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雷

[提要] 選擇高職實訓管理工作為研究對象,研究職業素養教育對實訓管理工作的績效產生的影響。通過對照實驗,設定唯一干擾因素為職業素養教育,經F檢驗和t檢驗,發現在實驗精密度無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實驗數據存在顯著差異,由此提出實訓教學內容再設計、教學團隊結構再設計、職業素養環境再設計、實訓考核體系再設計的實訓管理工作創新對策。
關鍵詞:職業素養;高職教育;實訓管理;工作創新
基金項目: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哲社類科研項目:“職業素養視角下我院實訓管理工作創新研究”(編號:KY-ZS1607)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高等職業教育以高等學校學歷教育框架為基礎,是基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中國國情的選擇。高等職業教育具體的培養目標相對多樣化,幾乎覆蓋社會的各行各業,但就其人才類型而言,主要是是技術型人才。高職的教學活動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部分,其中實踐教學在高職院校中被定義為“實訓”。
作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環節,實訓管理工作的好壞,能夠反映一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大致情況。當前,職業院校也紛紛加入實訓管理工作研究的隊伍中,以點及面,做好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工作。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在高職實訓管理實踐中,解決當前高職教學重“技”而輕“德”、實訓過程管理效果不明顯等頑固問題,使實訓管理工作呈現專業高效、德技結合的狀態,同時對高職實訓管理工作的理論創新進行必要補充。
2、研究意義。本研究以“職業素養”為角度研究“高職實訓管理工作”,為職業教育理論提供新的研究視角,為高職院校實訓管理的理論體系提供更為豐富的研究成果和觀點。通過在實訓管理體系中納入職業素養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實訓管理的績效,有助于促進高職教學改革。
(三)研究創新點。本項目的研究結合了新型學徒制在江蘇試點的背景,通過高職實訓管理工作研究,擬在以下兩個方面實現創新:
1、研究內容創新。針對當前的實訓管理工作,選擇全新的視角——職業素養教育進行研究,探索其影響并據此提出實訓管理工作的改革方案。
2、研究方法創新。采用實驗法,通過加入干擾因子證明實施職業素養教育的新舉措對實訓管理工作績效的影響是否顯著,從而根據實驗結果制定策略。
二、文獻綜述
(一)文獻搜索。使用“實訓管理”作為關鍵詞搜索中國知網數據庫,共有文章3,535篇,其中碩士論文231篇,博士論文16篇。將檢索條件設定為“篇名”后,再次使用“實訓管理”作為關鍵詞搜索,共有文章90篇,其中碩士論文6篇,沒有博士論文。使用“職業素養”和“實訓管理”同時作為關鍵詞搜索,有8條記錄,其中期刊文獻7篇,碩士論文1篇,研究內容與二者直接相關的,是劉愛華等在2014年提出推行6S管理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
(二)實訓管理。西方對于實訓管理的研究始于1946年,德國科學家MILLER.W.N首次提出了實訓管理教學中的哲學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實訓管理的成果數量迅速增長,截至2016年,與“Practice Management”相關的外文文獻已達12,313篇,著作61部,會議論文935篇,專利227項。
國外學者對實訓管理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內容展開:(1)實訓管理工作在標準化、智能化方面的創新,如J.Fortier對于實訓設備標準化評價的研究;(2)實訓教學設計、過程管理、結果控制等環節的優化,如Erwin Loh關于醫藥專業未畢業學生的實訓管理創新的研究;(3)實訓過程中的心理學或哲學研究,如Branislav Milisic關于運動實訓管理的心理效率理論研究。
國內學者對實訓管理的研究主要從以下內容展開:(1)實訓教學與職業教育的關系。首珩認為校內實訓基地共享機制和校外實訓基地運行機制的提升能深化高職實訓管理改革實踐,譚輝平認為加強頂崗實習教育與管理能切實有效推進工學結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2)實訓管理系統技術及創新。張翠紅探討了技能大賽指導下的實訓方式使學校與市場達到無縫對接,李洛提出了“三階段技能遞進式”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3)實訓管理中的管理學問題。謝艷從開展秘書模擬實訓的前提條件、步驟方法和考核辦法入手提出該專業的模擬實訓模式;(4)職業素養與實訓教學管理的關系。覃世燕等提出通過改革實訓模式來提升某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的觀點。
