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暉
[提要] 高校是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本文分析我國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整體狀況以及傳統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方式現存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現狀;問題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科聯2017年度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7lslktyb-00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16日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它以創造力為核心,主要依靠個人(團隊)通過技術、創意和產業化的方式對文化資源進行要素開發和運用,從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強調一種主體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開發、營銷知識產權的行業。高校承擔著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與責任。近些年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速度加快,高等教育面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巨大挑戰。人才培養問題越發顯得急迫。高校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必須緊跟產業發展的實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我國高校對于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尚未形成足夠清晰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學科定位不明確、培養模式單一、實踐教學缺乏等諸多原因,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格遠未達到市場的要求,使得高校在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方面飽受詬病。
一、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現狀
文化創意產業化進程極速加快,與此同時文化創意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漸趨形成,這都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下的高等教育顯然尚未跟上產業變化,專業、學科建設同質化,課程體系滯后,人才培養的質量、層次和效果均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盡管近年來高校通過不斷深入的體察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走向,相應的增開相關專業,積極開展學科建設,擴大辦學招生規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取得了成效。但從畢業生市場輸出整體質量來看,普遍存在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差強人意、文化業務實踐創新能力較弱、知識結構體系相對單一等情況。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高端的文化創意創新人才、具有國際視野的市場研發人才更是極為鮮見,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急需人才之間無法對接。究其原因,主要還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存在問題與不足,必須加以高度重視。
二、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和較強的話語力量。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尚屬新興產業,發展時間短。文化創意相關專業尚未在教育部高校專業目錄中設立獨立的學科門類。文化創意較為完整的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在高校尚未構建,而是附屬于相關學科。雖然近年來,許多高校為了適應文化創意市場需求紛紛新增諸如影視策劃、創意設計、文化傳播等與文化創意相關的專業,培養效果卻不甚理想。一定程度上凸顯出高校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沒有準確把握文化創意產業特有的人才需求勝任力特征和市場運作規律。
(二)相關專業設置雷同,專業培養特色不突出。在遼寧省現有的各類本科院校和高職專院校中,大多數都設有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主要集中在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動漫設計與制作、裝飾藝術設計廣告設計、視覺傳達、播音與主持、音樂表演等一些老牌專業,而現下市場急需的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出版、文物鑒定與修復、文物保護技術、包裝工程等新專業甚是缺乏。因此,為適應文化創意產業各個領域的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的需要,針對區域文化創意產業人才需求的特點,地方高校應有自己獨特的辦學思想,依托學校自身辦學傳統和學科優勢,打破學科壁壘,集中學校優勢全力打造由多學科支撐的優勢課程群;堅持專業能力教育和通識素質教育并重。同時,要加強與業界的溝通和合作。總之,著眼于服務地方經濟,地方高校應大力培養區域文化創意產業急需的適應型人才。
(三)人才培養模式陳舊,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缺乏。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意教育大多處于摸索階段,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相對滯后。與文化創意相關專業的學生培養過多關注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相對來看系統的專業課教學顯得課時不足。部分院校更是臨近大學三年級才開始涉及專業課。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設置與傳統的其他學科并無二致。文化創意人才培養中,教師和學生尚未形成有效的課堂教學互動模式,學生難以在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中掌握足夠的、最新的文化創意產業知識和創意創新能力,從而導致學習倦怠,創新乏力。而文化創意產業終歸是一種個性化產業,起源于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高校培養文化創意人才需要擺脫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之窠臼,順應創意產業特有的市場運作規律,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升其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能力。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必須緊密結合產業實際,設置專業實訓實習,以增強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重理論而輕實踐,校企合作乏力,加之文化創意課程教師自身大多缺乏實踐經驗,實踐教學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和教學課時都難以實現提升學生創意能力的目標,尚未更新的教學內容和傳統的實訓模式以及短暫的實踐教學都最終使得培養的人才由于無法充分了解企業的技術、理念、規范和運行,所培養的文化創意人才難以滿足當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四)培養體系不合理,高層次人才培養不足。文化創意市場所需要的大量的高層次人才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這部分原因在于僵化的培養方式。傳統的授課方式很容易扼殺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意思維。目前高校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體系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尚未形成專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層次;跨行業、跨領域、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短缺。文化創意人才培養在專業需求和內容更新上靈敏度不高。高校輸出的文化創意人才動手能力差,加之文化創意人才專業開設有限,增設和調整速度緩慢,人才培養質的質量和規格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渴求。
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但許多高校囿于傳統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仍以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引導學生掌握專業相關概念與和基本操作技能應用為主,忽視學生創意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難以造就出高端創意人才和文化藝術大師。
(五)師資水平亟待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具備多學科知識背景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教師。從目前文化創意產業師資力量來看,部分高校文化創意課程教師的知識體系不能緊跟產業市場發展的最前沿。缺乏相關的行業經驗和從業背景以及系統的專業知識架構,職業勝任力差強人意。為此,高校在創意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通過建構跨學科教研平臺、鼓勵教師國內外進修交流、選派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等多種方式,使其把握市場實踐,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高市場認知,同時可以適時引進文化創意企業優秀人才到高校講學,兼職上課,不斷培養高校的文化創意教學能力和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最終培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文化創意人才隊伍。
(六)教學配套的相關硬件建設需要加強。受限于專業建設經費以及辦文化創意專業經驗和資源,許多高校文化創意相關專業投入嚴重不足,教學實驗設備、應用軟件落后。有些高校,更是盲目上了創意相關專業之后,卻對其學科建設未給予高度重視,大大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為此,高校應通過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完善實驗室及相關設施的配備,擴充和優化教學實習場地,為創意人才培養提供齊備的硬件條件,創造良好的教學實訓環境。
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重要支撐。當下人才缺乏已經成為掣肘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為此,國家必須從戰略層面高度重視高校在產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以期高校教育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大繁榮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主要參考文獻:
[1]百度文庫.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相關[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c46b619a76e58fafab003
c0.html,2012.8.16.
[2]吳飛,王博.地方高校創意人才的培養[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