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湖南師大附中星城實驗中學(以下簡稱簡稱“星中”),始于2010年秋,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區屬初級中學,位于長沙市月亮島西岸、谷山北麓,銀星路與金星路交匯口處,目前辦學規模為48個教學班,2017年將在附近新增兩個校區,形成“一體雙翼”九年一貫制辦學格局。學校是基于長沙市望城區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戰略,由政府與傳統名校合作舉辦的區域窗口學校,由湖南師大附中(以下簡稱“附中”)派駐管理團隊和骨干教師全面負責學校內部管理。
一、“活化教育”理念的提出
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和發展學力,是學校的重要使命;立德樹人和提升素養,是學校教育的目標指向,但這必須基于我們的“教育要成全孩子的尊嚴”,沒有學生的學習,教育就不可能發生。學習和成長,本來是一件很讓人愉快令人向往的事情,也是人與生俱來的需要。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不少初中學生倦學、厭學,甚至輟學,而且有蔓延之勢!一些學生幾乎“在罵聲中成長”。 在這種狀況下,“尊嚴”無從談起,也看不到那種勃勃生機,對這些孩子的教育陷入困境。
1. 我們的教育哲學及對初中教育的再審視
我們認為,初中生最重要的是長好身體、發展興趣,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學會理性地判斷是非、處理人際關系、認識生活與社會,基于此,我們該做的主要是為他們獲取知識和技能增強動機,儲備能量。無論環境怎么變化,我始終認為:教育是為人的成長、發展服務的,成功的教育可以改善人的生存狀態,可以成就壯麗的人生。教育是一項推動教師和學生生命成長、成就無數美好人生的崇高事業,良好的教育既要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也應成就師生當下的幸福生活。這也是星中管理團隊共同的教育價值觀。
2. 我們的學校環境和教育歷史狀況
當前,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一批新建城區的配套學校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一股新生力量,在不斷涌現。這類學校一般分布在城鄉結合部,它們起點高(一般是與名校合作辦學)、硬件好、規模大,但根基淺、底蘊薄,學校首先面臨的是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背景文化相距甚遠,認知能力與學識水平呈多層次發展趨勢。其次,學校的教師構成情況也有其特殊性:年齡結構較為單一,以青年教師為主;教師的學歷高與教學經驗淺的矛盾突出。最后,家長受教育的水平和生活狀況差異巨大。對星中2013屆學生的調查發現,他們中近半數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為初中畢業水平以下。有所不同的是,星中還是在一所鄉鎮中學撤除重建的學校,這所始建于1965年的鄉鎮中學,其老師和學生全部并入星中,給這所新建學校打上了望城教育文化的烙印。同時,望城2010年才撤縣設區,城市化進程快而觀念轉變滯后,當地的基礎教育與長沙城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一部分學生是外地孩子“懷揣名校夢想” 千里迢迢,通過“購房擇校”實現入讀。但更多的是當地孩子,他們中有一部分因其家長自己就很迷茫,以致目標不明確,缺乏上進心,行為散漫;或者受制于其就讀小學的教育質量而文化基礎不好,進入學校后,面對一個個“學霸”,自信心嚴重受挫,存在感愈來愈弱。
3. 我們的對策思考與“活化教育”觀念的形成
面對現狀和困惑,我們如果無視它的存在,或只是停留在怨天尤人的狀態,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等待也不是辦法。只有正視它并做出改變才有會出路。
怎么改變呢?一方面,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和觀念;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地改變學校課程設置,改進課堂教學,并嘗試改變一部分家長,由此實現改變學生的目的。要把一潭死水激活,我們想到了要盤活學校教育資源,活化我們的課堂,激活學生求知欲,靈活多樣且目標明確地開展學生思想品德與綜合素質教育活動,還學生以活潑可愛、生龍活虎的狀態!總之,要在“活”字上想辦法。結合我熟悉的化學學科,我認為,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最主要的就是要為學生輸入“能引起化學反應所必須的活化能”, 讓課程、課堂和師生能量充沛,讓校園充滿生機與活力!為此,我們提出了“活化教育”的總體構想,初步形成了 “活化教育”的辦學理念和理論構架,且已進行了將近三年的實踐探索。
二、“活化教育”的理論構架
星中活化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包括“四大宗旨、六大改變;四個支柱、一個愿景”理論框架和一系列實踐操作方案。
1. 四大宗旨
(1)改變。這是“活化教育”的靈魂。改變,就是面向新時代、新形勢,理解國家、社會對人才規格的新要求、教育價值的新趨向,不斷作出調整,直面現實問題,大膽革新,勇于創新,轉變觀念,努力改變當前那種僵化的教育、教學與學生管理模式,改善單調乏味的課堂呈現方式,改革“一把尺子”的評價方式。
