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強制到案措施是刑事訴訟中偵查、起訴和審判機關采取的強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到達辦案場所的強制措施。從人權保障視野來看,我國刑事強制到案措施的適用存在著“法外”強制到案措施橫行、司法適用有違比例原則、到案和羈押一體化致使過度羈押、缺乏權利救濟機制等問題。對此,本文認為應當整合強制到案措施體系、分離到案措施與羈押措施、加強被強制到案人的權利救濟,以有效保障人權。
關鍵詞 強制到案 人權保障 不足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法治湖南視野下的刑事強制到案制度研究”(14C0748)。
作者簡介:吳暢,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200
刑事強制到案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偵查、起訴和審判機關所采取的強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到達辦案場所,暫時剝奪其人身自由的手段或方法。 強制到案措施不僅指“到案”本身,即從決定實施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歸案,還延伸至到案后一定的后續行為,包括即時訊問和必要的短暫羈押等。刑事強制到案措施有兩大主要特征:
一是其強制人身支配性,或者稱之為有效強制性。該類措施在行為上強行將人拘捕至辦案場所,以實現人身上的強制控制,被強制對象沒有選擇余地。
二是適用的臨時與短期性,或者稱之為剝奪人身自由的適度性。強制到案本身是一個行為而不是目的,到案是為了查明情況,收集證據,所以到案后必然要附帶短期羈押。
在西方法治國家,這一期間一般被控制在48小時以內。從到案這一臨時控制人身自由的行為到延伸的短期羈押,構成了強制到案措施剝奪人身自由的適度性。
強制到案措施從屬于刑事強制措施,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上的強制到案措施包括拘傳、拘留和逮捕中的執行逮捕。另外,刑事強制到案措施還有一個特例,即群眾扭送,但這不屬于本文主要探討的內容。刑事訴訟兩大目的為控制犯罪和保障人權,強制到案措施的設立和適用是否科學合理,直接涉及到刑事訴訟目的能否實現,密切關系到刑事司法中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的博弈與平衡。
一、從人權保障看強制到案措施適用的不足
(一)“法外”強制到案措施橫行
《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9條第1款規定:“人人有權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確定的根據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剝奪自由?!睘楸U匣救藱?,維護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不合理侵犯,各國都制定了具體的程序規范,在程序法定的原則下來適用強制到案措施。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刑事訴訟法外的強制到案措施適用頻率非常高,如留置、抓捕等。特別是留置,甚至成為了實踐中最主流的“刑事強制到案措施”,法定強制到案措施適用空間被擠壓。因為留置、抓捕等措施適用條件非常靈活?!皩嵺`中,抓捕主要適用于非現行犯,即在案發一段時間之后,偵查人員經過摸排或通過特情確認某人犯罪嫌疑重大,其具體身份和處所已經明確時立即使用?!?留置則既可以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在當場盤查之后適用,也可以在傳喚、抓捕等到案之后來適用,適用條件十分靈活。另外,這些刑事訴訟法外的強制到案措施審批簡便,甚至是無需審批,執法人員可以自行決定適用,所以大行其道。據統計,某公安機關在偵查的302件案件中,有283件采用了留置盤查,占全部案件數的93%,其中作出延長繼續留置盤查的又占了絕大多數。 這些“刑訴法外”強制到案措施的廣泛運用,對公民的人身權利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司法適用有違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指的是國家機關干預公民基本權利的“手段”與其達成的“目的”之間必須合乎比例,其具體要求包括適合性、必要性和法益相稱性。具體到刑事強制到案措施上來,首先到案措施采取的理由、強制程度的強弱、剝奪人身自由期限的長短等等方面,都應該有一個基本的比例,以防止濫用和過度使用到案措施侵犯人權。強制到案措施的人身強制性程度應當適用得適當而合理,符合適當強制原則。比如傳喚這種到案措施,它不屬于強制到案措施,但公認它具有一定的間接強制性。這種很弱的間接強制性,則不需要嚴格的適用理由。只要被傳喚人有一定的嫌疑,就可以適用。強制到案措施中各措施的強制性也有差異,其適用理由的嚴苛與寬松和羈押時間的長與短也隨之不一樣。強制性最強的逮捕,因后續有長期的羈押,所以適用起來條件最嚴格。
