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續和深化,培養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已經上升到“人才強國”戰略高度,這將有利于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而培養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則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此要引起重視。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索,首先分析了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現狀,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培養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夠對加強人文素養教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教育改革 高校學生 人文素養 培養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78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al Reform
JIN Hua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ing and deepen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ultiva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risen to the strategic hei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through Talents", which will be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this article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umane accomplishment, on this basis, how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education reform; colleg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raining path
在我國高度重視“人才強國”戰略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新常態”下,對高等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越來越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導向和目標。“新教改”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已經上升到一定高度,對于高校來說,必須積極探索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路徑,著力提升學生的人文意識,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當前絕大多數高校都對人文精神培養給予了一定的重視,但教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這就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解決當前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探索人文素養培養路徑,最大限度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 高校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的表現
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教學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視學生知識教育之外,還必須高度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學生對真善美有追求,對人生有思考和探索,強化自身的終極關懷。盡管從當前高校教育來看,普遍都對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給予高度重視,但當前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仍然不高,在很多方面還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高校重視,分析原因,探索路徑,著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深入分析高校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高校學生存在一定功利思想。當前一些高校學生由于受到社會不良傾向的影響,存在著一定的功利思想,缺乏對自身的有效定位,不注重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做事比較飄浮。比如個別大學生存在著一定的拜金主義,“向錢看”的思想比較嚴重;再比如個別大學生缺乏“奉獻精神”,凡事都首先考慮自己,缺乏團隊精神以及利他精神,這些都表明當前一些學生不注重主觀世界的改造,需要引起重視。
二是高校學生存在一定信仰危機。盡管總體上高校學生的信仰都比較正確,但仍然有個別大學生在這方面出了問題,特別是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不良信息傳播速度加快,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政治鑒別力,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出現了信仰危機。比如個別大學生認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缺乏遠大理想信念,缺乏對共產主義理想的認同,創業創新意識不強,履行社會責任意識淡化。
三是高校學生存在一定道德滑坡。當前有一些高校學生自身素質相對較低,特別是對傳統美德缺乏認同感,缺乏對別人的理解和認同,不能夠站在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因而首先底線屢被突破。比如當前一些高校學生不愿意幫助別人、不愿意認同別人的觀念,而且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應當出現的問題,拖欠學費、騙取獎學金、偽造簡歷、抄襲論文、考試作弊等行為屢見不鮮。
2 培養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路徑
培養高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新教改”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這就需要廣大高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一定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培養路徑,既要高度重視,又要改革創新,最大限度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多研究、多探討,尋求人文素養培養之路,特別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當有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存在的諸多問題入手,探索人文素質培養新路徑。
一是要整合培養資源。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對各方面的培養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強在原教育合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以思政理論課程作為重要的依托,積極推動教育資源的拓展化和多元化,對各方面的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使學生能夠接受更全面的人文教育。比如在新形勢下,國家提出創業創新“雙創”的要求,可以結合“雙創”開展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再比如可以將人文知識融入到專業教學內容當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這樣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由于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在開展人文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確立“以人為本”思想,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要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性,讓大學生參與到人文教育當中,比如可以多開展一些座談會,就人文教育的相關內容進行討論,大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形成廣泛共識,這樣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再比如要高度重視大學生人文教育的“生活性”,要讓人文教育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比如可以開展一些“紅色旅游”、“人文體驗”等活動,這樣能夠讓學生感情更豐富,進而自我提升人文素養。
三是要創新培養模式。培養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必須在培養模式方進行創新,既要重視理論教學,又要重視實踐教學,同時也要推動教學方法創新。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開展形之有效的互動教學,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開展教育工作,比如可以充分發揮移動互動網的優勢,將人文素養培養融入到“互聯網+”戰略當中,實施“互聯網+人文教育”,強化網絡教學。再比如可以讓學生多開展一些社會調查活動,到社會上去學習和鍛煉,了解社會現狀,堅定發展信心,提升人文素養。要高度重視“引導性”教育,不能以規制為主,而是要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逐步接受人文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這一點至關重要,需要加強。
四是要打造教育隊伍。做好“新教改”下的人文素養教育工作,必須有專業的教育隊伍,除了思政教師之外,還必須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隊伍,這樣能夠更好地開展人文教育。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重視專業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之外,對于班主任、科任教師等也要強調人文素養教育,使他們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滲透人文教育內容,這樣能夠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推動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要建立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協同機制”,教師之間應當加強溝通,教研室之間也要經常討論,對于“新教改”下如何做好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廣泛發表意見,進而能夠形成更加科學的理論體系,推動人文教育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工作,堅持堅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知識,而且也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當前高校學生人文素養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與“新教改”的要求不相適應。這就需要從當前大學生人文素養不高的現狀入手,積極探索培養路徑,重點在于要整合培養資源、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培養模式、打造教育隊伍等諸多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找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康宇.教改語境下高校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路徑[J].語文建設,2015(17).
[2] 林晶.高校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6(21).
[3] 馬紅星.人文教育的困境與突圍路徑[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