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200)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用好用活教材是構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誘發學生興趣;提供質疑空間,激發學生探究;挖掘教材內涵,提高學生素養;拓展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創新。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材;生活化教學;學習興趣;質疑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3-0080-01
數學是與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的應用型學科,數學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只有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新課標所要求的數學教學目標。新課標理念的載體是教材,教師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大多是“用教材教”,即把學生的思維引入預定模式。教師對教材不同的理解會催生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用好、用活教材,既是構建高效課堂、“減負提質”的有效舉措,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對用好、用活教材并注重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措施進行研究。
一、創設生活情境,誘發學生興趣
只有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數學的興趣。興趣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生活情境可以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有魅力,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相遇應用題”時,教師可讓學生想想生活中的鼓掌現象,并給學生演示:手心與手背相擊、手背與手背相擊、先相合后相離。然后再演示:把兩只手放在左右兩個不同的地方,然后做相向運動,再用力擊掌,兩只手合在一起,這就是生活中的鼓掌現象。在課堂上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生活中的鼓掌現象自然過渡到相遇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
二、提供質疑空間,激發學生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從人類的認知發展規律來看,科學發明往往是從質疑開始的。適當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疑問”,產生探究欲望,從內心引發思考,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主動融入課堂教學。比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首先提出一個問題:“小李今年7歲,過了7個生日,小張今年8歲,可只過了2個生日,猜猜這是怎么回事?”問題一出,課堂氣氛熱烈,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進而順利融入新知的學習中。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該怎樣解決?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質疑是手段,釋疑是為了更高層次的質疑。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對于淺顯的問題,可讓學生討論解決;對于重點問題,師生討論解決。教師通過持之以恒的引導和訓練,會使學生越來越善于質疑。有質疑則易誘發探究,有探究則易發現真理。數學教學離不開探究,探究可以讓數學教學更生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
三、挖掘教材內涵,提高學生素養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挖掘教材內涵。要讓學生的思維積極投入探究過程,從而提高數學素養。教學“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時,先引導學生回顧“曹沖稱象”的故事,并和學生達成共識:將大象變成石頭,稱出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學生明白“替換”的內涵后,教師教學例題時就容易達到較好的效果?!靶∶靼?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對這個例題,學生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替換策略,既有把1個大杯轉換成3個小杯的想法,又有把3個小杯轉換成1個大杯的思路。可見,在替換思想的推動下,學生獲得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了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教師通過挖掘教材內涵、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激勵學生思考,使學生在思維碰撞的同時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不僅學得生動而且扎實,提升了數學能力和綜合素養。
四、拓展教學實踐,引導學生創新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有啟發性、實踐性的任務,或根據課堂需要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比如,檢測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題目:有42名學生要去坐船。大船可以坐8人,每次收費10元;中船可以坐6人,每次收費8元;小船可以坐4人,每次收費6元。請問:怎樣坐船最合理?對于這道題,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樣的題目能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傊浴皯谩嵺`”為線索的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五、結束語
總之,如何用好、用活教材是每位教師必須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教師要以學生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形成技能。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要積極利用與開發,讓教材充滿活力,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教師要精心安排和設計,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數學課堂才會更加精彩,學生的能力也會更強。
參考文獻:
[1]李滿倉.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2).
[2]何火祿.小學數學教學四“法”撥千斤[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