然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逮捕這一最嚴厲的強制措施成了“主流”,在操作中能逮捕的都盡量逮捕,而不考慮其必要性,拘傳這一措施則基本處于荒廢狀態,出現嚴重的適用不均衡。拘留期限的適用中,按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才適用30日的拘留期限。但實踐中所有刑事案件都適用30日的最長期限。
(三)到案和羈押一體化,致使過度羈押
強制到案措施一個重要特征是臨時性和短期性,附帶的是人身自由的適度剝奪。西方法治國家最常見的強制到案措施“逮捕”,其期限通常為48小時,最長不超過96小時。而我國的強制到案措施包含有過長的附帶羈押期限。如拘留作為一種臨時措施,卻包含了長達37天的羈押期限。甚至當犯罪嫌疑人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時,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計算,各國聞所未聞。至于執行逮捕,則直接延伸出長期羈押,從到案到羈押中間沒有審查分流程序,無法實現對羈押的嚴格控制,又談何保障人身自由權。
(四)缺乏權利救濟機制
被強制到案人權利救濟渠道十分匱乏,被強制到案人及其律師想要申訴或者請求變更強制措施,只能向決定部門申請。而讓做出決定的機關更改自己的決定,這個可能性又能有多大。并且,法律沒有規定變更事由,申請人無法根據具體的理由來駁斥該措施的適用。申訴也無任何程序,既無聽證會,也不必然產生結論,申訴失敗無法再救濟。
以上還只是權利救濟一個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強制到案措施是純粹的行政審批性權力配置,我國審前階段無中立法官參與,既沒有司法審查,也無法就強制到案行為開展任何的程序性裁判,權利救濟渠道匱乏。
二、從人權保障角度談強制到案措施的完善
(一)整合強制到案措施體系
我國目前刑事訴訟法內的強制到案措施包括拘傳、拘留和執行逮捕。刑事訴訟法外的留置盤查適用很多,但其性質屬于行政強制行為,而非刑事訴訟法上的偵查行為。它針對的是有違法犯罪嫌疑的人,“盤問”不屬于刑事訴訟法上的“訊問”。應當整合留置盤查與拘留,理清逮捕,構建新的拘傳、拘留、逮捕的刑事強制到案措施體系。在這里要特別提出的是拘留。在西方法治國家,逮捕分為有證逮捕和無證逮捕,無證逮捕適用于現行犯和身份不明以及有逃跑可能的緊急情況,它附帶的羈押期限很短,一般為48小時。應當將現行的留置與現行拘留進行拆分合并,構建我國的“無證逮捕”措施,在名稱上可以繼續叫做“拘留”,以區別于逮捕措施。這種拘留是一種緊急拘留,適用于現行犯和準現行犯,正在被通緝或者正在逃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一些有重大犯罪嫌疑并且身份不明的人。在這里拘留跟拘傳區別開來,拘傳針對身份明確的對象,拘留可以適用于有重大嫌疑且身份不明的人。拘傳需要事先審批,有證拘傳,拘留則是無證拘留,屬于令狀主義的例外,因而在適用情形上要做嚴格限制。并且,拘留期限應當限制在48小時以內,以制約偵查機關的拘留權限。在48小時內,偵查機關認為需要逮捕的,報檢察機關審查批準逮捕。這樣既滿足了偵查機關打擊犯罪的及時迅速要求,也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
(二)分離到案措施與羈押措施
拘押一體化和過度羈押是我國刑事強制到案措施中一個嚴重問題,主要體現在現行拘留普遍執行37日的過長期限,以及逮捕等同于長期羈押。
在前文的改革建議中,已經將拘留改造成為了48小時期限的緊急措施。逮捕也應該進行相應改造,使逮捕與羈押分離開來,不再包含長期羈押的內容,讓羈押成為獨立的刑事強制措施。逮捕的適用情形類似于現行的拘留,用于有證據表明有犯罪的重大嫌疑,且有逮捕必要的情形。在權力配置上,逮捕為有證逮捕,實行令狀主義。
在我國現行的偵查中心主義訴訟形式下,中立法官介入審前程序尚不具有近期可行性。逮捕的審批應有檢察機關審查批準后簽發逮捕證方能執行。將來條件具備時,應當由法院對羈押進行事前司法審查。逮捕后,如需羈押,偵查機關應當在7日內向檢察機關提請批準羈押,檢察機關在7日內作出決定。至此,到案措施與羈押措施相分離,中間設置司法審查分流程序,到案不再直接決定羈押,被強制到案人的人身自由剝奪程度也趨于適當和合理。
(三)加強被強制到案人的權利救濟
被強制到案人應當具有不受任意拘捕的權利,知悉拘捕理由的權利,及時得到釋放的權利,及時被帶至司法官員的權利,指控相關司法行為違法的權利和排除非法證據的權利等。 加強被強制到案人的權利救濟,首先要使其知悉自己的權利。應當強制公安司法機關履行相關告知權利的義務和聽取申辯的義務。設置有效的申訴渠道,以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救濟權。最為重要的,是要逐步建立相關程序性裁判制度,使被強制到案人及其辯護人可以向中立法官尋求救濟,指控違法,通過行使訴權來尋求程序性制裁,排除相關非法證據。這取決于審判中心主義的逐步構建,司法體制和司法環境的逐步改進。
注釋:
吳暢.偵查中強制到案措施基本問題研究.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6(4).47.
馬靜華.偵查到案制度:從現實到理想.現代法學.2007(2).127.
陳衛東.刑事訴訟法實施問題調研報告.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11.
吳暢.刑事強制到案制度若干理論問題的域外法考察.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