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生
摘 要:曾國藩在清朝的歷史上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先后歷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等清政府要職,幫助清政府鎮壓了太平軍,捻軍,為維護清朝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一套屬于曾國藩自己的治軍思想。如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一切以制度為本,在軍隊各方面重視“誠”。
關鍵詞:治軍思想;基本特征;啟示
一、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
曾國藩在練軍的時候非常重視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并非只是單純的軍事訓練。這個被曾國藩總結為“訓”和“練”,“訓”指的是政治和思想教育,“練”指的才是軍事訓練。曾國藩在闡述“訓”“練”時說:“訓有二,訓打仗之法,訓作人之道,訓打仗則需專尚嚴明,須令臨陣之際,兵勇畏懼主將之法令,甚于畏敵之炮子;訓作人則全要盹誠,如父母教子,有殷殷望其成立之意,庶人人亦容易感動。練有二,練技藝,練隊伍,練技藝則欲一人御數人,練隊伍則欲數百人如一人。”在和太平天國交戰的過程中,曾國藩也是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治軍思路。當看到太平軍治軍嚴明的時候,曾國藩也曾說“練勇之舉并非有他,只以官兵在鄉下無騷擾,而去歲湘勇有奸淫擄掠之事,民間倡為謠言,反謂兵勇不如賊匪之恥,而稍變武漫無紀律之態,“得到”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煬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賊有誓不相棄之死黨,吾官兵亦有誓不相棄之死黨。”曾國藩的軍事訓練則是效法戚繼光戚家軍和岳飛的岳家軍的訓練方法,注重實戰效果,每天點操,點名,這樣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既保證了湘軍的戰斗力,在戰場上能夠無往不利,同時也保證這只湘軍的向心力和精神面貌,使得湘軍在當時的清朝軍隊中頗為倚重,各地的軍隊也都爭相效仿。
二、一切以制度為本,不準任何人違反制度
制度為先,賞罰分明,這在中國社會中是頗受重視的理念,尤其是在軍隊中,而在曾國藩的湘軍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湘軍中,首先在訂立制度的過程中將就文法簡易,不像當時的清朝軍隊,制度設立一百五十多條,不僅繁瑣,而且讓士兵們很難記憶。畢竟當時的軍隊過程,文盲是占絕大多數的,而湘軍的制度簡單易記,這樣士兵就能夠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切以制度為本;同時,在曾國藩的湘軍中,賞罰必須是有制度依據的,不能因為某位將領位高權重就予以厚賞,任何人都不能違反制度。這樣才能夠服眾,廣大的士兵才能在心理上有所安慰,并且愿意為了獲取屬于自己的那份榮譽而在戰場上拼死廝殺。這樣的隊伍和這樣的戰斗力是驚人的。關于這一點曾國藩在論及制度是曾經說過:“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在曾國藩看來,這里的禮就是制度,也曾稱贊王陽明所寫的批評“大明律然罰典止行于參題之后,則不行于臨陣對敵時,賞格止行于大軍征罰之日,而不行于尋常用兵之際。”批注說道:“陽明之文,亦有光明俊偉之象。雖辭旨不甚淵雅,而其軒爽洞達,如與曉事人語,表里粲然,中邊俱撤。”
三、在軍隊各方面重視“誠”
曾國藩認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所以曾國藩在軍隊的各方面都是以“誠”為出發點。在君臣關系上,曾國藩強調:“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吾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軍人當以忠義為先,效忠皇帝,效忠國家,這樣才是誠的表現。并且在將領的選拔上,也是要求將領必須首先精忠報國,否則難堪大用,自然也就不會得到提拔。另外,曾國藩提出軍隊要形成:“水與武和,水與陸和,兵與勇和,將與卒和,糧臺官紳與行間偏裨,均無不和”,整支軍隊“如家人骨肉之聯為一體,而無纖芥嫌隙之生于其間。”他希望整個軍隊能夠像一家人一樣,之間沒有任何的猜疑和嫌隙。對于綠營之間的各自保全,袖手旁觀深惡痛絕,所以曾國藩曾說:“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彼此相顧也。湘軍將雖有仇,臨陣未嘗不相援,故有晨參商而夕赴救者。私怨,情也;公事,義也,爾獨不聞知乎?”而且,曾國藩還對湘軍進行改革,由將領來選拔士兵,這就相當于戚家軍和岳家軍,使“勇丁感營官挑選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誼相孚,臨陣自能患難相顧。”從而產生出難以想象的戰斗力。同時曾國藩能夠做到以身作則,由己達人,以誠待人,不謀心眼,不談心機,隨著時間的累積,各級將領都感受到曾國藩的誠心實意,也就全心全意為曾國藩賣命,從而讓軍隊上下一心,迸發出驚人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四、結語
曾國藩作為清朝的地主階級的代表,代表了封建社會大地主的利益,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曾國藩的治軍的思想中如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相結合,軍隊的一切都以誠為出發點,這些在今天依然有我們參考的價值,為我們創建一支戰無不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勁松.曾國藩軍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6 (5) :218-222.
[2]左鵬軍 曾國藩的通俗詩文創作與文體創新意識[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