綜上,國內學者對實訓管理的研究,在教學設計、體系建設、模式探索、管理科學以及考核評價等方面成果眾多,只是這些成果將目光都聚焦在了管理工作本身,或只注重技能的提升,對學生“德”的塑造與引導方面研究還不足,讓目前的職業教育顯得不夠“職業”,尤其是職業素養教育與實訓管理的結合研究,需進一步加強。
(三)職業素養。國內學者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思考始于1995年,陳鶴琴首次提出將職業素養設置在高職教育體系中。國內學者對職業素養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內容展開:(1)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職業素養,如劉曉波從教育內容的角度提出高職教育應重視學生核心職業素養的培養;(2)通過企業或校企合作塑造職業素養,如陸剛蘭從校企合作的角度認為應當從企業需求的角度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性;(3)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結合,如崔現強等從產學結合以及職業文化特色的角度認為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意義重大。
縱觀學者們對職業素養研究的成果,項目組認為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教育本身,學者們從職業教育的不同基點,分析了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及培養策略,只是在職業教育的關鍵環節——實訓管理方面引入職業素養觀點的研究還不足,原因可能在于專門從事實訓管理研究的學者們也將研究重點放在實訓教學內容設計本身,而弱化在實踐教學中塑造“德”的教育。
三、職業素養教育對高職實訓管理工作的影響
(一)樣本的選取與評價。項目組在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省屬公辦大專)挑選相同專業的兩個平行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他們分別為該校電子商務專業2014級一班和二班,以下簡稱一班和二班。研究擬設定一班為實驗組,在實訓教學管理中引入“職業素養教育”這個干擾因子;同時設定二班為對照組,在實訓教學管理中進行常規教學,即不對該班級的實訓教學管理進行改革。
選擇一班和二班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基于以下幾點理由:第一,兩個班級屬相同專業,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完全相同,因此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不存在因專業不同和人才培養方案不同而造成的實驗結果的差異;第二,兩個班級均通過高考進入該學校,并隨機拆分成一班和二班,且兩個班級的高考成績通過進行加權平均的計算,相差很小,由此也避免了因為生源質量本身的差異而造成的實驗結果的差異;第三,兩個班級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生源地結構相似,在實驗中不會因為性別、年齡和生源地結構的不同而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
(二)實驗設計
1、實踐教學課程的選取。確定以上兩個班級參加“網絡營銷實訓”這個實訓教學活動,該實訓持續4周,每周5天,每天6個課時,每個課時持續40分鐘。挑選該實訓的原因在于該實訓包含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踐操作模塊,二者分別占比為20%和80%,在被動接收和主動探索知識兩個方面,可對學生的實訓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考量。
2、職業素養教育的引入。項目組對網絡營銷實訓教學活動的部分細節進行了再設計,具體操作如下:
(1)職業素養第一課。對照組(二班)采取常規的實訓教學方式,第一次課的主要內容為實訓課程介紹,實訓總體安排以及實訓考核方式介紹,而在實驗組,一班的同學接受的第一次課內容為職業素養教育,由實訓老師首先介紹該實訓對應的企業職位需要哪些職業素養,這些內涵怎樣體現在實訓活動中。
(2)企業講師的介入。挑選與實訓教師授課風格類似的企業一線人員,將其聘為本實訓的企業方講師,授課內容穿插進入4周的實訓進程中。企業講師會在授課過程和學生操作過程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過程管理,使其行為符合企業一線的職業素養規范。
(3)實訓基地環境改造。實驗組同學使用的實訓機房,在軟硬件環境與對照組完全相同的前提下,為其墻面添置了必要的掛圖,展示企業實戰氛圍,并將職業素養要求置于掛圖內容中,使得實驗組同學在職業素養環境中充分熏陶。
(4)實訓考核的改進。對照組的同學在4周實訓結束時,將面臨的考核為企業講師和實訓教師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和實際操作績效,而進行的綜合考評,以此作為實訓最終成績。
