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琰
摘 要:質量之魂,存于匠心。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和供給側大幕的全面拉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制造業轉型升級成為必然。而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進發,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育“中國工匠”的需求已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為必解的時代命題。本文提出,中職學校作為工匠的搖籃,必須擔當起這一時代重任,創新德育載體,傳承工匠精神。
關鍵詞:工匠精神 創新載體 中國智造 中職教育
一、工匠精神的不同時代內涵
我國的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建于150年前的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即為標準的職業學校,它的辦學理念、教學方法、管理制度,即使放在現代都不落后,職業教育以及工匠精神在我國有著堅實的歷史基礎。然而,伴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突飛猛進,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社會也變得急功近利,工匠精神被機器轟鳴聲湮沒,我們國家成為少有民族高端品牌的世界工廠。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工人技術等級和工資等級實行全國統一的八級工制。八級工是一個讓人們羨慕不已的身份,八級工代表著高技術和高收入,備受推崇與尊敬,有相當的社會地位。所以,那時進入職業學校學一門技術是很多青年人的首選。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那段時期我國的工業發展雖相對滯后,但“工匠精神”在工業生產中得到較好體現,很多輕工業產品雖工藝簡單但經久耐用,如“上?!迸剖直?、“蜜蜂”牌縫紉機和“鳳凰”牌自行車,至今在某些家庭還能找到,而且功能完好。事實證明,有工匠精神支撐的企業與產品,才能馳譽四海,經久不衰。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多數現代企業的生產實行流水線作業,追求量而忽略了質,在傳統工藝被不斷更新的現代機械所淘汰的同時,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逐漸被湮沒。這導致我們國家雖成為“世界工廠”,但走向世界的大多為缺乏技術含量的低端產品甚至地攤貨。這一時期,很多生產低端產品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對勞動者的素質沒有要求,沒受過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和職業學校畢業生在錄用、工資待遇等方面沒有明顯區別,加之隨著人口曲線的下降,職業教育因生源匱乏遇到了發展瓶頸。
近幾年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出臺“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弘揚工匠精神”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職教人,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種種原因,對職業教育而言,“工匠精神”的培育任重道遠,這一必解的時代命題是對職業教育尤其中職教育的嚴峻考驗。
二、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1.利好因素——國家有政策、社會有需求
(1)社會有需求。一項統計顯示,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為40%,德國則高達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專業人才缺口將達到1.49億,僅理工科人才缺口就高達927萬。在近1.5億的人才缺口中,約59%的崗位將由受過專業培訓的技術工人或資歷更高的技術專家來填補。
(2)國家有政策。近10年來,我國頻頻出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從2007年開始為農村戶口學生發放助學金,到學費全免政策逐漸覆蓋到中職學校所有農業戶口學生和非設區市戶籍的鄉鎮非農戶口學生,不斷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某種程度上實現了農村家庭一人技能在身,全家脫貧,很多寒門學子實現了技能改變命運的夢想。2014年,全國職教工作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新紀元。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要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2014年至今,李克強總理幾次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2015年,《中國制造2025》出臺,設立“全國職業教育活動周”,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進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對職業教育提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的要求。這些強有力的信號充分證明,國家正式吹響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挺進的沖鋒號,職業教育迎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
2.不利因素——受到社會認知、政策約束等各種因素影響
(1)由于“普高熱”在全國范圍內居高不下,職業教育的社會認知度還有待提高,進職業學校學技能在很多家長和學生心中還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以致國家“職普大體相當”的政策難以落實。因此還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全社會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的氛圍。需要進一步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將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納入“3+2”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試點中職學校范圍,開展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試點工作。這樣,將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全面弘揚。
(2)就業準入制度不能落實,影響中學生選擇職業學校學技能的積極性,從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急需國家相關部門督促設立行業從業門檻,落實職業學校畢業生的相關待遇。這對工匠精神得以弘揚至關重要。
(3)中職學情現狀不容樂觀。一是現在的中職生源多數為升學教育的失敗者,在唯分數論的應試教育高壓下,在中學階段逐漸落伍被漠視甚至被邊緣化,從而在學習、生活、認知等方面形成各種各樣的不良習慣,缺少擔當、責任感、缺乏嚴謹專注、創新進取等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二是中職生大多為95后獨生子女,很多學生有驕嬌之風,眼高手低,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精神缺乏。很多學生甚至家長認為,到中職學校是來學一技之長,對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認識,重技能輕德育,工匠精神的培養難以入心入腦。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全社會通力合作,廣大職教工作者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有人認為要以制度的方式來培育工匠精神。陳金燦在《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一文中提出,“制度——習慣——精神,這是中國制造‘文藝復興的必由之路,鍛造工匠精神首先必須依靠制度”。有人認為應多措并舉弘揚工匠精神。例如,李宏偉在《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中提出,要打破就業體制,改革就業觀念,提高工匠職業威望;樹立杰出工藝大師、工人技師榜樣,引領工匠精神示范;以雙元制、雙導師制培養工匠技師;加強職業資格認證,實行職前宣誓,將工匠精神社會化、具體化。還有人從社會文化的層次出發,構建支撐工匠精神的文化。劉志彪在《要工匠精神更要工匠文化》中強調,要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行為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管理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體制文化;建設支撐工匠精神的價值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