面霸權邏輯的體現,其鋒芒特別指向代表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方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制度、理論體系及其話語體系。究其后果,單極資本霸權無限的惡性私欲膨脹擴張,必然引發全球各種矛盾與危機,嚴重破壞人類社會互利共享、和諧共生的秩序與安全,會使人類社會全面處于現代性資本主義的“奇恥大辱”、深重災難之中。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代性西方啟蒙話語體系的超越
當歷史向世界歷史發展,當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偉大歷史時刻,馬克思恩格斯聆聽啟蒙時代的聲音,把握啟蒙時代的脈動,回應啟蒙時代的呼喚,富于遠見卓識地洞見并徹底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發展的內在矛盾和現代性問題,科學構想共產主義與人類解放的科學世界觀方法論及其話語體系,超越了現代性西方啟蒙思想價值觀念及其話語體系,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成為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的一次壯麗日出。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現代性西方啟蒙話語體系的超越經歷了一個過程。深受近代西方啟蒙哲學思想影響的馬克思恩格斯,為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的實踐與理論及其話語體系所鼓舞。故而,理論的伊始,他們也是站在近代英國、法國與德國啟蒙哲學的立場、觀點與方法上,來理性思考社會政治問題解決之道的。也就是說,他們理論觀念方法及其話語體系的最初進展,是在政治解放的理論視野內進行的,曾經有過短暫的理性自由主義與激進民主主義思想及其話語體系的發展階段。
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以及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實踐的進一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發現:近代啟蒙運動并沒有兌現其華美諾言,沒有消滅宗教,沒有實現真正的自由平等與人權,沒有實現人類解放,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只是實現了少數人自由的政治解放,其話語體系只是達到了現代性“政治理智的頂點”而已。因此,恩格斯尖銳地指出,“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級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恒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總之,同啟蒙學者的華美諾言比起來,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2]372、375德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霍克海默和阿道爾諾也指出,資產階級形式的啟蒙從近代到現代的發展,“如同神話已經實現了啟蒙一樣,啟蒙也一步步深深地卷入神話。”“啟蒙在為現實社會服務的過程中,逐步轉變為對大眾的徹頭徹尾的欺騙。”[3]馬克思恩格斯最終跳出了近代啟蒙哲學的狹隘眼界,以嶄新而科學的唯物史觀、人類解放理論徹底批判并超越了西方政治解放的理論界說,實現了世界觀、方法論及其話語體系劃時代的革命。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代西方啟蒙話語體系的真正終結者,徹底實現了對啟蒙現代性西方話語體系的超越。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就現代社會主義的“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2]371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嶄新的話語方式,內在超越了現代性西方啟蒙話語體系。突出體現在:其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感性實踐活動作為新世界觀方法論確立的原則,以生產勞動、階級斗爭、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新的話語方式表達其新理論,實現了歷史理性、辯證理性與實踐理性的統一,即實踐理性與理論理性的統一,使理論成為實踐的眼睛與指南,使實踐成為理論的源泉與動力,超越了現代性西方啟蒙哲學抽象理論理性的話語體系。其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4]的科學預言與構想,表達了共產主義與人類解放的人類社會理想發展目標與歷史新起點,燭亮了人類共同體前行的道路與方向,牢牢占據科學真理與道義信仰的制高點,超越了現代性西方啟蒙哲學政治解放的狹隘話語體系與眼界。其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宣言要以發展生產力、階級斗爭與社會革命、理論武裝人民群眾的方式,徹底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國家,解放勞動,使“勞動成為第一需要”,蘊涵著并科學發展了最徹底的啟蒙批判精神遺產,超越了現代性西方啟蒙哲學私有制永恒正義、資產階級王國千年的夢囈話語體系。
三、解放思想:回到切實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問題的話語體系
當我們把理論的目光聚焦到中國社會歷史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發展進程的時候,就會發現,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現代化轉型發展,各種啟蒙思想理論與價值觀念也在不斷萌動、變化發展之中,占主導地位的啟蒙話語體系也在隨之不斷變遷。縱觀中國啟蒙思想發展過程,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百年中國啟蒙思想及其話語體系的發展過程,我們還會發現,其在中國發展經歷了三個重要時期: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馬克思主義文化新啟蒙運動,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期反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運動,21世紀以來的不斷解放思想、理論創新與文化自覺自信自強。這是一個激濁揚清、不斷前進上升、深入發展的啟蒙思想史進程,更是一個話語體系越來越朝向切實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現實問題的偉大歷史進程。
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實發生了一場現代西方意義上的啟蒙運動,并且伴隨現代化歷史發展很快轉變為馬克思主義文化新啟蒙運動,直至新中國成立。
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17世紀明末清初開始的自發的現代化及其思想啟蒙運動進程被打斷。中國人民從被迫開始向西方學習,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失敗,再到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與民主革命,以西方啟蒙思想及其話語體系為主導的思想解放運動一直在舊中國重演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大大推動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但辛亥革命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未能解決中國走上獨立自主之路的現代發展問題,革命在此意義上沒有成功。孫中山先生以西方國家的社會政治制度為藍本,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及其話語體系也未能付諸實施。正所謂:“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5]“中國又一天天沉入黑暗里”。