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瑩瑩 劉祖清 韋勛宇 韋春艷 胡敏 謝惠芬
摘 要:近年來,廣西各大高校積極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號召,陸續開展扶貧助學工作,扶貧工作積極開展的同時也暴露了一系列問題,評定標準無統一量化,學生監督意識薄弱等。本文分析了高校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善評定方法、加強學生監督意識,讓扶貧助學落實到實處,促進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性。
關鍵詞:監督意識;精準扶貧;獎助學金;貧困生
一、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與發展狀況
近幾年,在黨的領導下,我們逐步向小康社會邁進,許多惠民政策也正在逐步落實。2013 年 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調研扶貧攻堅時提出精準扶貧,針對在不同的貧困區域環境,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確定扶貧對象,做好明確幫扶。[1]至今,國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文件,2017年3月5日,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高校招收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人數增長21.3%,全年資助各類高校家庭困難學生8400多萬人次。[2]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也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3]
二、廣西高校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獎助學金相關政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大學生,尤其是對貧困大學生的關懷。廣西各大高校資助中心也陸續響應黨中央扶貧政策的號召,紛紛開展扶貧資助工作,制定相關的貧困生認定標準。本次以廣西高校大學生作為重點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611份,回收率達61.1%。據本次問卷調查顯示扶貧工作中存在許多問題:
(一)評定標準靈活度有待提高
數據統計中,80.9%以上的學生認為貧困生證明材料存在局限性,評定標準主要以出具的建檔立卡證明、扶貧手冊、低保證等相關紙質版材料為主,未結合學生具體生活消費情況、家庭街道辦等部門的意見進行綜合評定。
(二)學生對精準扶貧政策的認識度有待普及
據統計調查顯示,83.4%-88.0%的學生以為高校精準扶貧政策中只有國家助學金、勵志獎學金,對于其他扶貧方式了解甚少;89.7%的學生認為國家設立精準扶貧項目僅僅是幫助貧困生完成就業,對于精準扶貧政策的目的與意義缺乏根本上的認識;同時,對精準扶貧政策能深入了解的學生僅占3.9%。由此可見,學生對于精準扶貧政策的內容以及設立的目的與意義還缺乏較大的認知。
(三)貧困生認定材料真實性有待考證
高校資助中心在要求學生提供貧困生證明材料的同時,未能判斷材料的真實與否,少數同學填寫的貧困材料不夠真實,可信度不高,甚至為了達到某些經濟目的而提供虛假材料。根據問卷顯示認為貧困材料大部分真實的人占60.53%,認為完全真實的占9.45%,而認為完全虛假的也占3.65%。由此可見,貧困材料的真實性對于大學生在精準扶貧下的受益程度至關重要。結合以下統計圖顯示:學校對于精準扶貧的關注度,可以看出有30.51%的人認為學校對于精準扶貧政策的關注度很高,還有32.01%的人認為學校比較關注該政策,可見,做好貧困材料的認定和監督工作的重要性。
(四)大學生感恩意識有待增強
數據表明,32.8%的學生會將獎助學金挪以他用,得到經濟資助后不用于學習與生活中,而是用在購買化妝品、旅游、請客吃飯等其他消費。可見大學生對扶貧工作的監督與自我監督意識還有待提高。
三、有效落實精準扶貧助學政策的建議
(一)拓寬高校扶貧政策的宣傳渠道
高校可開展多渠道如:宣傳欄、微電影、話劇、微信公眾平臺、QQ、微博、易班、發放宣傳手冊、講座、校園官方網站等宣傳精準扶貧政策,讓學生了解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實施關乎社會公平與公正性,開通易班、微信、微博、QQ等網絡投訴建議平臺,舉辦有獎問答、征文比賽等活動調動學生群體監督積極性,提高監督意識,促進精準扶貧政策開展,實現教育公平公正,增強學生社會集體主義意識。
(二)完善貧困生評定
關于國家獎助學金的評定,除了國家制定的大原則以外,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細化的評定標準,甚至每個專業每個班級的評定標準都有所差異。[4]吃食少、衣著簡樸、性格內向等幾乎成為判定的標準,個別學生受利益的驅使,為獲得資助而偽造證明材料,這就使得“民意+貧困材料+同學反饋+老師觀察+名額限定”的評定方法顯得不科學了,繼而導致評定標準出現一些漏洞,使人有空可鉆,造成獲獎學生比例失調,使一些家庭真正貧困,學習成績優異,品德優良的學生無緣享受到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帶來的福利,無法很好實現既幫困又獎優[5]。對于這一現象資助工作人員應對認證貧困生程序嚴格把關,貧困生認定材料審核時應采取多方面意見與建議,確保材料真實可靠,杜絕偽造材料的現象。通過各種渠道(家訪、向同宿舍和關系密切的同學了解情況、打電話向申請者家里和街道辦等部門核實)全面了解申請者的家庭經濟、穿著打扮、校園卡消費、出入交通工具、電子產品價格等情況,對申請者進行全面評估,嚴格把關,做到公平公正。
(三)探索監督途徑
以往,為了使資助工作順利進行,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到實處,高校資助工作者采取家訪、電話咨詢、信件、學生相互監督等方式調動群眾監督積極性。如今,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法制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們應跟進時代步伐,探索多樣化監督途徑,豐富監督手段,如:1、開通網絡公眾平臺,資助工作進展公開透明化,使用校園易班系統,向學生提供在線監督途徑,了解資助情況,為資助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建議。通過微博、微信、QQ空間等社交軟件監督,側面動態了解學生資助資金的使用情況,提高學生相互監督意識。 2、建立校園大數據系統,完善貧困生檔案,從校園卡消費數據監督學生消費情況。 3、運用網絡技術了解學生網貸情況,如網絡購物消費,借貸等,多方面監督學生使用資助資金[6]。4、建立資助工作監督體系,由學校、二級學院學工辦、班級干部組成,建立貧困調查小組,深入學生學習與生活中了解其具體貧困情況,根據學生個體差異性,制定合理的資助計劃,發揮學生群體監督作用,做到扶貧人人參與。
(四)提高大學生監督意識
我國進入法治社會以來,監督機制不斷完善,在高校精準扶貧工作中學生應意識到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關系到社會的公平與公正,當代大學生應履行公民監督義務,對扶貧工作的開展進行監督。資助中心可通過講座、宣傳欄、網絡方式開展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等,落實誠信管理監督,建立舉報獎勵制度,提高學生法律監督意識,鼓勵高校學生學習黨中央的重要文件精神,使其了解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目的與意義,做到合理使用資助資金,心存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參考文獻:
[1]李國祥.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實踐和理論意義.中國網.2016.
[2]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中國網.2017.
[3]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新華社.2017.
[4][5]李華宏.發放國家獎助學金中存在的問題與思考.時代教育.2014.
[6]許蕓.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資金財務管理研究——以新疆師范大學為例.中國市場.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