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娟
摘 要:“半小時課堂”的實質就是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基礎上學會學習。
關鍵詞:自學;思考;探究;發現; 學會學習
在“半小時課堂”的理念下,怎樣讓數學課上的有實效,是我困惑的一個問題。在深入學習《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構建輕負高效課堂的意見》與《學科教學規范》以后,我深受啟發:“半小時課堂”的實質就是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基礎上學會學習。
一、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去自學
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學校不可能教給學生一切知識。因此,在教授一般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則更為重要。教學中,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創設自學氛圍,提供自學空間,使他們學會邊看書邊思考,學會邊動腦邊操作,并把自學的發現用語言表述出來。鼓勵他們用自學這把鑰匙去打開數學知識的大門。當然自學不是盲目地讓學生自己看書,而應該是在教師的組織下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如在教學正方形面積計算時,我讓學生按黑板上提出的要求進行自學:
1.怎樣計算正方形的面積?依據是什么?
2.出一道類似的題目做一做。
3.把你的計算方法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通過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說一說以及教師的適時點撥,不但將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法則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理解并鞏固了長方形面積推導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師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討論,一方面使學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幫助學生扎扎實實地學好知識,另一方面使學生明白自學數學教材應看些什么、怎樣看;想些什么,怎樣想;做些什么,怎樣做。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自學。
二、抓住本質,引導學生去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因此,數學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抓住主要矛盾,即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探究的方法。
如在教學怎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時,我安排了這樣一組練習。
將下列每組中兩個分數化成小數:
第一組: = = = = =
第二組: = = = = =
師:這些分數,為什么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卻不能?
師:分數有分子、分母,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什么有關?(明確目標)
師:兩個分數分子相同,為什么前面的能化成有限小數,后者卻不能?說明什么?(排除無關因素)
師:既然與分母有關,那分母有什么特點?請將分母分解質因數。你有什么新發現?(抓住關鍵)
師:請將9/12化成小數。(揭示新矛盾)
師:這個分數的分母既有質因數2,也有質因數3,為什么它也能化成有限小數?(交流討論得出:最簡分數)至此,概念的本質已經十分清晰:A最簡分數;B分母中只含有質因數2、5。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歸納已經水到渠成,在這整個過程老師與學生朝著目標不斷地探索,排除了無關因素(分子),突出一個重點(分母),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不但順利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悟出了尋找規律,探索新知的研究方法。
三、應用轉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批判的有創造能力的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象。”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同化新知識、構建新結構的過程。因此讓學生掌握轉化的思想無疑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
如學生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就可以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為長方形面積計算問題。在此基礎上,又可將三角形面積計算轉化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問題。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讓學生想一想,如何將梯形的面積計算問題轉化為已學過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學生邊思考邊操作,想出了幾種轉化方法。學生將新知轉化為舊知,用已有知識很快推導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轉化不僅是學生自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師教學的有力武器。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溝通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也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擴充和完善。
四、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去發現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喬治.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誘因,引起學生新的發現。在學習活動中學會發現,學會創新。
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一課時,我這樣安排。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怎樣找一個數的因數。現在我們來找一找1--12的所有因數。
師:老師把同學們剛才寫的1-12各數所有的因數都展示出來了,請同學們按自己的標準把這12個數自由分類。
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都分得很好。我們來看看第四個同學的分法,(大屏幕出示生4的分法),同學們仔細觀察,思考:只有2個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么特點?
師:非常正確!那我們給這類數取個名字吧。
師:同學們取的名字都不錯,也都有道理。數學家給它們規定了一個統一的名字—質數。(板書)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數叫質數?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思考,有兩個以上因數的4、6、8、9 、10、12與質數相比,它們的因數又有什么特點?
師:數學家給這類數也規定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合數。(板書)誰來說一說什么樣的數叫合數?
師:那么,“1”這個數呢?它是質數嗎?是合數嗎?
師:為什么“1” 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呢?
師:說得真好!這樣,我們就把非0的自然數按因數個數分成了“質數”、“合數”和“1”三類。
學生的發現有的是偶然的,有的只是猜想,也有的是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和安排的。作為教師應適時啟迪,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新發現,使知識不斷地深化和發展。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時代,我們每一個人要想跟上千變萬化的形勢,而在一個人的知識體系中接受完的學校教育,也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的第一步,所以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學會學習,無疑是今后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前提,因此,讓學生學會學習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不可推卸的重任。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4).
[2]:劉兼、孫曉天主編《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編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