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艷+楊麗敏+董偉++靖波
摘 要:“祖國大糧倉,拜托黑龍江”面向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大省建設,在這一背景下,農業生產中急需高素質的農業技術人員,為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具有愛農情懷、吃苦耐勞、技術精湛、務實創新的農業技術員,高職農業院校中《農業應用化學》課程改革就尤為重要,通過對這一課程的實踐研究,使學生更好地將課堂所學與實際生產結合起來。基于學生未來的崗位需求,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載體,重構課程,強化農業應用化學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習慣。
關鍵詞:基礎知識 實踐技能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3(b)-0201-02
《農業應用化學》課程是我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不僅能加強學生化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同時也能培養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學習農作物栽培、農產品安全與分析檢測等后續課程夯實基礎,以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農業技術員,農資生產企業技術員和化驗員等技術技能人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表明,化學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對于農業科學的發展與進步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根據“崗位用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就教什么”,把化學基礎知識與農業科學知識緊密聯系起來,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對于培養具有扎實的化學理論和實驗基礎的農業科學工作的人才就顯得非常重要。
1 基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課程改革
《農業應用化學》課程是基于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根據“崗位用什么,學生就學什么,教師就教什么”來確定教學任務;通過對企業調研和實習,結合行業企業的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再根據化學教學的先后順序,進行歸類整理,確定教學項目。與行業企業專家、專業團隊研討,確定教學內容,編寫出符合我院農學專業實際需要的校本教材,由專兼職教師共同設計、開發、建設和實施教學。
1.1 精選理論內容,夯實理論基礎,突出職業導向,體現專業特色
本著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充分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人才培養目標,內容建設“以崗位所需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依據市場需求,結合行業發展趨勢,進行職業能力分析;重構教學內容,完善與專業課程的銜接,深化教師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認識,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選擇崗位需求的知識和技能。如在給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的學生講解稀溶液的滲透壓這一概念時,我們首先給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鹽堿地不易長莊稼?”然后,讓學生閱讀教材,由學生來回答問題,通過討論與講授,學生知道了滲透現象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而感受到了化學基礎知識對專業的重要性。因此,結合所授專業的特點,即時調整授課相應的細節,把化學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主動的學習農業應用化學知識。
1.2 優化實驗內容,突出實踐教學,強化技能訓練,突出學生主體
實驗有利于培養與發展學生對科學技術的學習興趣與能力,有利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對于一所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生產服務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學校,強化學生的實驗技能,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新意識的形成和實踐習慣的養成有極重要的作用。實訓基地體現“工學結合”,在“學做合一”的實訓基地落實基本技能的實驗和實訓,在“行校合一”的實訓基地落實校內生產性頂崗實訓,使學生掌握綜合操作技能,具備校外頂崗實習能力。在原有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基礎上,開設創新性實驗。結合專業開設應用型實驗銨鹽中氮含量的測定,果蔬中總酸度的測定,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等,創新性實驗復混肥料中有效磷的測定,通過下任務單的形式,指導學生查閱國家標準,然后搜集資料,設計合理實驗方案,完成實訓內容,在此過程中,可極大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發揮團隊合作意識,充分地感受到化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大大提高了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實踐技能。
1.3 以項目為導向任務為載體構建課程,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緊密結合
以必須、夠用為度選取教學內容,教材內容循序漸進、重點突出,關注學生“計算、操作、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與后續課程的銜接,體現了農林院校化學教材的特色,實現教、學、做合一,職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合一。加強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強化與實際的聯系,將分析化學和有機化學的知識進行整合,以項目為載體、用任務來驅動,采用“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根據每個項目的教學內容,結合企業生產中的實際項目及學校的具體條件,合理開發設計訓練項目,以項目為主線展開教學,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
2 改革教學方法,突出技能,夯實基礎,提高素養,持續發展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學方法主要采用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分組教學、小組討論等教學形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實訓項目,進行真實的職業訓練,形成教、學、做一體化;以訓練項目為載體,在完成每一個訓練項目中讓學生獲取經驗性知識,并滲透理論知識的教學,在完成數個任務以后,以所學理論知識、技能完成整個綜合訓練項目和拓展項目,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遵循“目標定位、內容重構、項目實施、對標考核”的流程,以專業核心能力及后續課程的需求為依據,針對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分解,找出與農業應用化學相關的技能,進行能力歸納,對知識學習內容提出要求:知道“是什么”——記住知識要點,可獨立完成習題訓練;懂得“為什么”——可以利用所學概念及原理解決思考題;能夠“去應用”——能夠發現、討論、解決實訓中的問題。對技能練習內容分出層次:認識——知道常見的儀器和試劑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學會——能夠獨立規范操作,完成實訓報告,結果正確;熟練——反復訓練并考核至達標,練就過硬的操作本領,初步取得學生“求職有技能、發展有基礎、創業有潛質”的教育成效。
3 根據培養目標改革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
考試是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途徑,積極改革考試方式,從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綜合評價學生,采用“1+1”式考核方式,即理論考核與實訓考核并重。
理論考核:包括階段檢查占10%(期中)和終結檢查占40%(期末),實訓考核包括工作質量占10%和技能考核占40%。為強化學生“做”的技能,實訓技能考核針對每個考核項目設計了詳細的考核標準,并實行一項否決制。
4 結語
面臨高職教育新的形勢與挑戰,針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教材內容,精心設計組織教學,努力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助推高職教學改革。因此對農業應用化學課程改革進行研究與實踐,要突出技能,夯實基礎,提高素養,持續發展,融知識、技能、素質于一體,為完成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 董偉,宋佳佳,楊麗敏,等.高職高專院校《食品應用化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科技創新導報,2015:(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