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英
【摘要】面對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基層干部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新變化、新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農村群眾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切實增強農村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新形勢;農村群眾工作;方式方法
一、深度把握群眾工作的基本內涵
什么是黨的群眾工作?《黨的群眾工作大辭典》解讀黨的群眾工作是“黨為實現自己的政治路線,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所進行的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等工作的總和。”依據我們黨90多年群眾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基本可以這樣界定:黨的群眾工作是指以全體共產黨員為工作者,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工作對象,以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原則,以貫徹落實黨的正確主張為工作內容,以實現與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正確運用黨的群眾路線為根本方法,以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為工作手段,團結和帶領群眾推動中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工作。
在我黨歷史上,工作方法問題歷來受到高度重視。毛澤東早在1934年1月就寫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文中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應該討論,應該決定,應該實行,應該檢查 ”。并且形象地把完成工作任務比喻為“過河”,工作方法比喻為“橋”與“船”,要想“過河”,必須首先解決好“橋”與“船”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只有科學的工作方法,才能收到良好工作效果。
二、充分認識農村群眾工作所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
(一)群眾工作內容和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加速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農村社會各種要素也加快由靜態到動態、由封閉到開放、由單一到多元的轉變,農業農村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和標準化快速發展,農業生產要素流動加快、生產資源整合加速,特別是各種專業大戶、合作社大量涌現,一些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家庭經營情況看,既有純農戶、亦工亦農的兼業戶,也有常年外出務工經商的打工者、自主創業的企業家。不同農戶經營項目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利益訴求也不同。
一是形式多樣性。在新形勢下,己從傳統的婚姻家庭、繼承、瞻養、鄰里等民間糾紛擴展到征地拆遷、土地承包、勞務爭議、合同糾紛、民主管理等以經濟利益訴求為主要特征的新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問題以利益沖突為特征,且涉及政策、法律、經濟諸方面的專業知識,單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傳統方式很難奏效,易形成上訪和群體性事件。就是傳統性的矛盾也出現了利益訴求的新特點。
二是主體群體性。當前很多矛盾和問題,由于主體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容易形成群體性事件。如拆遷安置、征地補償、社會保障、醫患關系等,這些矛盾和問題往往是“一枝動而百枝搖”,易造成群體性事件,給社會穩定帶來較大影響。
三是內容復雜性。當前的問題,既有歷史遺留下來長期得不到解決的老問題也有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既有群眾要求合理但按政策一時難以解決的情況,也有期望過高、要求過于苛刻,使問題難以解決的情況。過去的問題大都發生在個人之間,現在往往則擴展到個人或群體與企業、基層組織、政府部門之間,有些群眾一旦發生糾紛就找政府,有時把矛頭直接指向政府,導致個人與組織、干部與群眾之間矛盾不斷上升。
四是方式對抗性。群眾對我們黨的認同已經從過去的感情認同轉變為法理型認同和利益認同,對權威和體制的遵從性、依賴性大大減弱,獨立性、民主性逐漸增強,特別是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使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一些干部工作作風粗暴、簡單的一刀切的工作方式傷害了群眾的樸實情感,引起了群眾誤解和不信任,產生對抗心理,給干部與群眾之間增加了障礙和難度。
(二)當前基層干部在群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一是思維方式沒有發生根本的轉變。主要表現在部分鄉村干部沒有充分認識到工作已從管理型到服務型轉變的重要意義。習慣以管理者自居,以有特權為榮,在思想上輕視群眾、行動上脫離群眾,不善于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經常使自己的工作陷入孤軍作戰、孤立無援的狀態,以至于感嘆“老辦法不頂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
二是平時繁忙的工作往往造成干部無法經常沉到基層一線。當前,社會矛盾和問題較多,為應對新情況普遍出現緊張工作狀態,極大地擠壓了基層干部做群眾工作的時間和精力,又沒有創建社會管理的新機制,以致有時造成信息不靈、情況不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三是鄉村干部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嚴重影響了干部的心理狀態。基層干部長期緊張地工作,面臨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和體力透支,又經常擔心完不成工作任務、得不到上級領導認同而產生挫敗感,造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疲勞,以至造成有時自覺不自覺會把這種不佳的精神狀態發泄到工作對象身上,進一步傷害了群眾的感情。
