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如巧 林靜
摘 要 自“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啟動與實行以來已達四年之久。在這段時間里,我國的法律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培養過程中的一些問題與不足。本文擬通過提出本科生導師制,以期解決遇到的問題,以更好地服務于法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卓越法律人才 本科生導師制 啟發
2010年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其中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之一即為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在國家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培養計劃”)應運而生。這一計劃圍繞《教育規劃綱要》的中心思想,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批優質的法律人才,進而為國家的法治事業及建設貢獻力量。在培養計劃啟動后,一些高校進行了相應的實踐,雖然在人才培養的模式上有了創新,但仍存在一些問題。為解決“培養計劃”實施中遇到的部分問題,本文將對本科生導師制進行研究,以期對法律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進有所啟發。
1 本科生導師制之內涵
本科生導師制起源于牛津大學,被譽為“牛津皇冠上的寶石”。該制度因成功為社會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人才而為世界范圍內各高校認可和推廣。我國高校以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為代表,他們于2002年首次嘗試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但因師資力量等客觀原因,該制度并未獲得廣泛關注。2012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實行導師制、小班教學,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突破口重新進入高校視野。關于本科生導師制的內涵,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見解,在筆者看來,本科生導師制應區別于研究生導師制以及輔導員制度。研究生在經歷了大學的四年學習與生活,對于個人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在學習的自覺性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此時的導師制更強調對于學生科研能力、實務能力的開發與引導。輔導員制度則側重于對本科生日常生活的管理以及校規校紀的遵守情況,關于其專業知識方面的指導卻很少涉及。對于一名剛剛畢業的高中生而言,大學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與高中完全不同,其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無人督促和管理松弛的大學模式,因而需要導師對其進行解惑與指導。所以,本科生導師制應是在學生與老師雙向選擇的前提下,對于學生的學習方法、課程選擇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提供個性化指導的一種人才培養制度。
2 本科生導師制的具體內容及實施方式
2.1 具體內容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本科生導師制與研究生階段的導師制并不相同,因此,對于本科生而言,導師究竟要對其進行怎樣的引導需要予以明確,即首先應弄清本科生導師的職責是什么。就這一點而言,北京大學林建華教授曾明確提出他的觀點,在他看來,本科生的導師的職責更多地應在于為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以及為學生選擇課程等方面提供建議。此外,在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的目的方面,亦應與研究生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科研實踐以加深對所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并養成研究問題的正確方法,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本科生階段的導師更強調的是對學生思維與方法的引導,使其更好地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與模式。
2.2 實施方式
在各高校的實踐中,存在以下幾種導師制的操作方式:全程本科生導師制、高年級本科生導師制以及低年級本科生導師制。
全程本科生導師制又具體分為低年級和高年級兩個階段。其中低年級本科生導師制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學業方面的指導,為其介紹專業的發展概況以及前景;高年級導師制則是將學生吸納進導師的研究團隊,著重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并要求學生結合導師的課題撰寫論文。此外,在高年級導師制下,導師還會參與對學生的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高年級本科生導師制則是在大三以后實施,根據學生的興趣、專長及導師的研究方向,采取“雙向選擇”和院系選配相結合的原則為學生配備導師,其主要是為了挖掘學生的科研潛力,培養學生的理論創新能力。低年級本科生導師制主要是在大學一、二年級中進行,導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的同時,使其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到了三、四年級時則不再為學生配備導師,因為學生此時已經基本能夠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
2.3 考核方式
為避免本科生導師制的進行流于形式,保證其得到順利、準確的實行,需要對該制度進行制度化的考量。第一,建立有效的管理系統。可成立校、院(系)兩級導師制管理機構。校級管理機構為校導師工作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導師制實施辦法,定期就導師的工作情況、考核、評優等進行研究;院(系)級管理機構為院(系)導師工作分委員會,主要負責導師的選聘、培訓及監督工作,并定期召開導師會議,組織開展經驗交流,不斷提高指導水平。校、院(系)兩級管理機構應對導師工作情況進行必要的檢查考核與獎勵,以鼓勵教師指導學生的積極性,并將考核結果記入本人業務檔案,作為晉職晉級的依據之一。第二,確立導師工作制度。應明確導師的責任、權利與義務,具體包括導師的任職條件、導師的選擇辦法、導師的更換辦法、對導師的組織管理等方面。
