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商業技師學院
【摘 要】針對我院目前在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由于中等職業教育具有明確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職業特征,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和針對性。對于目前中職學院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及改革創新方案做一些探究,確定“學以致用”的辦學理念,探索一條獨具特色的實踐教學之路。
【關鍵詞】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工學結合”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目前中職院校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約了該模式向縱深發展。一是由于各方面因素導致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由于指導實習的教師積極性不髙。有一些教師甚至認為只要把課備好、上好就行,對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學院領導的事情,與他們關系不大。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一部分老師忽略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占據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沒有把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經過學院與企業的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提出“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一、“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幾個特征
1.學校與合作企業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得雙方進行的人才培養工作能夠長期堅持下去。
2.推行學生的“工”和“學”輪換進行,對于三年在校期間學生工作實踐的總時間要求不得少于半年,對于四年制學生在企業實踐總時間不得少于一年,并要求學生畢業時既獲得成人大專及本科學歷證書,又獲得具有模具專業職業資格證書。
3.學生在企業實習時從事的是有關企業的實際生產和經營工作,企業對學生按正式員工要求和管理,并支付相應的勞動薪金。
4.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工作崗位需經學校認定的,學生在企業的相關工作與其在校中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目標相關,最終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考察評價學生在工作中的表現。
5.企業需要把錄用和培養學生作為發展企業和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部分,企業對學生的錄用是由企業與學生雙向選擇決定的。
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課程建設。建立雙元化教學主體,創建 “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某種標準構造模式和運行方式。對于教學主體的雙元化體制構建就是學校和企業要密切結合,對于改變學校辦學思想定位與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上互動;對于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產品業務推廣上互動;對于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與改善企業人才結構上互動。學校需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參與專業指導委員會工作,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而學校的老師到企業開展相關的理論咨詢和技術服務,參與技術開發、生產管理;企業學校協作攻關,多開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建設等。加強雙方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形成“工學結合、校企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為了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中職教育辦學方針,切實提高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湖南商業技師學院模具制造專業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從分析學生未來工作崗位和崗位能力入手,與企業一道科學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
2.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是以通過對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分析所獲得的工作項目為單位設置課程,并組織課程內容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為落實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模具專業需開發了《使用手工工具的簡單模具制作》《模具拆裝與測繪》《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零件編程與加工》《精密沖壓模具的設計與制造》《精密塑料模具的設計制造》和《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件編程與加工》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課程,課程與生產性實訓有機結合,并加大課程改革力度,項目課程教學主要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過程來展開。
要求學生能熟練地應用三維 Ug 軟件繪圖軟件繪制零件圖和一般復雜程度的裝配圖包括撰寫項目報告。老師通過親手操作使學生具備從事本職業的中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識、繪圖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具有愛崗敬業、嚴謹細致、探究務實的職業精神和技術意識。把職業資格證書的訓練內容納入項目課程及生產性實訓之中,通過技能訓練,經過學院和企業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聯合頒發工作經歷證書,提髙了其就業能力。
三、教學要求
1.團隊規模:基于每屆2個教學班的規模,專兼職老師5人左右(含專業實訓指導教師),其中,專職教師3人,兼職教師2人,職稱和年齡結構合理,互補性強。
2.教師專業背景與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模具工程生產實際背景,掌握機械設計與制造知識,具備沖壓件成形工藝和模具設計能力、沖模零件加工工藝編制及加工程序能力,具備沖壓模具裝配與調整技能,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與藝術。
3.課程負責人:應熟悉沖壓模具技術和中職教育規律、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在行業有一定影響、具有中高級職稱的“雙師”教師。
4.“雙師型”教師:“雙師”應達到相應的比例,承擔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和工學結合課程的專業教師就為“雙師型”教師。要通過校企共建方式建設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幾種模式的探究
1.“雙循環工學交替”模式。
我院與北京汽車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博世等汽車企業產學合作,實施了“學校(理論)—工廠(實踐)—學校(理論)—工廠(實踐)”“雙循環工學交替”和“學校教育教學、企業頂崗實踐”培養模式。
2.“校企全程合作培養”模式。
與北汽株洲分公司等企業密切合作,在模具專業實施了“聯合培養、共同考核、雙向選擇、企業使用”的校企全程合作培養模式。
五、工學結合所遇難題
1.企業積極性。
過去企業接受畢業生實習是指令性任務,現在企業以經濟利益為中心,接受畢業生及指導力度大不如以前;導致學生在企業的時間不長。
2.質量保證。
由于學生在企業分散度大,教師難深入指導與評價,質量不能保證。學生長期從事單一工作,勞動強度大,與在校期間學習的專業知識與企業實習的工作不對接,學生感覺自己所學不能為自己所用,積極性及認真程度下降。如果工學結合過程中學院放任自流,將失去工學結合的意義。
總之“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能取得成效,關鍵是找準雙方利益共同點,互惠互利、合作共贏,一旦合作后校企雙方必須通過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和相應措施來保證“工學結合、校企互動”的正常進行,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訓練學生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陳解放."產學研結合"與"工學結合"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2]陳解放.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期待[J].中國高教研究,2006,8.
[3]曹曄,邵建強.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制度的宏觀探究[J].職教論壇,2006,9.
作者簡介:
呂寧恒:女,(1987.01-),助理講師,現于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任教,研究方向:模具設計教研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