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嬌
[摘要]被動句式英語和漢語都具有的語法特征,也是英語和漢語常用的句式。無論是英語學習還是漢語學習,被動句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知識。但是,由于英語和漢語的形成歷史不同,所屬的語言系統也不同,英語被動句和漢語被動句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語言研究者積極對英漢被動句進行分析,進而加強我們對英漢被動句的了解。研究英漢被動句對比不僅能夠使我們認識到英語語言和漢語語言的不同,而且對學生的語言學習有著深刻意義。本文從表達形式、語法意義以及語用功能等方面對英漢被動句進行分比較分析,以為學生語言學習提供科學的依據。
[關鍵詞]英漢;被動句;對比;形式;語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5918(2017)07-015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71
[本刊網址] http://www.hbxb.net
一、表達形式對比
英語被動句和漢語被動句按照表達形式都可以分為有標志的被動句和無標志的被動句兩種。例如,英語中有標記的被動句“be+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無標志的被動句“the door closed”。漢語中有標記的被動詞“玻璃杯被他打碎了”,沒有標志的被動句“衣服洗好了”。
(一)有標記的被動句
有標記的被動句主要包括句子中有施動者的被動句和句子中沒有施動者的被動句。
首先,句中有施動者的被動句。英語有標記的被動句的句中有施動者的被動句中有表示被動的介詞“by”用于引出施事者,例如,“The cat was murdered by him”。漢語有標記的被動句句中有被字短語用于引出施事者,例如“飯被他吃光了”。雖然有標記的英語被動句和有標記的漢語被動句在語法特征上有共通之處,但是,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多區別的。第一,詞語在句子中位置不同。在英語被動句中,謂語短語是句子的中心,狀語處于半緣位置,并且,狀語的位置十分靈活,可以變換。而在漢語被動句中,狀語位置十分固定,不能靈活變換,而且狀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放在主語后面,沒有放在句末的情況;第二,介詞與賓語的關系不同,在英語被動句中,介詞與賓語的黏著性很強,一般放在介詞之后緊跟賓語。而且,當施事者指向不明確時,施事者和介詞都不能出現在句子當中。而在漢語被動句中,“被”字與賓語之間的關系比較自由,兩者可以共同出現,也可以只出現“被”字;第三,句法地位不同。在英語被動句中,介詞短語作為句子的狀語處于句子的邊緣地位,可有可無,在省略介詞短語之后,句子仍然是被動結構。而在有標志的漢語被動句中,“被”字是被動句的標志,不能省略,在省略之后,句子將無法表示被動的意義,也不再是被動句了。但是,在英語被動句中,介詞短語雖然不是句子的結構中心,但是一般情況下是句子的語義中心,強調施事者。
其次,句中沒有施動者的被動句。句中沒有施動者的英語被動句結構為“be+過去分詞”,句子中不出現介詞短語。例如“The dog was shot dead.”而且沒有施動者的英語被動句大多表示泛指或者無法指明施動者的狀況。沒有施動者的漢語被動句不使用“被”字而使用其他詞語來表示被動。例如“魚讓貓吃光了?!辈⑶?,沒有施動者的漢語被動句通常情況下表示泛指。另外,由于漢語被動句引導施事主語的介詞較多,有標記的漢語被動語義的表達十分復雜。例如,“給、叫+施事者+動詞”、“受事者+給、讓、叫+施事者+動詞”、“受事者+為+施事者+所+動詞”、“受事者+由+施事者+動詞”等形式都可以表示被動。
(二)無標記的被動句
英語和漢語中都有通過主動形式來表達被動意義的句子,這種句子結構叫做無標記的被動句。無標記的被動句主要通過意義手段來表現被動的狀態。而且,大多數無標記被動句的主語是沒有生命的事物,而且主語是謂語的支配對象。
漢語中的無標志被動句的數量很多,甚至超過了有標志被動句的數量。這是因為,人們的語言表達遵循經濟性原則,為了更簡潔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形成的。而英語中無標志被動句的數量很少,而且無標志被動句的動詞僅限于不及物動詞和部分使役動詞,不及物動詞需要狀語來修飾。例如,“The boats were upset.”
