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新添

摘 要 探究陽光體育運動開展至今十年內,中學體育教學模式、課外體育活動模式、中學體育管理模式的變革和發展,為陽光體育運動在中學校園更好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陽光體育 體育教學 課外體育活動 體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87
Review on the Achievements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LAN Xintian
(Fujian Xiamen City Siming District Kuanyinshan Music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01)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sunlight sports since ten year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ports teaching pattern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of middle school sports management mod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sunshine sports in middle school better.
Keywords sunshine sports; sports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sports management
2007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議題《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7號文件)的提出通過,“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啟動儀式于同年4月9日在北京正式拉開帷幕。十年間,伴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中學學校領導、體育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們為全面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幫助該人群養成終生體育習慣進行了豐富的研究,已取得較為豐富的結果,本文就自7號文件頒布以來至今十年內中學體育改革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
1 陽光體育運動與中學體育教學模式改革
2006年教藝體6號文件第4條明確提出,陽光體育運動要與體育教學相結合。為此,體育學者們開始了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以期摸索出既能幫助學生們掌握運動技能,又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增加上課練習密度的陽光體育教學模式。學生體質健康逐年下降與陳舊的體育教學模式有分不開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從蘇聯引入三段制體育教學模式即“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占據著體育課教學模式的主導地位。該模式主張體育教學過程應分為先感知理解,再鞏固,后運用,是一種以掌握技能為主,遵循運動技能掌握規律性的體育教學模式,這種方法雖然適用范圍廣,易于體育教師進行教學,但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甚至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如性別、興趣、基礎等,其結果往往導致大部分學生上課練習時間不足、體育學習興趣低、水平參差不齊。
我國對體育教學模式早也有定義,2000年毛振明結合體育界各教育學者就體育教育模式進行解釋,他認為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體現在教學單元和教學課上具有教學方法體系的穩定教學過程,必須體現某種教學思想。[1]圍繞著上述中心思想,加上“陽光體育運動”背景的契機,體育教育工作者開始了因地制宜的體育教育模式改革,李榮[2]認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指出體育課應發揮體育教師的主導作用,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新的教學模式應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篩選和組合,使之能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某中學體育教師李敏艷研究發現,[3]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針對所有學生均實施同一種標準,挫傷了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他認為存在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愛的體育項目后,由教師根據初次測評情況,針對性地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確定并記錄,而后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水平程度進行異質分組教學,并鼓勵性地灌輸予他們以自身進行縱向比較。但也有研究顯示個性化教學模式對體育教師資源要求較高,少數偏遠地區并不能滿足。[4]陳曉利[5]通過實證研究表明,學生之間合作式教學模式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且充分發揮教學效率,節省資源。具體實施為,開課前確立幾位水平較高學生為小組長,每堂課在教師精講學習內容后,由他們帶頭進行組織練習,小組討論中,由于擺脫教師的束縛,他們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最后課末預留時間小組展示,通過不同觀點的切磋,補充、最終達到共識,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了體育內容,更能深刻體會團結合作的意志品質,在這一系列過程中,體育教師只是組織者和監督者。上述研究成果概括了目前體育研究者們主要實施的兩種主流體育教學模式,無論哪一種教學模式都已初步符合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但最終成效如何則需再經歷時間考驗。
2 陽光體育運動與中學課外體育活動模式改革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要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保證每一位學生每天有1小時以上的體育鍛煉時間是陽光體育運動決定的另一條“指導思想”。顯然,課外體育活動是陽光體育運動實施的重要載體,陽光體育運動實施前,大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僅有課間廣播操,中學生廣播體操自1998年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實行至今仍有許多詬病,如活動形式單一,鍛煉身體效果差,鍛煉時間短等。因此,自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以來,各省市地區中小學校都積極響應號召以滿足學生的鍛煉需要,積極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其中“大課間”是利用最為廣泛的手段之一,大課間是在原有的中學生廣播體操操練時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一塊專門的身體鍛煉時間,與前者區別在于時間長,形式豐富,具有強迫性,根據各地方情況不同,鍛煉時長可分為35、40、45分鐘甚至更長。內容形式上,除了繼續沿用中學生廣播體操外,部分學校還組織全體學生進行一些具有學校特色的鍛煉項目如摔跤、民族舞、武術等,[6]待固定項目結束后,學校器材室對全體學生開放體育場地設施,學生可憑興趣選擇項目進行體育鍛煉。
另外,體育中考的存在也大大增加了課外體育活動模式的多樣性,體育作為一項升學考試科目,有助于傳統學校教育觀念“重升學而輕體質”的改變。目前,絕大多數地區中考體育成績達到30分之多,早已是學生和家長不容忽視的部分。因此,部分學校為迎合學生和家長的練習需求,將原本每日末節的理論課改為體鍛課,練習內容則以《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的體育中考項目進行鍛煉,由校內體育教師為主,班主任為輔進行監督指導。此外體育老師還鼓勵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們成立體育社團進行鍛煉,如此一來,有體育需求的學生們不僅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鍛煉,又可在專業的指導下提高競技水平。隨著陽光體育運動號角的吹起,課余體育活動模式也隨之多樣化,如全校冬季長跑、夏季游泳、以體育教師牽頭的各種項目的校園內班班聯賽等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且均已取得不俗的效果。
3 陽光體育運動與中學體育管理模式改革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首先要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是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對實施陽光體育運動提出的要求。這項工作落實到實處即是要求中學學校具有健全的學校體育規章制度,系統的學校體育管理體系,二者的完善關系到學校體育工作能否順利開展。在陽光體育運動尚未開展、體育中考也還未作為主科加入升學考試階段,學校體育在中學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學校組織工作中,學校體育雖然在中學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沒有專職機構來管理,因此,“放羊式”體育課時有發生。[7]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結果不僅提高了校園體育氛圍,更是幫助完善了各級各類校的體育管理模式。隨著陽光體育運動的大力宣傳,各單位也開始重視校園體育管理機制的重塑。目前大部分中學已能看到體育教研組這樣的職能機構,體育主任則是該組織的行政核心,主要代表體育教研組就學校體育相關工作發表意見,協助校長進行學年的體育工作規劃、場地器材添置維修計劃的制定,并在校委會批準后組織實施。此外,由于體育中考及陽光體育運動的發展,絕大多數體育主任還需負責組織體育教研組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如大課間、學生體育社團、課余體育競賽等的人員安排。再者,一線體育教育工作者除了遵從學校安排的體育課教學工作外,每日放學后還肩負著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體育中考測試項目的練習。綜上所述,由于陽光體育運動的渲染,目前中學體育管理模式已日趨完善,關系如圖1所示。
4 結語
陽光體育運動的發起,不僅使中學體育教學、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中學體育管理成三位一體共同發展,也使得體育這們學科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體育中考比重日益增加更是刺激陽光體育運動在校園的開展氛圍。但無論如何,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能否重返常態才是檢驗這一系列變革是否有效合理的唯一標準。
參考文獻
[1] 毛振明.關于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0(4):41-48.
[2] 李榮.對體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3(10):98-98.
[3] 李艷敏.論中小學體育健康課教學模式的選擇[J].科技信息,2010(32):296-297.
[4] 邢新麗.中小學陽光體育運動開展情況研究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20(11):81-82.
[5] 陳曉利,游貴兵,高衛民,等.“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學改革探究[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27(5):78-81.
[6] 劉錦瑤,張運亮,王建華.陽光體育運動下中小學大課間體育活動開展模式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6):717-720.
[7] 曹利民.體育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體育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探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