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是傳統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也是一種高雅藝術的體現形式。并且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獨特的價值表現與審美趨向。因為中國畫主要是以筆墨為表現形式的,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特有的審美趨向。筆墨心像這種表現形式,無論是在美感表現上,還是審美表達上,都展現了其特有的魅力與價值。對中國畫筆墨心像表現與審美進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促進中國畫創造水平的提高。因此,這一方面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畫;筆墨;心像;審美
晉理論家王微曾經說:“擬太虛之體,而動變者心也。”王微的這句話可以說是抓住了筆墨印象的核心概念。因為從中國畫的整體表現體系來看,筆墨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其獨有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因素,并且價值體系的呈現與筆墨表現又都是以心象審美為核心基礎的。并且筆墨表現主要依靠心象筆墨表達為主要形式,而心象筆墨表現又以主觀與客觀及精神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為表達方式。這就造成了筆墨心像表現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和實踐從而為中國畫賦予了內在的靈魂。但是筆墨心像表現卻是一個復雜的概念,而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以及審美又涉及到各個方面。復雜的體系構成引起了諸多研究者的注意,在相關理論研究領域也產生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從這些研究成果本身來看,卻不難發現其中的不足與紕漏,因此這一方面的研究尚有巨大的空間。筆者認為對這一方面的研究應該秉持一種大視野的思維,應該在立足筆墨心像核心內涵的基礎上,再對其表現形式進行深入的探討,最終分析其審美的表現。
一、筆墨心像的核心內涵
筆墨心像是中國畫繪畫中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對普通繪畫技巧和藝術的一種提升,在能力要求上由原來的單純的繪畫技巧上升到繪畫技巧與內心心靈感悟的有效結合。
一般來說筆墨與心象是一對互為因果的觀念,因為筆墨不但是一種視覺的展現,而且還是對心象文化內涵的一種反映。而心象的體現則主要是對作者對自然的一種獨到觀察。作為原生態的自然,其構成必然呈現出冗、雜多的特點,但是在中國畫的繪畫中以純自然的表象很難體現出自然的真諦,審美表達難以體現出審美因素。因此,繪畫中對物象的傳達必須要借助作者的內心感悟和主觀思想來完成。
由此來看,筆墨心像是一種自然與人同化的過程,也是物象在作者主觀思想和內心感悟影響下發生轉變的一種過程。經過這種轉變展現在畫面上的物象就與物象本身有著巨大的區別。這樣就很好地把獨特的美感表達出來,從而創造了獨特的審美取向。所以說這種表現手法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思想深入。
二、筆墨心像的表現形式
筆墨心像是眾多畫家所追求的一種手法,這種手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一個畫家造詣的高低。因為筆墨心像是一種復雜的表現手法,其中包含了諸多的表現形式,能夠掌握這種表現手法必然能夠對其諸多的表現形式進行有效的駕馭。筆墨心像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類,但是總的來看,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創意底蘊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是指在進行物象的本質特征傳達時,不僅僅要對形狀和色彩進行完整、真實的描述,還需要做到情景結合、以情入心象、寄情于描景,從而使心象與精神都得到展現與抒發。其實這種表現形式也是在傳達心象時,通過具體的寫意來完成。這樣就能夠在作品的創作上將作者內心的創意底蘊很好地表現出來,可以說作品創造造詣的高低更多是對作者內涵底蘊的一種體現。我們看蘇軾的畫,總是為他精湛的藝術水平所嘆服,但是應該知道蘇軾不僅僅是杰出的畫家,還是有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其創意底蘊之豐富在歷史上實屬罕見。
其次是書法筆意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表現為筆墨的表達與進行有效的結合,使一些書法中的技巧和藝術能夠投入到繪畫中去。書法運筆的巧妙與節奏感能夠在根本上促使心像筆墨的生發。我們不難發現,一些線條的緩慢、抖動以及頓挫能夠很好地加強畫面的直觀視覺效果,這種手法自然來自于書法技巧,但也在繪畫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我們知道宋代黃庭堅是有名的畫家,但是他同是也是有名的書法家,他繪畫上的造詣更多就得益于他對書法技巧的借鑒。
最后是取之自然進而升華的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一種繪畫思維轉變的體現。我們知道在傳統的繪畫中講求“求真”,也就是說要真實地、完整地再現物象,但是這種思維往往會產生機械式的畫風,作者的很多主觀思想和創意就會被拋棄。而取之自然進而升華的表現形式不但做到了“求真”,而且還在物象的傳達上充分地融入了作者內心的感悟和主觀的思想,這樣就能做到人與物的通化。
三、筆墨心像的審美
筆墨心像的重要表現形式決定了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自己的內心感悟與自然合二唯一,這就促使筆墨心像的審美傾向于人與自然的通化,從而在審美上體現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從筆墨心像的三種表現形式來看,雖然作品真實地再現了自然景象,但是這些畫面上的自然景象所產生的美感與其自然本身有著巨大的差別,其中的差別就在于融入作者個人的思想與價值觀念,但是這種思想與價值觀念的融入并不是作者強行為之,而是人與物產生心靈共鳴后的一種展現。因此,筆墨心像在審美上強調有思想、有感悟融入的自然景象展現,力圖通過對畫的解讀能夠了解到作者創作時的思想與情感。
其實這種審美取向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體現。道家講求“道法自然”,這種思想在自然形象的完整真實的再現上表現的淋漓盡致,也就是說畫面要素的構成與原來景象本身一直,不進行任何人為的修剪。但是在這種景象的再現中卻展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作者與自然景象合二為一,作者的思想貫穿于筆墨之中,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尤其來看筆墨心像的審美取向也表現出一種“忘我”或者“樂在其中”的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筆墨心像的審美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因此這種審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東方文化的莊重、高雅深深融入在了這種審美之中。因此分析筆墨心像的審美對于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并且進行筆墨心像的審美分析還能促進多學科的交叉研究。
四、結語
筆墨心像是中國畫內在文化底蘊的一種直觀展現,這一形式是作者視覺直觀判斷與內心感悟的一種完美體現。不但能夠將自然的原始狀態完整、真實地表現出來,還能夠將作者內心的精神在繪畫表現出來。應該說筆墨心像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其包含了諸多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了創意底蘊的表現形式和書法筆意的表現形式以及取之自然進而升華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中作者的主觀思想和自我感悟占有重要的地位,這就使原生態的自然景象賦予人的精神。
筆墨心像的審美取向體現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通化過程。這種審美取向的表現是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筆墨心像的審美有著較強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金萍.傳統技藝的保護與文化多樣性存在的關系——中國工筆畫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A].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0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論壇暨國際學術會議——“傳統技藝與當代社會發展”論文集[C].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08.
[2]李愛國.中國畫的國際化——對中國畫走向國際化的幾點思考[A].北京論壇(BeijingForum).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北京論壇(BeijingForum):2008.
[3]易容.生機為美:從宮廷到民間的近代中國畫——百年審美文化轉型特征系列考察之一[A].東方叢刊(1999年第2輯總第二十八輯)[C].1999.
[4]王學海.新世紀中國藝術美學展望(提綱)——以中國畫,中國內衣市場行情為析例[A].中華美學學會.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中華美學學會,1999.
作者簡介:
林兵,馬鞍山太白書畫院專職畫師,中國美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