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摘 要: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傳道授業的載體,是教師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開發智力的工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政治課堂 教學語言 語言境界
魯迅先生曾說:“語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官,形美以感目。”那么,政治教師怎樣才能不斷提高語言素養,更好地運用課堂教學語言,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呢?如何才能實現意美、音美和形美的有機結合,達到課堂語言藝術的最高境界呢?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它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媒體,是傳道授業的載體,是教師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開發智力的工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傳遞,還是感情的交流;無論是導入講述,還是創設情境;無論是組織教學,還是開展活動……都必須借助課堂教學語言。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語言,才能引導學生視覺和聽覺,吸引學生保持持久注意;才能展開思維、想象等創造性活動,提高學生的能力;才能順利完成認知、情感、品質過程,實現德育教育目標。總之,課堂教學語言既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工具,又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正如馬卡連柯所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即便在普遍使用多媒體教學的今天,課堂教學對教師語言素養的要求仍舊很高,甚至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
一、把握科學性、邏輯性、藝術性和時代性,追求意美境界
科學性是教師語言藝術的基本特征。政治課堂教學語言與其他學科語言相比,更應注意專業性、學術性。知識的科學性要求我們來不得半點虛假。政治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哲學概念和原理,闡述國家制度和政策,其語言的運用必須是科學的,容不得半點含糊,更容不得錯誤。例如有位年輕老師在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時說:“我們要努力實現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其沒有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表述,這種知識性錯誤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正所謂“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語言的科學性來自對知識的正確把握和對教材的深刻挖掘,它要求政治教師博古通今,博覽群書,既掌握好本學科知識,又掌握文綜知識;既掌握社會學科知識,又掌握自然學科知識,有淵博的知識做基礎,才能實現語言的科學性。
邏輯性指課堂教學語言要前后連貫、上下承接,合乎思維的邏輯結構。從概念到判斷,再到推理,層層深入;注意知識間的有機聯系,點線面結合,環環相扣。如果課堂上僅僅是羅列概念,就會枯燥乏味,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無法提高學生能力。政治復習課對邏輯性要求較高,從基礎概念,到基本觀點,再到原理;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教師通過加強語言的邏輯性揭示知識的內在邏輯性,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實現“溫故而知新”。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在備課環節精心設計,注意邏輯嚴密。
藝術性要求政治課堂語言具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理論知識的嚴肅性,但是政治課同樣需要藝術性。通過藝術性的語言揭示真善美,實現美育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詩詞、寓言、哲理故事,既能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又能帶給學生美的感受。例如有老師在講述“矛盾普遍性”時,用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悲與歡,離與合,陰與晴,圓與缺,揭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存在普遍矛盾,既讓學生明白了道理,又體味了詩詞文化的魅力。有教師在講“傳統文化的繼承”時,讓學生領略國粹京劇的魅力。語言的藝術性要求政治教師提高藝術修養,傳承民族傳統藝術元素,吸收現代藝術精髓,用課堂語言這個載體展現政治課堂的多面價值及教師自身的素養。
二、課堂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有感染力,達到音美境界
課堂教學語言要音量適中,語速適中;要富有節奏,聲調有高有低,語氣有輕有重,速度有快有慢,抑揚頓挫適當;要音質悅耳,吐詞清晰,這是課堂教學語言的共同要求。
政治課堂教學語言則要生動形象。政治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事例、歷史典故和形象比喻說明問題。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授課要交替使用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講解基本概念、歸納中心、做出結論等使用書面語言,并強調科學嚴謹;敘事、解釋、舉例說明時可以口頭語言為主,做到順暢、自然,把深刻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課堂語言張弛有度,開場語鋪層導入,流暢自然;設問語投石激浪,層層深入;結束語擲地有聲,鏗鏘有力;重點部分加強語氣;難點部分放慢語速……從而用形象生動的課堂語言引導學生的思維。
幽默風趣的語言能緩和緊張氣氛,創造一種使師生雙方心情舒暢的教學環境。語言會影響情緒,而情緒又可調節人的認識過程。在良好的情緒狀態下,人們往往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沉或抑郁時,往往反應遲緩。講話幽默的教師不但會給學生增添快樂,在談笑風生中領略知識的真諦,而且會使自己的語言具有誘人的魅力。有位政治教師用流行語“面對流星許個愿,你的愿望就能實現”探究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用流感的流行批駁流行即經典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語言的情感性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飽含真情的語言傳授知識、教育學生并使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達到感知教材,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的目的,起到促進思維,鞏固記憶的教學效果。政治教師要使自己的語言感人,就應當在語言里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
三、充分運用形體語言和形符語言,達到形美的境界
教師的體態語言是一種媒介,是一種無聲的形象語言。課堂體態語言吸收了各種富有價值體態語言的精華,內涵極為豐富,表現力極強,具有十分誘人的魅力。富有節奏感的課堂體態語言是一種美、一種藝術,以其特有的美感熏陶和感染著學生,顯示其良好的課堂控制和調節功能。
形符語言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板書、掛圖、幻燈片、動畫等,是幫助學生收集信息、歸納信息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語言的延伸。隨著教學技術的進步,教師普遍使用多媒體授課。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收集整理有關圖片、信息和動畫,實現知識的拓展。充分發揮形符語言的輔助性作用,可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位老師在講授“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時,選用“三個和尚”的動畫片導入,迅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把“每周質量報告”用于教學,成為講述經濟常識的得力幫手。
語言是人類進行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教學語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扉,引導學生開啟知識之門的鑰匙,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不能以聲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做到聲情并茂、情理雙至,便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語言的藝術性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操作問題,更是教師的世界觀、政治傾向、道德觀念、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知識積淀及言語環境諸因素的綜合體現。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如果沒有真摯的情感,就不會義正詞嚴;如果沒有淵博的知識,就不可能談古論今;如果沒有真才實學,就無法出口成章;沒有對社會的深刻洞察,就不能風趣幽默。因此,掌握語言藝術,實現意美、音美、形美的境界,不是一招半式的花拳銹腿,而是長期磨煉的內功。只有平日多注意“充電”和“蓄電”,才會有臺上“放電”的剎那光輝。“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教師自我修養形成的德、才、學、識四種素質的深厚基礎。
參考文獻:
[1]潘愛華.語用學與現代戲劇翻譯[D].上海:上海海事大學,2007.
[2]廖春霞.論中國戲劇的英譯[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3]柳華妮.政治新聞英語漢譯的功能翻譯途徑[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4]任麗.陪同口譯中譯者的“叛逆性”行為[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5]楊波.經貿英語漢譯技巧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
[6]楊偉偉.商務英語的文體分析與翻譯[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07.
[7]楊麗.商務信函翻譯中的禮貌對等及其翻譯策略[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07.
[8]孫巍偉.關聯理論視角下的語用翻譯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9]劉寧.目的性翻譯與字幕翻譯活動[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
[10]張燦.論軍事科技英語文獻翻譯中的接受問題[D].長沙: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