三、注重群眾工作方式方法,講究農村工作藝術技巧
做好群眾農村工作,光有良好愿望還不夠,還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從而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必須改進黨員干部的作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問計,從群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增長智慧,不斷提高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總書記的指示明確要求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要大力倡導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良好風氣,堅持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掛在心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之所需,做群眾的貼心人。農村群眾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需要認真研究新時期農村工作的新變化、新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農村群眾工作的新機制、新方法,切實增強農村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做群眾工作,要在“四多”上下功夫。一是多想。設身處地為群眾謀利益。群眾利益高于一切是我國的基本思想方針。群眾辛辛苦苦在田地里勞作,所獲利益珍貴無比。因此,要充分保護好群眾的利益并使群眾利益在有效的范圍內實現最大化。堅持與群眾換位思考。把能為群眾謀福利促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第一時間告知,對于不清楚的地方給予耐心的解釋,直到群眾了解透徹,在發展過程中有所幫助。在平常的工作中想方設法促進群眾發展,堅持抓產業、上規模,抓基地,夯基礎;抓龍頭、連農戶;抓科技,強服務;抓市場,活銷路。通過群眾工作,更新群眾生產、生活、生育觀念,強化科技生產意識和經濟發展意識,把幫民致富的措施,轉化為群眾致富的能力。二是多看,及時發現群眾困難并給予幫助。如今的農村與城市有著相當大的差距,不管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文化上。農村的群眾所面臨的困難因此相對于城市居民要多。在平時的工作中,堅持主動尋找困難的群眾、群眾的困難,積極主動地為群眾排憂解難、解疑釋惑,變群眾反映困難為村委尋找困難。村委化被動為主動,真正當上群眾的“知心人”。三是多聽,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訴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是農村進步的源泉,只有不斷解決群眾所反映的問題才能取得新的發展和進步。群眾的心聲是他們最真實的表達,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支撐點。在平常的工作中,始終堅持實行村務公開、村民自治、民主議事等制度,在有關群眾的大小事件上充分傾聽群眾意見,接受群眾合理的建議,充分尊重和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凡是涉及村民利益重大事項的決策,都要嚴格按照“一事一議”的議事規則,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進行集體討論決定。四是多做,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好事服好務。農村基層工作,直接與群眾打交道,工作對象具體,接觸問題直接,養成務實工作作風尤為重要,要說實話,辦實事,言必信,行必果;要有實干的本領,實在的作風。在工作中堅持大膽開拓,勇于創新,以敢說立信,以敢干樹威。工作措施具體實在而不花拳繡腿,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而不做表面文章。帶領群眾科技致富,而不瞎指揮、瞎折騰。重大問題村委會成員親臨現場,重要工作深入一線。
(二)創新工作方法,要在吃透“三情”上做文章。一是上情,即上級政策,這是我們開展一切工作的指針。所謂吃透“上情”就是要明確任務、把握方向,掌握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二是民情,即百姓意愿,這是發動群眾力量、滿足群眾需求的根本。就是要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到群眾當中,從群眾中了解實情、汲取智慧、聽取意見、改進工作,從而促進工作的落實。要真正了解民情,重點要把握村情,要在調查研究上下一番苦功夫,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把情況摸清,不斷深化對村情的認識,找準工作的結合點和突破口,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很多問題坐在家里苦思冥想是找不到答案的。因此做群眾工作既要“吃透上情”,又要“摸清下情”,即“民情”。三是實情,即現實條件,這是確保新方法能用、管用的關鍵。
(三)開展具體工作,要用“三情”來開鎖。在基層工作,經常要跟普通群眾打交道,我深刻認識到,給群眾做工作不能千篇一律,要實事求是、靈活應變、方法多樣。要深入實際,掌握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工作方法,因地、因時、因事、因人而異地開展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做好。在開展具體工作的時候,就要根據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農村工作,有時需要特殊的方法:
一要用親情。在一個自然村中居住的人,往往都是沽親帶故,在開展工作的時候,要注重利用這種特殊的資源來為我們服務,這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外人跟他很難講通和商量的事情,他的某個親人,也許只要只言片語就可以做通他的工作。
二要用友情。有些人往往就信任個別朋友,往往把朋友的話當圣旨。遇到這樣的人,我們就要對癥下藥,不走彎路,通過他的朋友來做他的工作。
三要用真情。在開展具體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用真情實感,講實情,說真話,要學會換位思考,要讓群眾感知到,你是真心為他著想,不是在騙他,更不是在害他。
作為基層的黨員干部,只有以“三情”連民心、解民憂、謀民利,把群眾當朋友、當親人,才能將群眾工作做到百姓的心窩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