(2)激活。這是“活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對初中生的教育而言,就是要激活學生心智,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成長,為此,要為學生提供更多適合他們志趣的課程、課堂與發展平臺,并為他們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提供支持和保障。激活,還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將知識的授受轉變為給學生輸入“活化能”,讓每一位學生大腦細胞被激活為“活化分子”,從而有足夠能量跟富含知識與技能的信息發生“有效碰撞”,并“化合”為個體內在的智能和素養。
(3)自主。這是“活化教育”的實現途徑。一是要讓學生在初中階段能正確認識與評估自己,在打好共同基礎,形成必備素養的基礎上,大膽面對和正確做出選擇,面對三年之后的大分流,自主選擇今后的專業發展方向;二是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智力結構,自主選擇課程和課堂學習層次;三是要在課堂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教師的引領下,自主建構知識和技能,自主發展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
(4)適性揚才。這是“活化教育”的目標指向。適性揚才是指教育要適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幫助學生發展與其個性特點和智能水平相適應的才能,探索適合于個體特征的教育,形成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感到稱心合意的教育氛圍,讓學生素質全面,個性彰顯;幸福當下,創造未來。
2. 六大改變
(1)改進我們的學生觀。顯然,教與學活動中,如果沒有學生真心實意的學習,沒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沒有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建構,如果學生無動于衷,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變化值等于零,本質上學習就沒有發生。因此教育者首先必須清楚,我們面對的學生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在教學活動中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認識當代學生的特征:其一,學生是我們的孩子。“學生是我們的孩子”,我們要用心去愛自己的學生,像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其二,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在學校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其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我們既要為他們未來發展創造條件,更要關注他當下的每一天是否過得幸福。其三,學生是成長發展中的人。學生正處于發展過程之中,教育就要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其四,每個學生都是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要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和唯一性,要針對學生的智能結構和個性特點,建設適合不同個體的個性化的教育。其五,要像醫生總是在疑難雜癥面前表現出強烈的研究興趣一樣,面對“學困生”或“問題學生”,要把他們作為教育教研對象,探索轉化的途徑和方法,做這些學生生命中的“貴人”,而不是將他拒之門外。
(2)改良我們的德育。結合星中的教育價值追求與“誠、正、勤、健”校訓,建立起以踐行校訓為指向的、體現年齡差異的、分層次的學校德育體系。為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嘗試規劃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成立“學生生涯發展指導中心”和心理健康輔導室,配備了中心主任、專職干事和兼職專家。考慮到學生的智能結構、興趣愛好、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差異,為幫助每一名星中學子成功,構建“四驅五出口”的學生培養模式。
(3)改革我們的課程。建立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支持學生個性形成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方案,以及相應的課程管理機制。一是根據學生需求,豐富學校的課程門類和課程模塊,開發出課程供學生選擇的校本課程,并根據各門課程的功能,劃分為四大類型。二是根據學生基礎,將英語、數學等難度較大的學科課程,在內容重構的基礎上實施分層教學。選擇哪一個層次,教師指導學生認真分析自己的基礎,由學生自主選擇。三是將體育、藝術和勞動技術課程分專業選修,設立模塊組合的公民課程。
(4)改造我們的課堂。課堂是師與生、教與學相結合的地方,是教學活動諸要素融合的空間,是學校最神圣的場所。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實現活化教育的理想,就必須讓課堂成為學生最向往的地方。為此,研究和建設“生·活課堂”,成為活化教育課題的核心研究內容。
(5)改建教師培養機制。教師是一切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和核心力量,教師的水平制約著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我們在 “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反思”的基礎上,采取“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崗位提升方式,構建教師專業成長梯級發展模式。
