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在中國歷史學科中研究性學習是能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研究性學習更重視探索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偏重于對現有規律的推導過程,宗旨是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知識,以形成基本的分析能力。基于此,對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進行了探究和反思。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作用;實踐;反思
高中歷史探究性學習是建立在探究性和自主性學習的基礎上,以更好地與創新需求和素質教育的需求相適應。探究性學習是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以個人或小組活動的方式,獲取結論,以形成新的學科教學方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探究性學習,能進一步提高歷史學習的質量。
一、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價值
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研究性學習通過批評性考察知識體系,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應用與理解知識。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增強。
2.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研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重點關注,通過對學習過程的深化和延展,使課堂知識學習更加簡約化,它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體驗更加強調,進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完整和豐富。
3.有助于學生的合作與互動
研究性學習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它通過小組學習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之間彼此分享經驗和共同學習,對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進行培養。
二、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教學的實踐
1.在專題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
傳統歷史教學方式的主陣地就是課堂教學,實施研究性教學的主渠道之一,就是通過課堂教學方式對專題研討進行滲透。促進學生對問題更好的認知和解決,是中學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和國際意識。歷史學科的特點是連續性和科學性,而研究性學科在教學層面上,與這些特點更加契合。在秋季的歷史教材中,增設了活動課。并全部采用研究性學習式的方式編寫,每學期提供若干研究性學習課題,這些將專題研討滲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2.在習題訓練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近年來在各個學科的高考試題中,都以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側面和方式,滲透研究性學習,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如在××年上海高考題第30題“學生對民國初期學生心目中的偉人”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中,學生給出了多種答案。所以在日常的習題訓練中應對研究性學習進行適時開發,使學生有機會表達自身的立場和觀點。在習題訓練滲透研究性學習,對不同層面的學生,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又要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進行師生間的思維碰撞和溝通,通過開展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從角色扮演中體驗研究性學習
歷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方式,構成歷史的要素之一,就是歷史人物。在日常歷史學習中學生通常都是以地區和時間為線索,不能全面了解歷史人物。因此,在對歷史人物進行扮演時,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歷史傳記,對感興趣的歷史人物進行選擇,全面了解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心理活動及行為導向。對于歷史上那些備受爭議的人物,如雍正和武則天等,學生往往會有更濃厚的興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更深入的理解,教師應指導學生對那些具有重要歷史作用的人物進行研究,角色表演必須在對歷史知識充分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對于表演者的表演,其他同學可充分發表見解,評析的過程和角色扮演的過程是同等重要的。最后,要求學生以文字的形式,對自己的評論或表演情況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質疑能力。讓學生在虛擬的現實中,更好地體驗歷史人物所處的特殊的時代背景。但因為受到學生自身能力及資料資源等各個方面的限制,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對學生要求不宜過高,以免將學生的積極性挫傷。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創設角色表演的時間,可在課外閱讀及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即興表演,以獲得良好的學習歷史知識的體驗。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中強調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勇于對歷史問題發表見解,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基于此,在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中,研究性學習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探究性教學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將傳統的教學方法摒棄,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以小組和個人的形式,通過研究性學習,在已有的知識架構的基礎上,培養探索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