二、語法意義對比
(一)感情色彩
英語和漢語在語法意義的感情色彩上有著一定的差異,英語的客觀性較強,漢語的主觀性較強。漢語的被動句多表示不希望發生的事情,例如,“受傷、受騙、受禍”等不利結果的影響,主要表達不愉快的事情。而英語的被動句表達就十分客觀,能夠表達積極或消極的事情。敘事者通常站在客觀的角度來對事件進行真實地說明,主觀成分較少。
(二)問題視角
英語被動句的語法意義會隨著看問題視角的變化而變化,大多數英語被動句都是從受事者和施事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被動的概念為切入點進行觀察的。而漢語的被動句主要從說話者的角度來表達被動事件。另外,英語主動句和被動句表達的是對同一事件的兩種看法。主動句卓總強調施事者的動作和狀態,被動句主要強調受事者的狀態變化。而在漢語被動句中,說話者的主觀選擇直接影響著被動句的意義。而且受漢語思維的影響,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常常從主題出發來描述事件,用主動語句來表達被動意義。
由此可見,在語法意義的情感色彩上,英語被動句更具可觀性,漢語被動句的主觀性較強。在問題視角上,英語被動句多從受事者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施事者和受事者的被動關系,漢語被動句則主要從說話者的角度出發,由說話者的態度來決定施事者和受事者的被動關系。
三、語用功能對比
(一)時態對比
英語被動句能夠有在現在時、過去時、將來時等多種時態,但是,英語被動句一般不能用于完成進行時態、將來進行時態和過去將來時態。這是因為,完成進行時態中主語的動作正在進行,無法用被動語態來表示,而將來進行時和過去將來時的動作都沒有具體發生,無法用被動語態進行。而漢語被動句沒有特定的時態變化,主要靠句子中的時間變化來體現。這是因為,漢語本身就沒有時態變化,人們在講述事情的過程中會用具體的時間副詞來進行時間提示,不需要句子進行時態變化。例如,“I was not invited,but I have come now.”“雖然我沒有被邀請,但是現在我還是來了?!痹谶@一被動句中,英語被動句的時態十分清楚,“沒有被邀請”發生在過去,“來了”發生在現在。而漢語被動句沒有明顯的時代變換,只能根據句子意義的對比去分析動作發生的時間。在這句話中,“來了”發生在現在,“沒有被邀請”只能發生在現在之前。而且,漢語被動句經常表示過去發生的事情,含有完成的意義,因此,一般情況下,漢語被動句為完成時態。由此可見,英語被動句的時態變化十分明顯,而且時態清晰,而漢語被動句的時態是模糊的,需要根據句子中動作發生的時間進行推測。
(二)使用頻率對比
英語被動句的使用頻率要遠遠低于英語主動據的使用頻率。但是,在實際表達的過程中,不同的語體對英語被動句的使用頻率也不相同。例如,科技語體強調語言的客觀性,要求敘述者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主觀臆想,因此,科技語體常常使用被動結構。而新聞報道十分重視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公正性,因此,常常使用主動語態。另外,不同作者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同,有些人習慣使用被動語態進行表述,有些人習慣使用主動語態來表述。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英語科技文章經常使用被動句,新聞報道也有使用被動句的情況,而會話體小說則很少使用被動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要求客觀性和準確性的英語文章中,使用被動句的頻率比較高。
漢語被動句主要有沒有形式標記和施事者的被動句,簡稱第一類被動句,例如,“飯已經吃完了”;沒有施事者但有形式標記的被動句,簡稱第二類,例如,“舊房子被拆了”;有施事者的被動句,簡稱第三類,例如,“衣服被雨水澆透了”。本文對漢語三種被動句的使用文體進行了調查,發現,在110篇小說中,使用第一類被動句的有45%,使用第二類被動句的有25%,使用第三類被動句的有30%;在40篇新聞報道中,使用第一類被動句的占50%,使用第二類被動句的占29%,使用第三類被動句的占21%;在150篇科技文中,使用第一類被動句的占65%,使用第二類被動句的占20%,使用第三類被動句的占15%;在30篇文論中,使用第一類被動句的占39%,使用第二類被動句的占26%,使用第三類被動句的占35%;對于所調查的所有文章來說,使用第一類被動句的占55%,使用第二類被動句的占20%,使用第三類被動句的占25%。由此可見,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多數情況下都使用第一類沒有形式標志,也沒有施事者的被動句。
由上文所述,我們可以發現英語的被動句使用頻率要遠遠高于漢語被動句的使用頻率,這是因為漢語被動句主要用于表達不行的事件,受語境的限制較大。而英語被動句經常用于表達客觀事物,沒有語境限制。
參考文獻:
[1]葉昕媛,顏愛梅.英漢被動句的對比分析[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2]田園.從被動結構看英漢動詞概念結構的差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5).
[3]王志軍,韋漢.論英漢被動句式的衍生[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3).
[4]王志軍,楊小茜.以語料為基礎的英漢被動句對比及其認知闡釋[J].山東外語教學,2002(5).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FENG Jiao
(Yingtian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passive sentence grammar featur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also commonly use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earning, passive sentences are the focus of the students to learn knowledge. However,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history,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passive sent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 is a big difference. In this case, the language researchers posi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Comparison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can not only make our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t English language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o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This paper makes comparative analysis from the expression forms,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sentences; contrast; form; pragmatic functions
(責任編輯:桂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