而在研究中,將引入第三方測評,由電子商務專業其他教師、教學管理院長和企業高管組成實訓考核小組,對學生的實訓成績,按照實訓教學配合度(占實訓總評成績的25%)、職業環境介入度(占實訓總評成績的25%)和實踐操作績效(占實訓總評成績的50%)三方面進行綜合打分,最后得出每個學生的實訓總評成績。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在4周的實訓進程中,項目組對實訓教師、企業講師和實訓學生的行為進行全程監督,并采用觀察法對學生的實訓表現進行考察,從各組隨機抽取40名同學的成績作為樣本。經過4周的實訓,具體成績數據如表1所示。(表1)
1、通過計算以上兩組數據的方差,計算出實驗的F值為(S12為實驗組的方差,S22為對照組的方差):
F=S22/S12=6.342975/5.391113≈1.18
查詢F分布表,取顯著性水平為0.5,得到Fα/2(n1-1,n2-1)=1.51,因此F 2、通過兩組數據的平均值,計算出實驗的t值為: t=∣88.75-82.65∣/S(88.75-82.65)≈7.08 查詢t分布表,取顯著性水平為0.5,得到tα/2(n1+n2-2)=2.023,因此t>tα/2(n1+n2-2),說明兩個組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 綜上,在兩個組的測量數據精密度一致的檢驗下,樣本的觀測數據呈現顯著差異,可推斷其原因在于實驗組加入的干擾因素——職業素養教育,根據實驗結果,職業素養教育對學生的實訓成績具有顯著影響。 四、職業素養視角下高職實訓管理工作再設計 在上述研究中,通過對實驗組同學的實訓教學活動進行細節改進,引入職業素養教育作為干擾因素,經檢驗,發現兩組研究對象的實訓總評成績存在明顯差異,從而在統計學上證明了職業素養教育的介入,對高職實訓教學管理的績效有著顯著的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的結果顯示,通過引入職業素養教育,對常規的實訓教學活動進行細節的再設計,進而對高職實訓管理工作進行創新,是提升高職實訓管理績效的有效手段,具體改革措施如下文所示: (一)實訓教學內容再設計。根據前期調研顯示,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實訓教學,都拘泥于常規的教學手段,把理論教學的授課模式和實訓教學的授課模式等同起來,沒有充分發揮實訓教學的職業引導作用,即使相當多的學校通過強化技能的訓練,重視了學生的技能提升,也無法從“職業人”的角度,把學生培養成一個訓練有素的職場人員。 解決職業素養缺乏問題的關鍵,是將職業素養教育的內容引入實訓教學內容。首先,上好實訓教學第一課,在實訓教學的開端,喚起學生對職業的認知,以及職業素養的重視。同時,通過在首次課中強調教學活動中的行為規范和操作規范等,在實訓初期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接觸提供強化環境;其次,成立實訓考核小組,其成員由非實訓教師擔任,他們的評價不僅是對學生的測評,也是對實訓教師績效的考核。實訓考核小組成員應由同專業其他教師、教學管理負責人以及企業管理人員共同組成,這樣的人員結構能夠較全面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實訓表現;再次,對實訓教學過程進行全程監督,可以通過課堂記錄、聽課、不定期隨機訪談等形式進行過程管理,保證職業素養教育內容的正確實施;最后,實訓教學的課程大綱和指導書,必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開發,且編纂模式需從目前的各自負責不同章節或項目,過渡到校企思維共同融入每一個知識點或技能點,讓職業素養在實訓中充分發揮其職業引導作用。
(二)教學團隊結構再設計。普通的高職院校,通常由本校教師直接擔任實訓教學老師,一個人負責一個較長階段的實訓,這種方式雖然充分發揮了每個老師的課程積累優勢,但對實訓課程的意義卻并不大,原因在于學生無法從實訓過程里掌握企業實戰的細節,以及站在企業人的角度完成實訓任務。
優化實訓教學團隊結構,具體措施在于豐富教學團隊成員組成,并為每個成員安排有針對性和其擅長的教學任務。在這種再設計的團隊中,每門實訓課程均需要2~4名主講教師,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指導。
1、學校教師。學校教師的任務,是對實訓教學的課程體系進行編制,設計實訓考核模式,協調實訓教學團隊其他成員的工作,同時在實訓教學中,運用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學術積淀,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地轉化為實訓教學中的環節,同時交代必要的注意事項。
2、企業講師。企業講師深諳行業一線的操作規范,因此他們的作用主要是在全真訓練時,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加以指導和優化,從“技”的角度,做好學生技能提升的工作,不斷提醒學生在一線工作的企業人員有著怎樣的思維模式,以引導學生進步。
3、人力資源師。人力資源師通常由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或工作人員擔任,他們負責從“德”的角度上好實訓第一課,同時在實訓演練過程中,全程參與學生的職業素養塑造。
4、實訓管理人員。實訓管理人員負責監控學生的職業素養塑造情況,同時制定并實施相對剛性的管理規范,將管理規范與企業操作規范接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塑造。
