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初中學生十五六歲,豆蔻年華,應該受到些詩的浸潤和熏陶?,F代詩歌繼承了古典詩歌意境富有神韻的特點,又兼具外國現代詩歌自由奔放之格調,發揮著陶冶性情、塑造人文精神的作用。有著重要地位和獨特作用。
【關鍵詞】現代詩歌;現狀、成因分析; 方法探究
一、初中生學習現代詩歌的現狀及成因
筆者曾對某中學初三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初中學生絕大多數是喜歡現代詩歌的;現代詩歌優美的意境、飽滿的情感對學生富有吸引力;學生認同學習現代詩歌有助于美好性情的養成;但是學生課余卻很少主動誦讀現代詩歌;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自己能張口說出的現代詩句。
結合問卷中學生給教師的建議來看,筆者分析認為,目前初中語文現代詩歌的教學現狀,還沒有很好地實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分析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一)中考這一“指揮棒”的影響,使現代詩歌處境尷尬
翻看一下歷年中考試卷,很少有涉及現代詩歌內容的。在緊跟中考導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師很難把現代詩歌教學落到實處,忽視了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無法有效彰顯現代詩歌的美,更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感悟、鑒賞能力,尤其是在一些相對較弱的農村學校。
(二)選編教材的現代詩歌文本內容缺乏時代感
很多語文教師又沒有對課堂內容進行適時適當的延伸拓展,語文課本似乎是中學生了解現代詩的唯一途徑,從而造成除了從課本上學到的為數不多的幾首現代詩歌外,學生們基本上再也說不出其他的現象。當然選入文本的這些詩歌都是中國現代以來很好的作品,但有限的篇數,還是限制了學生的閱讀廣度。
(三)語文教師對現代詩歌教學的認知有待改進
一些初中語文教師對《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沒有足夠重視。對現代詩歌缺乏足夠深入的研究,并且閱讀的現代詩歌作品數量有限,導致教師文學素養相對不足。沒有能夠讓學生充分領悟詩歌的意境韻味,沒有能夠通過引領感悟的方式展示詩歌的美,導致學生對現代詩歌學習缺乏興趣,不能很好地完成大綱要求。
二、現代詩歌教學新實踐
初中語文教師針對當下新形勢,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現狀和要求,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應積極探究現代詩歌教學的新模式,讓學生學有所得,實實在在得到高尚情操與文學素養的熏陶,打開現代詩歌的一片新天地。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在以下幾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多維度調動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現代詩歌,自然要投其所好,采用一些方法,激發他們對現代詩歌的興趣。
1.讓學生為現代詩歌選擇朗誦的背景音樂
詩歌是詩人用文字構建的擁有音樂感的意境。詩由歌起,歌由意生。語文教師要把脈學生生命的律動,他們愛唱愛跳,愛新奇的東西,現代詩歌是詩!是音樂!是舞蹈!那就把詩歌交給學生自己玩吧!
學習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時,學生有的配阿炳的《二泉映月》,有的配電視劇《士兵突擊》主題曲,有的用純鋼琴音樂《TEARS——眼淚》,比較效果之后,學生最后一直認為小提琴《沉思》既不過于激昂又不過于憂傷,更適合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如此一番比較,學生學習現代詩歌的興趣高了,喚起對詩歌的向往和追求。
2.從普通話版到方言版誦讀現代詩歌
詩有最精粹的語言,是文學的經典。如何讀詩?才能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領悟詩歌哲理呢?單一的誦讀模式,程式化的朗讀指導,學生習以為常,詩歌教學不妨來點“麻辣燙”。班級的學生大都來自不同省市,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言朗讀歌詩,呈現出濃郁的地方色彩,讓詩歌教學課堂充滿情趣,不同的鄉土文化在課堂形成碰撞,詩歌語言悄然發出新芽。
(二)立足單元整體教學,聯讀優秀現代詩作
1.上好單元小結課
讓學生在比較中品評詩歌,不同時代,不同思想情感,學生把學習體驗提升到語言表達高度。認識詩歌的視角多樣化了,視野就會越廣闊。學生內心世界是躍動的,眼中的世界也滿是詩的元素。
2.對現代詩歌拓展聯讀
學習現代詩歌單元,引入《雨巷》《致橡樹》《再別康橋》等優秀詩作。通過一些撼人心魄的詩句,讓學生心靈躍動起來,既是從內容上吸取個性思想的滋養,又是從形式上學習時代句子的創新。學生心靈就會開出自我的花朵。
(三)由仿寫現代詩歌到詩歌創作
詩歌與生活、生命聯系緊密,初中生有著懵懂豐富的情感,就其天性來說每個學生都可能成為詩人,教材中選錄的現代詩歌篇目大多文質兼美,是學生仿寫的最好范本,模仿的目的不是機械移用,而是站在名家經典的肩膀上,激發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和創作熱情。從模仿到創作,學生完成了對現代詩歌認識質的飛躍,就會把寫詩當成一種生命能量的釋放。
語文教師不一定是詩人,但應該具備詩人的氣質和情懷,這種氣質和情懷表現在:讓你的學生愛上詩!你的課堂要多角度呈現詩歌的魅力,帶給學生詩歌的感動,慢慢浸潤在文學氣息之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珂《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現代詩歌教育亟待改進》(新浪博客)
[3]陳軍《試論詩教的人文啟蒙與創新奠基》(語文教學與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