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滿
摘 要: 培養大學生腳踏實地的精神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之一。由于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當今一些大學生在學習、就業及創業等方面顯得浮躁,借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加強大學生腳踏實地精神的培養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 傳統文化 腳踏實地精神 精神培養
在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教育、引導學生珍惜韶華、腳踏實地,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從這句話里可以深刻體會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大學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作用寄予厚望,同時指出腳踏實地是大學生走向成功的根本途徑。
一、當代大學生迫切需要培養腳踏實地的精神
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是一個機會與挑戰并存的時代,對于象牙塔里的大學生而言,渴望成功、實現自身價值的想法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何腳踏實地地實現自己的理想,卻是某些大學生不愿意思考和面對的,而且在現實生活學習中,我們會看到一些大學生表現出來的浮躁與急功近利。
首先,在學習態度上,幾乎所有大學生都知道只有掌握了扎實的基礎專業知識,才能在將來做出一番事業。但學習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的,只有具備腳踏實地的精神才能在學習上專心致志、迎難而上。但某些大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僅僅滿足于60分萬歲,滿足于大學能最后拿個文憑就行,把大量的青春時光用在打游戲和風花雪月上。當對他們這樣的行為進行批評時,還振振有詞地說一個人的成功不一定需要有多好的學習成績,比爾·蓋茨從哈佛退學后才成為世界首富,但他們只看到了比爾·蓋茨的苦功,卻不了解在成功背后比爾·蓋茨所付出的辛苦。比爾·蓋茨在哈佛大學讀書時,經常在電腦上設計程序,有時甚至連續干上兩天,正是這樣腳踏實地的精神才造就了他的事業。
其次,從就業方面看,當前一些大學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就業定位不切合實際,就業期望值過高。眼睛總是盯著經濟發達地區,或者薪酬高、待遇好的國有大型企業與世界知名企業,對于一些中小企業或條件比較艱苦的地區則是避而遠之。如果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企業,則會選擇先就業再擇業的做法,這是某些大學畢業生跳槽的重要內因。某些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如果受挫,則會怨天尤人、萎靡不振,不能很好地從失敗中分析自身的不足。更有甚者,為了去一個理想的單位,不惜以犧牲誠信為代價,成績造假、獲獎證書造假和社會實踐經歷造假,最后被用人單位發現,導致名聲掃地,給高校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再次,由于當前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畢業生人數連創新高,為了破解就業難題,國家大力提倡與促進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許多高校積極提供資金、場地、技術和政策支持,幫助有意愿的大學生進行在校創業。但從實際情況看,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學生雖然有創業熱情,但沒有實踐經驗,很多創業項目都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只不過是對一個小店增加了流行的網絡功能,和淘寶網上的很多店鋪沒有區別。還有一些所謂的高科技創業項目,看似高大上,但可行性分析并沒有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所有設想都是憑感覺,這樣的創業如何能夠成功?
二、部分大學生缺乏腳踏實地精神的原因分析
由上述種種現象可以看到有些大學生做事缺乏長遠的目光,急于求成,不愿意踏踏實實地從一點一滴做起。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現狀呢?
(一)信仰缺失,責任意識淡漠。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價值所有,沒有信仰,人生就會失去方向,前進就會失去動力。當代中國大學生的信仰應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實現。中國高等教育要求大學生樹立共產主義信仰,高校雖然開設了思想政治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但某些學校由于教學方式刻板,脫離大學生的實際,妨礙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了解,學習浮于表面。失去信仰,就難以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就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歸宿感,就無法看到他們作為當今社會新知識新技術的擁有者在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中的作用,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就會缺乏進取的精神與奮斗的動力,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就會茫然,而且很容易滋生抱怨社會和得過且過的想法。
(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造成某些大學生的功利思想。許多大學生都是從書本上成長起來的,沒有多少實踐經驗,思想還不夠成熟,對很多社會現象缺乏正確的判斷與明辨是非的能力。當今的中國正處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不良事件時有發生,持續高漲的房價,貧富的分化都給大學生造成沖擊。加之社會上的某些企業與個人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不惜生產假冒偽劣和進行坑蒙拐騙。再看文化領域,各種宮廷小說、穿越故事風靡一時,“快男超女”、“非誠勿擾”大行其道,有些高校以“就業”為主,強調為學生今后的職業化做準備,而沒有真正融入人文精神教育。這些現象和現在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格格不入的。正是社會上的這些功利化現狀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了功利化的思想,認為金錢至上。當我們問及大學生讀書的目的時,常見的是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獲得更大的回報。
(三)西方實用主義思潮的沖擊。當今大學生的成長伴隨著信息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西方利用其網絡優勢,向中國大學生輸出實用主義、自由主義等包裝的“普世價值”的價值觀,目的是對中國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數大學生受其影響,做事只計眼前得失,學習總想輕松拿學分,就業就想要待遇,創業只想天上掉餡餅。
三、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培養大學生腳踏實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腳踏實地的精神中國自古有之,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古語有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些都說明了要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實現,這些就是對腳踏實地精神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責任意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強調責任,從先秦開始,儒家就以天下為己任。孟子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范仲淹更是將這種責任上升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大學》一書中所倡導的“三綱八目”,其中八目指的是以格物、致知等為條件和手段,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改革受到反動舊貴族的打擊而失敗被放逐時所抱有的目標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杜甫在貧病交加、流離失所時想到的仍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文人所具有的強烈社會感。北宋大儒張載的四句豪言壯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充分表現了中國古代儒者的襟懷與理想。試想,如果當今大學生都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中國夢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復興為己任,那么他們思想上就有了價值依托,在學習生活中遭遇困境時就會腳踏實地、知難而進,有責任、有擔當,最終實現“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中“義”為公,是社會普遍的道德要求,“利”為“私”,是個人的利益要求。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看重義。《論語》有云:“君子義為上”,“君子義以為質”。在強調“義”的基礎上,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排斥“利”。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這句話就是說取利有道。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見,孟子將孔子的取利有道上升到了“先義后利”“舍生取義”的高度。在其后兩千多年的繼承與發展中,強調重集體,重國家而輕個人的“重義輕利”則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如果大學生真正領會到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就會正確看待利益得失,就不會為了個人利益弄虛作假、急于求成。
(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早在西周時期就產生了崇尚和諧的思想。西周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就是說性質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能產生新的事物。春秋齊國的晏子提出了“相濟”、“相成”,豐富了“和”的思想。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在用于文化時,則希望在多種文化相互交流或產生沖突時異中求同、兼容并蓄。《易傳》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這就是說天下的思想可能因各學派的立場、觀點、方法而不同,但最終會趨于一致。如果大學生真正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含義,那么不僅能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而且能借鑒異質文化彌補自身文化的不足之處,并進一步看清西方以“普世價值”進行文化滲透的背后隱藏著的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堅定腳踏實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中國高校成為催生中國先進文化的橋頭堡。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腳踏實地精神培養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通過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將中國傳統文化全方位有機地融入學校的課程教學與校園文化中,融入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中,并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加以傳播,讓當今大學生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為夢想而腳踏實地的艱苦奮斗精神,這才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動力。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國文化的重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石麟.中華文化概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3]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