3 本科生導師制與法律人才培養的關系
3.1 現有的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筆者將列舉幾所比較有代表性大學的培養模式。首先,中國政法大學把法學教育定位在了法律職業教育上,著重整合了法學本科與法律碩士的專業學位教育,實施 “4+2”的六年兩階段融貫式培養,解決了現行法學本科教育學制過短問題。與此同時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國內——海外聯合培養機制。其次,華東政法大學在學制上亦實行本碩六年制貫通式培養,且包括海外學習。在課程設置上堅持以“適度的通識教育和扎實的專業教育”為原則,同時輔以分流機制以督促學生認真學習,并增加了畢業后的追蹤調查以便優化培養方案。最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課程設置上除與上述兩所大學相似之外,還開設了多門與法律職業有關的比較有特色的理論課程,提倡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此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還實施了“本科生課外12素質學分制”,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各項素質。
通過以上三所大學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介紹,筆者認為,當前培養模式下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圍繞培養計劃的運行與落實上,體現在法學本科教育學制、課程設計、實踐環節、以及海外聯合培養等方面,強調的是讓本科生服從培養計劃的安排,按照計劃的要求去踐行,忽略了本科生的想法和切身感受,難以提高其學習的自覺性與自愿性,不利于法律人才培養計劃逾期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制度與模式上取得一定成效以后,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應將關注的重點轉向對作為培養對象的學生的心智引導上來,以學生為中心,而非一味地強調制度與體系的構建。
3.2 本科生導師制對法律人才培養的促進效果
本科生導師制強調對學生個體的關注,恰好能彌補現今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之處,并且本科生導師制在各高校中已經得到實行,有了一定的基礎,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法律人才培養。
(1)有利于學生養成法律人的思維方式。本科生導師制下強調的是通過導師與學生的定期溝通,以實現對其學習與生活上的指導。大學教育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與中學教育迥然不同,因此需要學生在思維方式與學習方法上進行轉變,以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而法學院的本科生不僅涉及到轉變思維與方法,還需要形成法律人的思維方式,相比于其它學院(系)的本科生而言要求更高。對于剛剛步入校園的本科生,其很難在短時間內通過自我實現轉變,此時由導師對其進行引導則尤為重要。導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專業概況的介紹、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書籍的推薦與交流,慢慢引導學生對所學專業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和理解。雙方平等的交流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也使其在啟發式的交流中逐漸形成法律人的思維方式,符合法律人才培養計劃的要求。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導師制下對于學生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僅要完成課程內容,也要完成導師的要求。為了能夠和老師進行交流與探討,學生要閱讀相關的書籍。同時,這種交流所帶來學生自身的進步也促使其能主動學習與思考,提高學習能力。導師制的實行,讓本科生有機會如研究生一樣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與課題,這就要求本科生需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法律人才培養中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是毋庸置疑的,學術研究型人才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法律職業型人才需要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二者均需以學習能力為基礎和前提。因此,導師制下培養的本科生能更快地滿足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
(3)有利于區分學術型與專業型法律人才。本科生導師制的施行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則的落實,發掘學生的個性和專長,便于選擇適合其自身的發展發向。對于法律人才培養而言,不能只強調職業型人才的培養,也應培養學術型人才,實務與理論應是并進的狀態。通過導師制,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區分培養的兩個方向,形成不同的細化培養方案,進而對學生進行培養,以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既能滿足法治建設中對專業型人才的需求,也能為學術界培養出后備力量,更好地實現了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
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一項新的人才培養計劃,更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得以行進,我們要能及時總結過去并發現問題和不足,從而不斷地修正、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卓越的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