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做好錯題集是提高成績的必然途徑,要求持之以恒;有效利用好錯題集更是關鍵,那就是要每天積累,每天翻看,盡最大努力把錯題集里的每一個問題搞明白,記清楚。教師要做好引導、監督工作,與學生共同提高成績。
關鍵詞:考試;成績;錯題集
多年從事高三教學工作,一年下來,大大小小的考試不計其數。考試成績是老師和學生都非常關注的,特別是大考,也是學校關注的焦點。但是我發現,每次考試后,老師和學生都會有一大堆遺憾:許多題目做過了、講過了,甚至考過了,有的還不止考過一遍,最終還是錯了,拿不到分數。這是令所有人都頭疼的大難題。
憑借多年教學經驗,我們都清楚,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建立錯題集。所謂錯題集,就是要求學生準備一本較厚的筆記本,把平時作業及考試中出錯的題目、典型錯誤找出來,抄錄、剪貼到筆記本上,這就形成了一個錯題本。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在日常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有效的錯題集不僅可以把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是學生積累學習資料和學習經驗的寶庫,還是教師改進教學,研究學生的重要依據,更是提高考試成績的有效措施。
那錯題集如何做呢?其實這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喜歡抄題的抄題,不喜歡抄題的剪貼。只是要注意,這只是做錯題集的第一步,還有更重要的事做完了,才能發揮好這個本子的作用。把錯題整理出來之后,要分析、標注,把錯題的相關知識點、審題要點、答題規范等記在旁邊。記錄完了上述內容,最后還得有個總結歸納,簡明扼要表達出你的思維能力和狀況,還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環節做得還不夠好,以及你從這一系列的錯題研究中收獲的經驗和技巧。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舉個例子來說吧。
例:讀下表,該表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 )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成就(部分)
A.發明創新農業生產工具
B.注重總結推廣農業經驗
C.注重農時,改進耕作技術
D.精耕細作的模式形成發展
分析:這是一個圖表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狀況。材料反映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內容有:創新農業生產工具、興建水利工程、注重農時、總結和推廣農業生產經驗。這個題的出錯率很高,A、B、C三個選項都會被錯選,而且錯選概率也大體一致。原因是這三個選項在材料中都有體現,之所以錯是因為它們的表述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意思,三個選項其實處于并列狀態。在單項選擇題中,處于并列狀態的選項可以同時排除掉。最終的正確答案是D。很多學生沒有選擇D,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學生對“精耕細作”這個名詞缺乏真實的理解。
在上面這段分析中,我指出了本題考查的相關知識點,即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對這個知識點不熟悉就需要翻書看看;審題要點就是表中所反映的農業科技、農時、水利、生產工具這些方面,把這些總結起來就是選項D所說的精耕細作模式的形成發展。這個題出錯的原因基本可以歸結為對歷史名詞概念的理解不夠,或者不理解。通過這個題目可以提醒學生理解名詞概念的重要性。至于說“錯題研究中收獲的經驗和技巧”,我認為并列選項同時排除就是很好的一個代表了。
在學習中,絕大部分人把時間花在了做題上,而忘了做題其實是為了找到不會做的題;也有不少人意識到要把不會做的題記錄下來,卻又忘了學習本身就是要把這些不會做的題做會,搞明白。所以,錯題集的有效使用還要特別注意一些事項。
一是錯題集的收集整理要持之以恒,不能隨性,三天打漁,兩天曬網。
二是錯題集只在考試前看,這是完全沒有理解為什么要做錯題集。學習中的問題要在平常學習中不斷解決,才能真正有效。每每都要累積到考試前才去看錯題集,那么多看得過來嗎?會有多大效果呢?所以錯題集要常翻看,每天看,一點一點地把問題解決掉。
三是錯題集只加不減。如果你能夠做到天天看自己的錯題集,就會發現有的東西很快就掌握了,這時就需要把這部分已經掌握的內容移除出去。錯題集里面的題肯定是有的記得快,有的掌握慢些;如果沒有把已經熟悉的題目提早拿掉,當你把不熟悉的題目混在其間,很容易產生這個題我已經會了的錯覺。錯題集里只留下那些你真正還沒完全搞懂,沒有完全記住的東西。保證你每一次翻看錯題集都能再加深學習。
錯題集有個重要作用,那就是通過對錯題集的整理,可以加深對自己學習狀況的了解:
1.自己容易在哪些知識點上出錯,頻率有多高?知道了這些,你就可以針對特定知識點進行訓練了。
2.自己容易因為什么原因出錯?這里要準確,特別是不能總是把錯誤簡單地歸結為粗心,因為粗心有很多具體的表現形式。哪怕是“容易把1+1錯算成3”這樣的結論也比粗心來得更有建設性。這樣,你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糾正自己的慣性錯誤。堅持下來,類似粗心這樣的低級錯誤就會越來越少了。
3.自己的失分點是如何演化的?在不同的學習時間段,易錯知識點有變化嗎?應該彌補的漏洞補上了嗎?如果沒有,那具體該怎么做已經很明了了。
總之,建立錯題集的終極目標,就是完善個人知識體系和解題方法,把不會的學會,以全面提升考試成績。
作者簡介:趙躍軍(1978-),男,山西省運城市人,就職于運城學院附屬中學,中教一級歷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