[6]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慘痛的歷史教訓中,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認識到,單單靠移植現代西方民族政治制度無法救中國,要實現對中國社會的根本現代改造與變革,必須要有文化的自覺和思想的啟蒙。最先吹響思想啟蒙號角的,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以“打倒孔家店”、“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封建傳統思想道德與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1916年9月,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的開篇文章《新青年》中宣告:“近代文明特征,最足以變古之道,而使人心社會劃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權說,一曰生物進化論,一曰社會主義,是也。”新文化運動試圖通過思想啟蒙促進社會政治改革,以沖破封建主義的牢籠,并未完全超出西方資產階級激進民主的思想與話語體系范疇。其目的是“建設西洋式之新國家,組織西洋式之新社會”,把中國引向西方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以求適今世之生存”。[7]但它的確開啟了中國20世紀初一場深刻而偉大的思想革命,促進了先進青年的思想解放,為馬克思主義新文化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自有中國歷史以來,還沒有過這樣偉大而徹底的文化革命”。[8]
其后爆發的1919年“五四運動”,處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各種主義與思潮紛紛涌入舊中國,引起了一場廣泛而深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運動。隨著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的深入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學說開始迅速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使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得到一次大飛躍。俄國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重要刊物,李大釗、瞿秋白、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逐漸由進化論轉到階級論。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謳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瞿秋白說:“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于社會主義。”[9]魯迅也指出,十月革命是“新世紀的曙光”,“待到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這‘新的社會的創造者是無產階級。”[10]
伴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演進,中國啟蒙思潮內部發生分裂,馬克思主義與自由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就中國應該選擇走何種現代化發展道路、向何處去等問題,發生了啟蒙思想及其話語體系的三場重大論爭,即“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社會主義是否適合中國的論爭”“關于無政府主義的論爭”,最終使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與社會主義革命思想話語體系的科學性彰顯,影響也日益擴大并在中國站穩了腳跟。五四新文化啟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從反封建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是從近代西方意義上的啟蒙運動轉變為馬克思主義文化新啟蒙運動的轉折點。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開始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啟蒙過程。五四新文化運動雖宣告結束,但其民主與科學、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使命并未完成。從1936年9月開始,為使在三座大山壓迫之下的中華民族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開創了“新啟蒙運動”的革命救亡、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及其話語體系。以陳伯達、張申府、艾思奇、胡繩等為代表的進步知識分子,繼續高舉五四啟蒙精神旗幟,吶喊民主、科學、抗戰救亡等口號。陳伯達提出,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造成“目前民族大破滅危機的面前”,“我們應該組織哲學上的救亡民主的大聯合,應該發動一個更大規模的新啟蒙運動。”“我們的新啟蒙運動,是當前文化上的救亡運動,也即是繼續戊戌以來啟蒙運動的事業。我們的新啟蒙運動是五四以來最廣闊,而又更深入的第二次新文化運動。”張申府提出,“這種新啟蒙運動對于五四的啟蒙運動,應該不僅僅是一種繼承,更應該是一種揚棄。”“今日是中國團結救亡,民族解放,爭取自由,民主政治的時代。今日的新啟蒙運動,就是適應這個時代的思想方面,文化方面的運動。……民族主義的自由民主的思想文化運動。”[11]1940年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闡發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方略,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偉大飛躍,新啟蒙運動達到高潮,直至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啟蒙運動一直受到錯誤的評價。“革命壓倒啟蒙”“救亡壓倒啟蒙”“整風壓倒啟蒙”等錯誤思想觀點及其話語體系,一直在學界產生錯誤影響。一些學者沒能深入思考近現代中國現代化歷史發展問題的根本實際,盲目套用西方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與理論邏輯,拿來近代西方自由主義啟蒙思想價值觀念及其話語體系,進而誤判新啟蒙運動。他們沒能正確地看到,無論近代西方的啟蒙運動,還是近代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啟蒙運動,都有一個從思想文化領域到社會政治革命領域、從理性至上向世俗運動的展開過程,都沒有僅僅停留在理性思考、思想自由方面,都是一個理性、科學、民主、經濟、道德信仰的全面變革運動。他們也沒能正確看到,像胡適那樣簡單拿來近代西方自由主義的啟蒙思想與話語體系,并不能使中國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他們更沒有看到,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為指導的新啟蒙運動才是中國啟蒙運動的正確邏輯,啟蒙也才真正成為解決中國現代化發展問題的啟蒙。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世紀末期,為總結反思建國以來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國開啟了一場反教條的馬克思主義的偉大解放思想運動,學界稱之為“第二次啟蒙運動”“新啟蒙”。
