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花園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童年期的同伴關系與親社會行為關系密切,同伴關系好的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而不良同伴關系則對兒童期的親社會行為產生抑制和削弱作用。其中,同伴接納是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有顯著預測作用。本文通過對以往相關研究的綜述,以校園欺凌為例,嘗試分析不良同伴關系對兒童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關鍵詞:同伴關系;親社會行為;校園欺凌
一、童年期同伴關系與親社會行為概述
(一)兒童同伴關系概述
所謂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相互協作的關系,或者是指同齡人之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由于學校教育的特點,兒童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同伴陪同下度過,對兒童的社會行為有很大影響,其中友誼質量和同伴接納程度是衡量同伴關系的重要維度。
(二)親社會行為概述
章志光指出親社會行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助人、分享、合作、自我犧牲等。同樣,徐州師范大學的王群和歐陽文珍也將親社會行為具體為助人、合作、分享、謙讓、安慰、捐贈、自我犧牲等行為。類似的概括還有“親社會行為指個體在社會交往的情境中有意識地作出助益與他人的行為”(Carlo,2006,2013).張慶鵬、寇彧基于原型代表性的概念表征取向,建立并驗證了青少年認同的親社會行為概念的四維度模型,即利他性親社會行為、遵規公益性親社會行為、關系性親社會行為和特質性親社會行為。
(三)同伴關系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研究綜述
親社會行為總是發生在人際之間,是人們在維護與特定社會成員的友好和諧關系和共同利益的情況下產生的積極友好行為。以往大量研究均指出兒童的同伴關系與親社會在行為密切相關,并且它可作為親社會行為的有效預測因素。辛自強等同樣通過同伴提名法進行調查發現,較多的親社會行為和有爭議行為能夠預測同伴的正向提名。
楊晶、余俊宣等通過干預同伴關系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研究發現,同伴關系質量高的青少年往往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另一方面,同伴關系良好的青少年,其親社會行為也更容易在同伴中獲得積極反饋而得到進一步強化,這使得他們激勵自己做的更好,進而表現出更多的親社會行為。相反,不良的同伴關系會抑制和削弱親社會行為的出現,不利于兒童在青少年后期的社會表現。目前關于同伴關系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研究大多傾向于正面影響,很少涉及不良同伴關系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但這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二、基于校園欺凌事件分析不良同伴關系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校園欺凌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不良校園行為。有研究表明,相當多的學生都收受到過同伴的欺負欺負行為的受害者和欺負者在同伴關系中均屬于被拒斥兒童,他們受到同伴的負向提名較多,表現出較多反社會行為。被拒斥兒童又分為攻擊性兒童和退縮性兒童,欺負行為的欺負者和受害者分屬于這兩個子類型,同時這兩個子類型的兒童也有不同的社會行為表現。欺負者兒童有嚴重的行為問題,對他人充滿敵意,經常與同伴發生沖突,他們行為沖動,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受害兒童行為比較消極,有明顯的社會退縮傾向,由于這類兒童性格軟弱,朋友較少,因此很容易成為同伴欺負的對象。
欺負行為中的欺負者和受害者同處于不良同伴關系中,其親社會行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和削弱。對于欺負者,往往在未來的生活中遇到更為嚴重的適應問題。一項研究表明,在中學時被認定為欺負者的男孩中大約60%的人在二十多歲時至少有過一次犯罪記錄,大約三分之一的有過三次或更多的犯罪激勵,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那些非欺負者。這類兒童除了本身存在的不良特征如破壞行為多、好爭論、反社會、極度活躍、偏好單獨活動等,同伴關系也在反社會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這類兒童在同伴關系中處于領導的優勢地位,其他人對其是絕對的服從的態度,造成這類兒童盲目自大,認為自己是絕對的中心,親社會行為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被反社會行為削弱。其次,不同于受歡迎的同伴關系,被拒斥兒童的社會認知能力較低,很少有向身邊的人學習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即便偶爾表現出某些親社會行為,也會由于在同伴關系中得不到反饋而無法獲得進一步的強化,久而久之,親社會行為被抑制。最后,欺負行為中的受害者不反抗的態度和表現也會會刺激欺負者獲得快感和自豪感,強化欺負者反社會行為,同時使他們極少表現出親社會行為。
而對于受欺負者,所受到的不良影響往往是內化的。這類兒童本身存在害羞、退縮、偏向單獨活動等特征,他們同樣在同伴關系中無法表現出較多的親社會行為。第一,在不良的同伴關系中受到身心傷害后直接造成逃避型社會行為,比如常見的不與人交往、輟學等。第二,信任感喪失。這類兒童在受到欺負后,不愿與人分享自己的心事,也不愿向其他人求助,除非這時出現能夠保護他的朋友。第三,如果受害者的身心得不到及時、合理的治療和修復,欺負行為會造成受害者過度反應,心理扭曲,嚴重的會報復欺負者,甚至作出危害社會的極端行為,以此發泄自己的痛苦和不滿。
童年期的同伴關系與親社會行為成正比,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不良的同伴關系抑制親社會行為出現。校園欺凌案件對兒童身心傷害嚴重,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包括全社會都應引導中小學生學會分享,合作、互助為兒童積極營造良好的同伴關系以促進親社會行為的出現和發展,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更好適應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章志光.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6.
[2]張慶鵬,寇彧.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測評緯度的建立與驗證[J].社會學研究,2011(04):105-244.
[3]劉志軍.中學生的道德判斷推理水平、同伴關系和親社會行為關系的研究[J].心里科學,2001,24,(05).
[4]楊晶,余俊宣,寇彧,傅鑫媛.干預初中生的同伴關系以促進其親社會行為[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02(14):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