(三)職業素養環境再設計。大部分高校的實訓場所為自建機房或場地,除了常規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外,鮮有場景氛圍的塑造,這給學生的感覺,仍然和企業一線有著較大差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訓場所的職業素養環境需進行有針對性的布置,比如增加企業優秀員工的形象照或事跡,放置企業logo或者口號,陳列企業行為規范,制定企業英雄榜、業績排行榜等多方面的企業氛圍標識,從環境引導學生塑造職業素養。
(四)實訓考核體系再設計。優質的考核體系是教學活動成功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傳統實訓中,所接受的考核,與理論教學的考核幾乎一樣,讓學生分不清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各自的側重點,從而在實訓中,既無法提高技能,也無法塑造職業素養,從而無法成為一個準職業人。
通過引入第三方考核機制,能夠同時激活實訓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和學習行為,同時,由于實訓考核小組的人員組成結構合理,對學生在實訓中去的企業一線技能和品質,有著全面的解讀,因此實訓考核的成績也會顯得更加合理。
主要參考文獻:
[1]馬樹超,范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8.13.
[2]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呂鑫祥,郭揚,黃克孝,成永林.論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3]李忠華,楊利軍.區域共享型國家實訓基地的建設、管理及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36.
[4]劉愛華,張永芬,王瑩,劉玲玲,李小娟.推行6S管理,在實訓管理中提高學生職業素養[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10.
[5]MILLER.W.N.The philosophy behind practice management teaching[J].Dental survey,1946.
[6]J.Fortier,V.Julliand,P.Harris,A.G.Goachet.Training management of Standard bred trotters:a field survey in France[J].Comparative Exercise Physiology,2014.10.
[7]Erwin Loh.How and why medically-trained managers undertake postgraduate management training-a qualitative study from Victoria,Australia[J].Journal of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2015.4.
[8]Branislav Milisic.Efficiency in Sport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Theory[J].Giornale Italiano di Psicologia,2007.1.
[9]首珩.共享型國家高職高專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4.34.
[10]譚輝平,李芹,廖俊杰,張成玉.做實高職頂崗實習有效推進工學結合[J].中國高教研究,2008.1.
[11]張翠紅.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實訓實踐之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9.7.
[12]李洛,古凌嵐,汪清明.“三階段技能遞進式”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0.32.
[13]謝艷.文秘專業模擬實訓模式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
[14]覃世燕,李紹文,何建理,李長轟.改革實訓模式提升電子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J].廣西教育,2015.18.
[15]陳鶴琴.對高職教育的若干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1995.1.
[16]劉曉波,吳小平,張敏敏.高職人才核心職業素養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淺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
[17]陸剛蘭.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J].中國成人教育,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