(6)改善學校管理機制。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現精致化管理,實施“均衡編班、分層教學、分類培養、整體推進”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起教科室負責課程研發和改造、教務處負責課程實施和調節、督導室負責課程監管和評價的“三驅課程拉動模式”。
3. 四個支柱
在夯實學校發展基礎,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實施精致化管理,提升整體教師教育力、學習力和研究力的前提下,著重建設四大支柱,以實現“活化教育”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這四個支柱是:① 以學校校訓為內核、附中教育文化與望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星中特色文化。②基于學生“均衡編班、分類發展、分層教學、整體推進”的四大類型、三驅拉動、專業選修與分層選課、模塊組合的星中課程體系及其管理制度。③以“誠、正、勤、健”校訓為核心的分級德育體系。④旨在“輸入活化能,煥發生命力”的“生·活”課堂建設。
4. 一個愿景
構建起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實現校園生態、學習狀態、教育形態的根本轉變,實現“輸入活化能,煥發生命力”的目標。學生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健全人格、適性揚才”的課程園地里自主規劃生涯發展、自主選擇課程與學習層級,自由生長,幸福成長;老師們樂享教育生涯與專業成長帶來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校園里活力四射與生機勃勃,課堂里春意盎然,處處可聞生命拔節的聲音。
三、實踐操作體系
1. 課程設置與課程管理
(1)課程開發、設置與實施辦法(見下表) 。
(2)課程管理與評價:學校建立了督導室,采取教科室負責課程開發、教務處負責課程實施、督導室負責課程評價的三權分立、三驅拉動、三環相扣的課程管理模式,確保學校課程建設有效落實。
(3)學生選課指導:學校建立了學生生涯發展指導中心,配備了成長導師,指導學生正確認知自我、科學評估自身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會自主選擇課程的教學層級與專業項目。
2. 分級德育系統與學生特質的培養
學校成功立項市級重點資助課題“以誠、正、勤、健校訓為核心的星中分級德育體系的建設與實施研究”,讓學校德育工作在研究狀態中科學實施,在科研的基礎上形成了可操作的、重基礎、有層級的品行培養機制,同時,通過課程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如“四大節”“三感受”等實踐課程,發現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形成星中學生的獨特氣質。
分級德育體系是把學校的德育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分為三個層次:七年級以校訓中“誠”的教育作為主要德育目標,八年級則是“正”,九年級是“勤”,而“健”的教育貫徹整個初中階段,以此建立起系統的、遞進式、目標指向明確的德育體系。從教育理念到教育內容、從管理方式到實施過程、從教育方法到教育評價等進行整體構思和設計,形成初中階段學校德育的層次分明的目標明確的內容、目標和評價體系,構成三段式、連續性的德育新格局。
基礎課程培養的是共性,而學校文化與德育則是促進學生形成星中學子特殊氣質的主要途徑。當前,星中學生“行為文明、處事理性、敢于表達、樂于助人、素質全面、個性彰顯”的特質逐漸顯現出來。
3. 課程教學與生·活課堂建設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建立起了活化教育的“大課堂觀”,即學校一切面向學生群體的、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的場所和教育活動都是課堂,它不僅包括傳統的學科教學課堂,也包括校內外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此觀念下的“生·活課堂”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原則和課堂呈現方式,它不僅因課程、教學內容與課型的不同而不同,也應隨教師的個性差異以及不同的學段而變化。目前星中運用較多的是包含以下七個環節的課堂形態:生活事件導入、現實問題情境、學生探究與成果表達、教師的激情講解、共同歸納總結、用學科視角解答現實問題、質疑和反饋。
開展“活化教育”實踐探索之后,星中的發展裝上了一副強勁的引擎,步入快車道。學校的改變主要表現在:高質量、有特色、實驗性、示范性、現代化辦學目標正在逐步實現;適性揚才、規范示范、優質優美、精致精彩、適性揚才的幸福星中令人向往,教師的觀念整體更新,隊伍素養迅速提升;初步形成星中文化、“四型三驅兩選一組合”課程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以校訓為核心的分級德育體系、學校督導室建設、生·活課堂建設,以及舞龍、發現作文教學法、NLP英語教學法等六大特色;生·活課堂建設結出碩果,學生的學習狀態顯著改善。
沒有思想的教育是盲目的,沒有實踐的教育思考是空洞的。“活化教育”既是我們多年來對教育的理解和領悟,更是我們不懈的追求,且正在星城大地上悄然生長、開花結果,而為學生的成長發展輸入活化能,讓他們煥發出勃勃生機與強勁動力,永遠是我們不敢懈怠的神圣使命。
(作者單位:湖南師大附中星城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