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梅
摘 要: 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會使學習孌得輕松靈活,學習效果才會大大提高,本文將從三個方面講述我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關鍵詞:興趣 抓手 學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5-0210-01
當前,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整個教育界十分關注的熱門話題。素質教育的整體概念和內涵,雖然人們對它認識不一,有待進一步充實與完善,但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一點上,人們已取得了共識。因為學習能力的具備就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課程標準要求: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建立起初步的語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將來的真實交際打下基礎。要達到這個目標,指導學生學好新教材,學習方法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寓學法指導于教材之中,有利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那么如何進行學法指導呢? 2008年三明市中招試題就體現了注重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習能力這一特點。
一、以發展語感為抓手,培養學生堅持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直接的、敏銳的感知。它是在長期實踐和經驗積淀的基礎上,經過反復訓練形成的一種近似自動化的心理活動。朱光潛先生認為語感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上下文關聯的感覺”。倘若學生在發展語感的過程中,沒有形成堅持集中注意力的習慣或毅力,就會出差錯,或答非所問。
如“聽短文”類,學生若在使用語言中缺乏自動化或半自動化反應成分,即在發音、語調、詞形變化、句型結構等技巧方面不熟練,就會感到“會而不熟、會而不靈”,乃至無法堅持聽下去,耳邊只是一片“嗡嗡”作響。
然而,語感是怎樣培養起來的呢?第一,“精讀幾篇經得起仔細推敲的作品或詩歌,把它們懂透背誦,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精神營養,這樣就會養成敏銳的語言感”(朱光潛)。第二,“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培養語感”(張祥保)。第三,“創造一個講、聽外語的環境,讓學生在英語的大海里‘游泳。第四,讓學生“多讀多說多寫多問”(孟雁君),以培養他們“聞弦歌而知雅意”的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統籌安排語言要素和言語技能的學習與訓練,真正培養習慣,發展語感,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在上課時,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提高聽課效率。
二、以發展思維品質為抓手,培養學生在交際中自覺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習慣
英語新教材要求學生具有交際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把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維能力是發展智力、促進交際及應變能力形成的核心機制和最活躍因素。因此,教師要不斷挖掘并開發學生思維的內在潛能,發展思維品質,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選擇填空題:38. “This sweater is too expensive.” “Look, heres another one. Its nicer. I think we can take it.” (A. longer B. dearer C. cheaper )學生會雖記得形容詞的比較級形式(-er),但不知道單詞的含義,再加上未能從語境上分析,就會失去判斷而錯誤選擇出答案(A)或(B)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抓“聽說領先”,配以實物形象或動作姿勢,再運用交際手段,將“音、形、義”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擴大詞匯量的能力,發展他們的整體思維品質。
又如,選擇填空題:40.Where can you see the notice on the right?
A. In a restaurant B. In a fashion shop C. In a bank 4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means “Have a victory”.等等。借助圖示、標記等符號,以及根據現實生活實際來觀察并判定答題要求。如此以來,點撥學生思維,能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程度,既培養了觀察能力又發展了靈活解題能力。
可是,我們知道,人的思維不是一種單純的智力操作,而是與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密切相關的。因此,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還應注意:第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在此基礎上,第二,可先教會學生理解好思維的內容及其依據,全面質量管理教給思維的基本方法。第三,設計思維的作業練習,進行大量的思維練習。教學實踐證明,重視發展學生思維品質,不僅能促使學生在交際中自覺地學習運用英語的習慣養成,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變能力、語言運用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以培養自學能力為抓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學法指導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有指導的學習”向“獨立學習”,由學會向會學轉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有目的地傳授方法,使學生遲早擺脫教師這根“拐杖”,以自求得之。
例如,詞匯題型中的“將所給單詞按其所屬類別進行歸類,歸類后如能寫出更多的該類的單詞,請寫出來。”學生在學了許多單詞后,若能夠按照一定記憶方法掌握好這么多詞匯,學英語就不是問題了。由此看來,教師給予學法指導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起學習熱情,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又如,“閱讀理解”題,部分學生做得很好,部分學生答得不夠理想。這些差距表明:不同的學生在學習基礎、智力、非智力等方面存在差異,她們獲取知識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為此,教師應“因人而異”,“因人而導”。認真制定切實可行的指導計劃。有條不紊,逐步實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誠然,教學中自學能力的培養就為: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第二,給學生多創造實踐機會;第三,利用檢測反饋效應,遷移自學能力。如此長持下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以增強,學習熱情和參與實踐意識隨之大大提高了,學生便具有了自學能力,而自學能力的獲得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贊可夫說得好,“教學法一量能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的有效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上,教師要始終把激活學生的內驅力放在首位,充分發揮和展示學生的自身能動力性,是學法指導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
[2]吳秀紅. 注重學法指導促進習慣養成——淺談初中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月刊(中學版), 2006年第23期
[3]陳德秀. 淺談初中英語學法指導. 青海教育, 2004年 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