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尼玩爾·阿不都熱依木
摘 要: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在課堂上更加注重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來實現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呢?我們可以做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
一、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必要
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育部門對各位教師也做出了相應的要求,教學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加強調的是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升生活的質量實現教學的意義;其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可以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同時也能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對學生之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再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都有適合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教師能夠教學中對學生滲透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方案的話相信教學的效率會更高一些。綜合以上幾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去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1.教師要對充分對學。生進行引導由于“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思想根深蒂固,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依舊是采取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不對學生做任何引導一味地要求學生記錄自己所說的知識點,這樣的教學形式絲毫開發不了學生的思維,更無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充分引導學生獨立學習、自主思考,從而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拿《小數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來進行舉例,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如何進行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并讓學生記住,而新課改形勢下,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總結這一類問題應該如何解決,有的學生可能會說“先把小數點去掉把小數當成整數來看等計算完。成之后再把小數點點上”,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去對這個學生的方法進行評價,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的話原因是什么。這種教學的形式能夠充分開動學生的腦筋,讓他們自己去想如何來解決問題,然后把學生的正確的思路進行整理,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教學的效率才能提升。
2.巧妙設置教學情境。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想象力相對而言。更加豐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實際生活與教學進行有機關聯,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解決,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并滲透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拿高年級數學中的應用題教學來進行舉例,在解決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來舉例子,例如“小紅和小麗約好見面,小紅家在建設大街的最北邊,小麗住在建設大街的最南邊,小麗騎自行車每小時的速度是 10 千米,小紅走路,每小時的速度是 3 千米,建設大街的長度是 26 千米,那么請問他倆多長時間會相遇”。教師在對學生解決“相遇”問題進行方法培養時可以利用生活中實際的情境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這種形式也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他們去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形式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幫助,也能刺激學生去想出更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3.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交流互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合作學習的模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思想分享出來,那么相信學生的收獲會很大。皮亞杰認為:對于智慧發展來說,兒童之間的合作十分重要。在教學中,應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習別人的思維方法,充分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如果學生們都能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分享出來的話,那么每個學生的解題方式都會增加好幾種,這種形式對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我們拿“籠子里有雞和兔子共 20 只,共有 60 只腳,那么請問雞和兔子各有多少只”,有的學生覺得可以通過方程來解決這類問題,把雞的數量看成 X,那么兔子的數量就是(20-X),這樣的話再去列方程式就可以解決了,而有的學生則覺得解決這一類問題沒有必要去列方程式,可以先把籠子里的動物全看成雞,那么應該有 40 只腳,多出來的就是多出來的兔子的腳,每只兔子比雞多兩只腳,所以兔子的數量就是(60-20×2)÷2=10。當學生都能把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分享出來時,那么學生掌握的解題方法肯定會有所增加,教學的質量也得到了保證。因此要想對學生滲透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可以采取合作教學的模式,引導學生共同探究。
4.運用問題探究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解答“操場4000( )”應填寫什么單位這類習題時,應讓學生學會思考的方法,如先要確定應選用的單位,確定應選用面積單位后,再回憶有哪些面積單位,并一一選用各個單位和想象它們的大小,運用替代、折算等方法。如:4000平方厘米=40平方分米,大約20雙手掌合在一起的大小;4000平方分米=40平方米,和一個長80米、寬5米的教室一般大,顯然都是不正確的。4000平方米相當于一個長80米、寬50米的操場一般大,這樣不斷排除錯誤,確定正確答案,學生也就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還有,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按組為學生提供大小不同的圓和相應的材料,這些圓有的是用硬紙做的,有的是用軟布做的,有的直接畫在一張紙上而沒有剪下來,讓學生分組探索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想辦法找出這些不同圓的周長”,學生在老師的提問引導下,通過合作交流、各抒己見,硬紙做的圓用滾動或繞繩的方法測出。但是,軟布剪的圓不能照上述方法測量,怎么辦呢?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情景中,誘發了學生探索和創造的熱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互相啟發、討論,得出用折疊的方法,先量出圓的1/2或1/4周長,再推算出整個圓的周長。
5.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尊重個性差異:教學中能否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
(2)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能否在課堂教學中關注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切實的幫助。
(3)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中能否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關注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與學方式產生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使學生樂意地投入到數學學習的活動中去。
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應對每一次考試并取得一個好的成績,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學生只有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有效運用,那么教學才算完成了。數學的學習不應成為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過程,而應成為數學問題引發、探究、解決、應用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學生對數學理解和應用的信心。今天我們就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梁鏡清主編,《小學數學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