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引發了一場規模宏大、 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它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推動了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成為實現中國改革開放、奔向現代化發展快車道偉大歷史轉折的思想先導。同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高度肯定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思想理論準備,成為解放思想、沖破教條的馬克思主義束縛的宣言書。這場由鄧小平領導的反“假馬克思主義”“官僚主義”“封建主義殘余”,高揚“民主”“法制”“向前看”旗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12]旨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解放思想運動,連同1992年“南巡講話”關于進一步改革開放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解放思想運動,奏響了20世紀后20年中國啟蒙運動與現代化共同協調快速向前發展的時代最強音。這也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成熟與文化自覺,開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及其啟蒙思想話語體系之燦爛花朵——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化界盛贊這場偉大的解放思想運動、“第二次啟蒙運動”,并以學理的方式開始了“新啟蒙”運動。著名學者王元化在上海提出了“新啟蒙”的倡議,得到了各地的熱烈響應,并出版了《新啟蒙》的創刊號。他在此創刊號《為五四精神一辯》一文中提出,我們必須接續“五四”的科學與民主精神,以“理性”來審視自“五四”以來的歷史,以“民主”來促進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同期,還發表了夏衍、邵燕祥、高爾泰等八人的“新啟蒙筆談”。夏衍提出,“新啟蒙”要重提科學與民主,迎接新時代的挑戰,不能錯過了目前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邵燕祥提出,“思想文化的啟蒙,意味著對原有結論的審視揚棄,過時傳統觀念的更新,舊的思想模式的超越,重新認識歷史和觀念,中國和世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以及毛澤東思想。”
“新啟蒙”論興起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則成為備受爭議與批判的對象,理論上曇花一現。不消說“新啟蒙”論具有一定積極的理論與現實意義,也不消說有些“新啟蒙”論者的學術動機是好的,但從根本上說,“新啟蒙”論在理論探討上,簡單抽象地重復近代西方啟蒙理性形而上思想及其話語體系;其在對中國啟蒙歷史的考察上,沒能從更深層次上挖掘啟蒙思想話語體系與近代歷史發展的邏輯互動關系;其在對啟蒙思想話語與現實社會政治發展關系問題的思考上缺乏深入,沒能抓住當時中國現代化發展方向問題的根本。其思想認識是時空倒錯,缺乏文化自覺性,話語方式是西方的。
解放思想與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在21世紀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斷開辟新境界,日益走向文化自覺自強自信,成為破解當代中國現代化改革與發展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迎來中國“第三次啟蒙運動”。
新世紀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創新實踐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解放思想與理論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上,寫下了“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精彩篇章。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13]“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14]2012年以來,習近平同志治國理政的系列重要講話、新思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一條紅線”是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兩個百年目標”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未來,“四個全面”戰略思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總布局,“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當代中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思想話語,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自強,引領著當代中國“第三次啟蒙”運動深入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與未來。
當代中國關注啟蒙思想研究的理論工作者,要以中國原創的思想話語體系發揚百年中國啟蒙精神,繼續推進啟蒙事業向前發展,為實現中華文化的當代復興貢獻智慧力量。為此,我們首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強與文化自信意識,牢牢把握百年中國啟蒙運動發展的正確方向,牢牢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世界話語權。啟蒙與現代化發展不能停頓與倒退,當代中國啟蒙運動發展不是所謂“重建啟蒙精神”,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指導下,不斷把啟蒙運動偉大的解放思想、理論創新事業推向前進,繼續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華章。繼續推進當代中國啟蒙運動發展,要時刻警惕“左”與右兩種時空倒錯話語體系的陷阱,既要批判僵化教條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話語體系的歷史空想超越啟蒙,又要批判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話語體系的歷史現實倒退啟蒙。再有,推進當代中國啟蒙運動不斷發展,還需要借鑒吸收現代性西方啟蒙思想話語的積極成果,更需要繼承轉換中華傳統文化啟蒙思想話語的優秀成果。最后,繼續推進當代中國啟蒙運動不斷發展,必須面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繼續高舉反思批判的永恒啟蒙精神旗幟。
參考文獻:
[1]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23,2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2001.
[3] 霍克海默,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片段[M].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34.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3.
[5] 毛澤東選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70.
[6] 魯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272.
[7] 陳獨秀.憲法與孔教(1916年11月1日)[J].新青年,第2卷第3號.
[8] 毛澤東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0.
[9] 瞿秋白詩文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34.
[10]魯迅全集(第6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35.
[11]丁守和.中國近代啟蒙思潮(下卷)[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157-169.
[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41-150.
[1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7-02.
[14]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